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與對策
袁敏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逆反心理 對策
論文摘要: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偏重理論的強行灌輸,忽視對教育對象的心理把握;重視政策壓力,忽視精神說服;注重教育者的主觀愿望,忽視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況。因此,導致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反而激起了大學生的反感情緒,產生逆反心理。通過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分析,提出了應對的解決辦法。
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是因為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很消極,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因此,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其對策是十分必要的。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特點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逆反心理是指大學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種背離教育主體期望目標的反向力量,從而阻礙大學生健康發展的一種心理現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有以下特點:
1.自我性
大學生逆反心理其實質是表現個性、突出自我。當今的大學生年齡普遍較小,社會閱歷簡單,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個性很強。大學生逆反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與人作對,而是為了表現自我、保護自我或突出自我。
2.情緒化
大學生的情緒具有豐富性、波動性和沖動性,又極富想象性。對社會基本觀點比較冷漠,對他人和集體情緒對立、不信任人,對先進人物否定和曲解,對宣傳報道產生懷疑、主觀臆斷,對領導、老師的善意批評教育反感和抗拒,等等。如果教育者本身不能以身作則,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就會挫傷大學生的積極性,形成心理壓力,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
3.反向性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主要表現在越是不準干的事越是偏要干,越是難以得到的東西越想占有它,越是禁止看的東西越想看個究竟。如果大學生想要得到的東西不讓他得到,想做的事情不讓他做,有可能產生心理抵觸情緒,從而對思想政治教育表示懷疑、反感和討厭,行為上產生對立和不滿。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我國正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期,社會上存在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對于人生觀尚未穩定、信息渠道又很暢通的大學生影響是很大的。我們的家庭教育也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家長只關心成績而忽視品德的培養。當今的大學生大多是應屆高中畢業生,除了上學外幾乎沒有其他經歷,社會閱歷簡單。造成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應有的素質
教育者的綜合素質直接影響著教育對象對教育內容的接受與否。目前有相當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者難以做到“曉之以理”,他們本身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知識和相關知識的透徹理解,灌輸方法簡單,教育者人格力量削弱,難以樹立威信。同時處理問題時不注意尊重大學生的自尊心,缺乏平等意識。這種情況使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2.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
當今的大學新生19歲左右,正處于生理成熟和心理不太成熟的時期,處于向成人過渡的不穩定狀態,這些正是逆反心理產生的內在根據。大學生具有很強的好強心理、好奇心理和對抗心理,渴望得到別人的承認、理解、信任。如果教育者忽視情感投人,就會進一步使受教育者疏遠他人,最終沉積在心底而發展成為習慣性的逆反心理。
3.思想政治工作滯后
市場經濟的趨利性、自主性、競爭性、開放性等特征要求人們必須是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具有強烈的自主、自立、平等競爭、講求實效意識的現代人,但是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相比之下卻沒有前進多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實際脫離,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合理需要,內容陳舊、空洞;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簡單,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作用,注重教育者的主觀愿望,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心理狀況,重視政策壓力,忽視了精神說服;思想政治教育在評價方面過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視了定量分析,忽視教育效果的長期性和模糊性,僅僅用考試分數來評判大學生的政治水平及道德水準的高低是不全面的。
4.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
我國正處于向現代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市場經濟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為原則,使物質利益觀念空前膨脹,為少數人不擇手段地追求個人利益提供了思想土壤;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有一些人通過坑害他人侵占國家利益發了大財,出入歌廳舞廳、開高級轎車、美女相伴,招搖撞騙于市井街頭。同時市場經濟的公平交易原則在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侵人到黨的政治生活中,黨內政治腐敗、違法亂紀等現象越來越嚴重。所有這些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教育形成強烈的反差,進而引起教育對象的逆反心理和抵觸心理。
三、改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對策
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能束手無策,應以積極的態度加以引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為了減少不利的逆反心理發生,應該采取相應的對策。 1.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質
教育者教育形象要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由教育者、教育內容、教育形式和受教育者等基本要素構成的,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是實施教育的主體。一般情況下,人們愿意接受他所敬佩人的宣傳,不愿意接受他所不愛戴人的說教。所以說“正人先正己”教育者要身體力行、言行一致、為人表率,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受教育者心理上的認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產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直接的教育,不僅要有說理教育,更需要通過自身的模范形象去教育人。教育者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要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加強工作能力素質。教育者能力的強弱與教育對象是否會產生逆反心理有直接關系,議論和挑剔教育者的能力素養成為逆反心理的突出表現,教育者工作能力平平,是不可能教育好大學生的。第二,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鄙斫讨赜谘越?,教育者言行不一致,就不能取信于人,就很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影響教育效果。第三,加強自身修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有實事求是的思想作風,高尚的道德品質,豐富的知識及良好的心理素質,只有自身的全面素質水平提高了,才會在大學生心中樹立良好的教育形象。教育者形象的好壞是抑制和引導逆反心理的重要方面。教育者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處處以身作則、言行一致,才能樹立在大學生』L?目中高大權威的形象,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達到吸引人、說服人、培育人、塑造人和升華人的目的。
2.教育者增強情感投入
情感要真誠可信,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情入手,寓理于情;情通則理達。利用情感的力量,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一種情境之中,對大學生有一種感化作用,再同引導說理等方法結合使用,情感具有滲透性,往往能打開心靈的大門。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首先要尊重大學生,只有尊重人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只有聽得進他人的話,他人才能對你說心里話,也才能聽得進你說的話。教育者考慮問題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不僅僅站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同時也要兼顧對方的角度和立場。惟其如此,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雙方才能達到情感上的交流和認同,避免出現說而不聽,壓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現象。實踐證明,真誠的情感是可以征服、融化、克制逆反心理的,教育者以誠相待、推心置腹,與教育對象之間架起一道感情的橋梁,能夠削弱心理反感甚至消除逆反心理,進而使思想政治工作發揮出它應有的效力。心靈的呼喚離不開感情做媒介,思想的共鳴也需要情感去撞擊,純粹的“以禮教化”也難免使教育具有機械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以飽滿的情緒和真摯的感情,才能激發大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大學生樂于接受教育內容。
3.教育內容結合實際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在利益驅動日益強烈的趨勢面前,思想政治教育只進行空洞的說教,往往收效甚微。教育缺少針對性,大學生就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教育內容一定要結合當前的社會背景、形勢、思想實際,落實到實際工作之中。第一,教育針對性要強。教育者要了解大學生的思想情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確定要解決的問題,所要達到的目的,因人制宜地進行說理引導。說理一定要說“透”,以理服人;要“真”,講真話,不講假話;要適應新的時代、新的對象、新的特點,切忌回避現實、陳舊僵化。第二,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由遠及近、以小見大,由具體到抽象,融化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切忌不切實際地照本宣科和不切實際地說教。
4.教育方法靈活多樣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施教內容的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輸和“填鴨”已經無法適應大學生的』L"理需求,成為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因素。只有在改進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有所突破,才能卓有成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第一,疏導的方法。教育者必須善于疏導,使大學生敞開思想,把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都充分表達出來,只有這樣才能弄清其真實思想,實現引導目的。第二,灌輸的方法。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運用理論教育法,聯系實際,堅持正面說理,并能寓情于理,激發大學生的情感和興趣,啟發大學生積極思維。第三,實踐的方法。力戒形式主義,組織、引導大學生積極參加多種實踐活動,不斷提高思想覺悟和認識能力,在實踐的過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第四,激勵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利用一定的物質手段和精神手段,通過獎懲兩種基本方式滿足大學生的心理需要,調動大學生提高思想水平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之自覺地將教育目標轉化為個人目標并為之奮斗,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5.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
進一步完善和健全各種法律、法規建設,狠剎各種不正之風,大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真正意義上地實現依法治國。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地改善社會風氣、凈化社會環境,為思想政治工作創建良好的大環境。
綜上所述,探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的成因與對策十分必要,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能力,對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效果都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