世界教育的生態化趨勢與中國教育的戰略選擇
邢永富
摘要 生態危機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它實質上是現代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的危機。教育始終是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為基礎的,生態危機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背景。近代以來,教育面臨著生產性與生態性的矛盾,這矛盾正在推動現代教育向生態化方向發展。當代國際社會以及我國政府正在倡導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中國教育應當將這一戰略作為自身改革和發展的內在戰略,以回應未來世界教育的生態化趨勢。
關鍵詞 生態危機 教育生態化 中國教育 戰略選擇 可持續發展
研究現代教育的未來趨勢,思考中國教育的方向與戰略,這是面向21世紀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新體系的時代課題。我認為,我們應當關注當今世界的生態危機,研究國際社會和我國政府正在倡導和推行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由此來確定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與戰略。因為近幾十年來由生態危機推動的世界生態教育運動,正在昭示著世界教育發展的生態化趨勢,而可持續發展戰略正是實現教育生態化的根本措施。 一、生態危機:現代教育的基本背景 在當前,要預測世界教育的未來趨勢,就必須研究制約世界教育發展的社會歷史背景,這是由教育與社會發展的本質聯系決定的。我認為,現代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是影響世界教育發展及其未來趨勢的重要因素與背景。這些“全球性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也都是世界教育的難題。世界教育也只有在參與解決這些“全球性問題”的過程中,才能走向未來,獲得新生。 生態危機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世界上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為生態環境的惡化所困擾。為了消除生態危機,世界各國都在從各方面進行努力,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智力。近幾十年來,國際上興起的生態經濟、生態科學、生態政治、生態法律、生態文化、生態倫理等,就是這種努力的具體形式和實際措施。與此同時,伴隨著生態危機的蔓延和加深,世界上也興起了一場生態教育運動,又稱綠色教育運動。許多國家在幼兒園、小學、中學和大學開設了生態教育課程,在大學里設置了生態教育的系科專業,另外還專門創辦了綠色大學。有些國家還頒布了環境教育法,使生態教育成為法定的教育。國際組織也召開了一系列會議,推行生態教育計劃。例如,早在197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環境規劃署就著手制定和實施國際環境教育計劃,1987年聯合國這兩個機構在莫斯科舉行會議,倡議將本世紀最后的10年定為“國際環境教育的十年”。這一切表明,生態危機正在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和背景。預測世界教育的未來趨勢,不能不考慮到生態危機將帶來的巨大影響和作用。 所謂生態危機,是指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在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上出現了嚴重的失衡與惡化過程。生態學研究認為,人類和其他生物一樣,生活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之中,例如整個地球生物圈就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生態系統。人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扮演著特定的角色,即有它特殊的結構和功能上的定位。人類雖然無時不在改造和影響著地球的生態系統,但是卻又須臾不能脫離地球的生態系統。一旦地球的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的破壞,以至于不能通過自我調節而修復,人類將像其他生物物種那樣從地球上消失,最終陷于滅頂之災。生態學家列舉的現代生態危機有:大氣“溫室效應”加劇,大氣臭氧層遭破壞,酸雨污染日趨嚴重,有毒化學品的危害,垃圾泛濫,土壤侵蝕,森林銳減,沙漠化擴大,水源短缺,物種滅絕等。生態學家呼吁,地球的生態系統正在遭到空前的破壞,生態危機已經超越局部區域而具有全球的性質,保護地球這個小小的行星免遭退化是人類共同的責任,人類應當把他們的第一忠誠奉獻給目前唯一的生命搖籃——地球! 生態危機何以必然地成為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背景或基礎呢?因為生態危機是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人類與身外自然關系的危機,所反映的是現代人類與作為環境的身外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的發展現狀。教育在一定意義上是人類改造自身自然的實踐活動,教育過程中所蘊含的人類與自身自然的關系,和人類與身外自然的關系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和關聯性。教育對人類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響,是以人類對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動為前提和基礎的,離開人類對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動,就沒有人類對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動,亦即沒有教育的存在和發展。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生態危機構成現代教育發展的基本背景。 講生態危機是人類與身外自然關系的危機,這是顯而易見的,用不著詳加分析和論證。因為當今的生態危機不同于歷史上曾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如洪水、猛獸、地震、火山爆發、臺風、海嘯等,它完全是由于人類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而對自然環境破壞性開發和利用的結果。這里需要分析的是,當今的生態危機并不是自古以來就存在的,它僅僅以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歷史的產物,是現代社會條件下人類與身外自然關系惡化的結果。人類自從在地球上出現以后就與自然環境建立了對象性關系,這種關系包括以自然環境為對象的認識關系、實踐關系和價值關系。但是在漫長的遠古時代和農業文明時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基本上是和諧的,地球上并沒有出現嚴重的、以至于令人擔憂的生態危機。當然,這是由以手工業小生產和自然經濟為標志的原始人類和古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的。尚不發達的生產力和崇尚自然的經濟方式,使得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處于原始和諧的狀態。生態危機真正的孕育和發展是從工業文明時代開始的。這是由以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為標志的、現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的。大工業生產對科學技術的運用和市場經濟對人們物質需求及欲望的強大刺激和驅動,推動了現代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性開發和不合理的利用。于是人類開始打破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造成人為的生態危機,特別是從本世紀中葉以來,伴隨著第三次工業技術革命的發展和世界經濟工業化、市場化進程的加快,生態危機開始在全球范圍內蔓延和發展,以至于成為世界關注的“全球性問題”之一。總之,生態危機在本質上是現代人類與身外自然關系的危機。 講生態危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基本背景,這似乎很難理解,實際上兩者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我在拙作《論教育在人類改造自然中的作用》[1]中,曾論證了教育也是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的觀點。我認為,教育并不是純粹的精神文化現象,它并沒有遠離自然界。從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看,教育是以人類的自身自然為對象,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這樣說來,教育的發展就離不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尤其是不能脫離人類與身外自然的關系。可以說人類在教育中對自身自然的改造,是以人類在勞動中對身外自然的改造為基礎和背景的。我們知道,在馬克思的理論研究中,自然概念一向被界定為人“身外的自然”和人“自身的自然”,他曾指出:“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2]根據馬克思關于兩種自然的觀點,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生產勞動是人類以身外自然為對象的社會實踐,教育是人類以自身自然為對象的社會實踐。顯而易見,教育對人類自身自然的改造是以生產勞動對人類身外自然的改造為基礎和背景的,沒有人類對身外自然的改造就沒有人類對自身自然的改造。這就是說,教育的發展和人類與身外自然的關系存在著深刻的內在聯系。過去我們對此研究不夠,隨著生態危機的爆發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廣泛影響,這一點已越來越被人們所理解和重視。 這里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生態危機何以構成現代教育的發展背景呢?眾所周知,學校教育的歷史大體上可以概括為古代教育階段和現代教育階段,古代教育以手工業生產和自然經濟為基礎,而現代教育以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為基礎。既然如此,古代教育必然以人類與身外自然之間的原始和諧關系為背景,因為古代手工業生產和自然經濟所體現的是人類與身外自然之間的原始和諧關系;而現代教育必然以人類與身外自然之間的對抗性關系為背景,因為現代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所代表的恰恰是人類與身外自然之間的對抗性關系。這樣說來,現代教育就歷史地和生態危機的孕育、形成和發展聯系在一起,而生態危機也不可避免地構成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背景。歷史事實是,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伴隨著現代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是教育開始了超越古代階段的歷史性大變革,從而形成了和工業文明相一致的現代教育體系;另一方面是人類開始了對身外自然破壞性的開發和不合理的利用,以致于造成了從局部到整體、從區域到全球的生態危機。從這種意義上講,現代教育是以現代人類對身外自然的破壞性開發和不合理利用而獲得自己發展的物質基礎的。這就是說,現代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不僅為現代教育的發展創造了積極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提供著消極的物質基礎。生態危機就是這種消極的物質基礎。由此看來,生態危機內在地構成現代教育發展的歷史背景,現代教育也歷史地和生態危機聯系在一起。 綜上所述,生態危機并不外在于現代教育發展的歷史過程,它始終是現代教育發展的重要背景。今天我們從生態危機的角度研究現代教育的未來趨勢,是完全符合現代教育發展的歷史規律的。 二、生態學化:現代教育和未來趨勢 我認為,在生態危機遍及全球的嚴峻形勢下,現代教育將向生態化方向發展,也就是說,未來教育將呈現出生態化的發展趨勢,很可能這是教育發展的一個新時代,即教育生態化時代。 據國內學者研究,“生態化”是前蘇聯學者創用的概念,其內涵是將生態學原則滲透到人類的全部活動范圍中,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和認識問題,并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地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生態化實際上是“生態學化”,當然這里的“生態學”是指“人類生態學”,即以人為對象的生態學。“生態化”只是“生態學化”的簡稱。[3] 所謂未來教育的生態化趨勢,是說伴隨著生態危機發生、發展過程而成長起來的現代教育,將在未來的發展中開始新的歷史性轉折,即逐步走向生態學化,從而構建起和未來生態文明(超越工業文明的新的文明形態)相一致的新型教育體系。這就是說,未來教育將按照生態學觀點及其精神,構建它的理論、觀念、價值、政策、目的、目標、內容、方法等等,從而致力于培養具有生態知識、技能、智慧、品德的未來新人。也就是說,未來教育將按照生態學觀點及其精神,致力于解決教育過程中人類與自身自然之間的時代性矛盾,并積極與解決工業文明時代的人類與身外自然的矛盾——生態危機,從而推動生態文明的形成和發展。 我認為,未來教育的生態化趨勢,并不是人們在生態危機面前對教育的一種愿望,而是當前經濟、政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生態化進程對教育的客觀要求。我們在前面已經分析,生態危機是以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歷史的產物,是現代社會條件下人類與身外自然關系的危機。這表明:以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為基礎和標志的現代工業文明,本身具有對抗自然和制造生態危機的屬性。從理論上講,在任何時代,人類都與自然界存在著矛盾,因為人類不同于其他動物對自然界的影響和作用,這種影響和作用在根本上具有非自然的性質,但是這并不意味著人類在任何時代都處在與自然界尖銳對抗的位置,在原始社會和古代社會人類依靠手工業生產和自然經濟維持生存和發展,所以與自然界建立的是一種原始和諧的關系。人類真正進入與自然界尖銳對抗的歷史,完全是工業革命以后的事情。大工業生產運用科學技術不斷擴大和加深著對自然界的影響與作用,而市場經濟又強烈刺激和推動著現代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破壞性開發和侈奢性消費。這些都不可避免地將現代人類推向與自然界尖銳對抗的舞臺。今天,生態危機在全球范圍內的爆發,表明現代工業文明已經走到盡頭,現代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已經突破了它不應超越的生態邊界,從而嚴重背離了人類永遠不能泯滅的自然本性。 鑒于現代工業文明的歷史困境,人類必將選擇新的生產生活方式,探索和自然界和睦相處的新的文明形態,而這種新文明就是生態文明。對于未來生態文明國內外學者尚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未來生態文明既不是對現代工業文明的簡單否定,也不是對古代農業文明的直接回歸,而是在批判地繼承古代農業文明和現代工業文明的基礎上,對更為合理的文明形態的探索和創造。對于農業文明,我們應當繼承的是那個時代的人類與自然和諧的價值理想,但是卻不能滿足于做大自然的奴隸,從而停留在手工業生產和自然經濟的發展水平上。對于工業文明,我們應當摒棄的是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中的反自然因素,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科學主義、主體主義等社會精神文化,但是卻不能不要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以及有益于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現代精神文化。生態文明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這是人類與自然界的內在統一性的客觀要求,也是在工業文明時代遭到嚴重破壞的自然環境對于未來經濟、政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人類必須選擇生態文明,否則人類將在暫時的物質豐饒和享受中失卻應有的“生態家園”。 如果說未來的經濟、政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將走向生態化,也就是說人類將把生態學原則及其精神貫徹到未來的經濟、政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那么未來的教育也必將走向生態化。道理很簡單,教育的發展是和經濟、政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內在一致的和歷史統一的。在未來,經濟、政治、文化乃至整個社會的生態化發展,不僅為教育的生態化發展提供了現實的社會條件及其背景,而且對教育的生態化發展提出了現實的社會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教育必然要適應未來社會生態化發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態化改革,并通過自身的生態化而為社會的生態化發展服務。這樣說來,未來教育的生態化發展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這是未來生態化文明的客觀要求. 應當指出,未來教育的生態化趨勢,不僅是以生態危機所推動的未來社會的生態過程的客觀要求,而且是現代教育的生產性和生態性矛盾進一步發展的未來現實。我認為,以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現代教育,從它發軔之日起就存在著生產性和生態性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推動現代教育發展的基本矛盾。所謂生產性是指,在大工業生產、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條件下,教育進入生產過程、科技過程和市場經濟運行過程,成為現代大工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條件,從而形成了現代教育特有的生產屬性。所謂生態性是指,現代教育在大工業生產、市場經濟和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作為現代人類改造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重要實踐活動,所應遵循的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生態規律性。很顯然,現代教育的生產性代表著由大工業生產和市場經濟所賦予現代人類的改造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的主體性力量,而生態性反映著人類的自身自然和身外自然影響和制約現代教育發展的客體性力量。這兩種因素和力量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共同推動現代教育不斷變革和發展,從而成為影響現代教育歷史進程的時代動因。
注釋: [1]邢永富:《論教育在人類改造自然中的作用》,《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6年第2期。 [2]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60頁。 [3]歐陽志遠:《生態化——第三次產業革命的實質與方向》,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頁。 [4]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第201~202頁。 [5]趙中建編:《教育的使命》,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