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學生的逆反心理及對策
任銀山
【論文關鍵詞】逆反心理 分析原因 優化環境 積極引導
【論文摘要】文章指出了高中學生逆反心理的四種特征;詳細分析了產生的原因;具體提出了引導學生克服逆反心理的對策。開展心理學教育,作學生的良師益友尤其重要。
如果一個教師能夠和自己的教育對象平起平坐的談一談,如果教師能像對待朋友一樣看看學生的作文和日記的話,就會發現從學生的言談話語和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很多是學生對教師的偏見和不理解。為什么老師不計回報的付出換來的卻是學生的不理解?為什么老師孜孜以求不厭其煩最終收獲的卻是學生內心的反感?這不得不讓我們深思反省!打開心理學我們不難發現這都是學生的逆反心理在作祟。
逆反心理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心理現象,也是當前學校教育,班級管理所面臨的突出難題。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認清逆反心理的心理機制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礎上,采取相應的對策,是克服學校思想教育“瓶頸’,,增強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
《心理學》認為:逆反心理作為一種態度反應,有特定的形成機制和心理構成,是一系列心理活動過程的結果。如果受教育者經過分析比較之后與原有的認知相悖就會產生抵制或抗拒,長此以往,進而產生逆反心理。在學校教育中,逆反心理是指由于教育內容,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及教育情境等因素產生的教育目的、方向相反或抵抗的一種反應態度。
1.它具有以下特征。
1. 1反向性:逆反心理是一種獨立的心理活動,逆反對于逆反的人物、事件、宣傳的內容等逆反對象來說,心理活動的方向是相反的、態度是對立的,具有明顯的反向性。
1. 2二重性:逆反心理的二重性是逆反主體的態度呈現出的兩種傾向。一種是主動逆反,另一種是被動逆反。前者是指逆反主體做出與情境、內容的刺激相反的傾向,后者是逆反主體對外界的信息不作任何反應保持中立。
1. 3盲目性:所謂盲目性,是指逆反主體在外界刺激物一出現,還未仔細思考就作出肯定或否定一切的心理活動。這種盲目性往往并不考慮事情的后果與價值而一概反對。在逆反心理達到一定程度后,盲目性和缺乏理智控制更為突出。日常生活中常說“一聽到就煩”就是盲目性的反應。
1. 4突出自我性:逆反實質是表現個性、突出自我。心理學界將逆反心理稱為,’J心理上的抗拒”,指個體自覺不自覺地感受到某些方面的自由被剝奪時而自發地激發出來的一種抗拒心理。一般情況下逆反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與人作對,而是為了表現自我,保護自我或突出自我,并在內心筑起“防感染層”。獨立意識逐漸增強的青少年,突出自我性更為明顯。
2.高中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逆反心理可能是由引導者信度逆反,也可能是由于教育內容、方法教育J清境引起的情境逆反。總的來說,成因主要有:
2. 1社會環境的因素:我國正處于深刻的社會變革和體制轉型中,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趨多樣化。這種多樣化的格局對整個社會都產生重大的影響。處在人生“第二斷乳期”的青少年,獨立意識日漸增強,但辨別能力欠缺,為了表現自我,一反傳統束縛,而表現出強烈的逆反心理。
2. 2青少年的社會地位是比較特殊的,生理、心理都還尚未成熟,處于不穩定狀態,但由于他們這個年齡階段又有很強的表現欲。面對問題時,往往會造成他們復雜的矛盾心理,青少年自我意識開始覺醒,對成人感、自尊心欲來欲強烈,渴望被社會承認,期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是青少年心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在自尊心受挫的情況下,他們的行為往往會出人意料,反抗或我行我素傾向急劇增加。如果教育者忽視情感投入,就會進一步使受教育者疏遠他人,拒絕他人,最終沉積在心底而成為習慣性的逆反心理。此外,青少年心理過程各要素存在著矛盾,認知過程的認知、情感、意志發展不平衡、充滿好奇心是青少年心理另一個重要特點。因此,在知識傳授中,只講一面理而沒有說明理由或說理不充分的禁止性的說教,是導致逆反性心理的一個重要原因。 2. 3學校思想教育的缺陷因素:學校思想教育具有滯后性,其表現為①內容上:內容與實際脫離,忽視了教育對象的合理需要,特別在這個信息時代,學生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取信息。如果老師仍一味的遵循原有的那套理論,甚至極力去掩飾一些問題,這不僅不會引起學生的共鳴,反而影響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可信度,甚至反感。②教育方法上:把灌輸教育原則片面理解為“滿堂灌”,“填鴨式”,高強迫命令,硬性限制,采取單向灌輸。形式單一,仿效舊模式,照搬舊方法,長期在這種氛圍內學生會產生膩味和不耐煩的情緒,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強烈逆反心理;③教育評價上:過分注重定性分析,忽視定量分析,忽視教育效果的長期性和模糊性,用考試分數來評判一個人的政治及道德水準的高低。這種評價標準導致了現實生活中的“高分低能”,理論與操行相分離的“偏才。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特點,因而不能僅僅用一個標準來評價學生的好壞、成敗。不能站在學生立場多角度的評價不可避免的會引起一部分學生的不滿而產生消極逆反。
3.引導學生克服逆反心理的對策。逆反心理存在于現實生活中的事實不容回避,對于學校教育者來說,既不能視而不見,又不能束手無策,任其發展,應以積極的態度加以引導。
3. 1首先教育觀念要轉變:無論什么時候什么情況下,教育都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那種過分強調按統一的思維模式或發展軌跡的公式來培養人才,只會導致單一、沉悶僵化的育人氛圍,很難解決人們復雜多樣的思想矛盾,反而會引起人們對思想教育的逆反。因此,教育者在教育觀念上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一元化的前提下,應尊重個性的發展,實現“社會化”與“個性化”的統一。這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那就要求我們在遵循必要的共性的前提下,不斷發掘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學校教育中,多鼓勵學生在課余參加自己熱衷的課外活動,使學習和興趣相得益彰。學生只有盡得其用才更能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
3. 2投入感情因素:逆反心理構成中,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直接動力。情感受的深度與逆反程度成反比,感情越深,逆反心理越少,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而教育者要把自己的感情投入作為一種克服心理逆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投入積極的情感,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同清人的統一,增強教育的感染力,克服消極逆反心理的產生。把學生視為教育的主導,用感情的紐帶去拉近與他們的距離,用誠懇的態度去傾聽他們心底最迫切的呼聲。
3. 3教育方式、方法要創新:①從單元灌輸型向雙向交流互動型的方法轉變。傳統填鴨式的灌輸型不僅沒有起到有效傳授知識的目的,反而扼殺了學生的個性使他們成為了盲目接受的機器。試問這樣一種方式如何讓學生口服心服?②從顯性教育方式向顯性與隱性相結合的方式轉變。這又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尊重學生要在必要的場合使用隱性方式:二是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不要一味的向學生“灌”,而是給予適當指導,隱性傳輸③從“防堵型”向“疏導型”方向轉變。當學生有疑問或反對意見,不能一味的去“防堵”而應該正確的引導疏通。
3. 4優化教育環境:教育環境的好壞,是影響成效的重要因素,也是逆反心理的一個重要成因。教育環境的優化,除大力改善社會宏觀環境外,還必須注意微觀環境的育人作用。教育者應提高自身的素質,使受教育者形成“向師心理”和“其身正,不令而行”,而不是讓學生形成“逆師心理”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優化育人環境,還包括處理好教育情境和受教育者內心環境之間的關系,選擇適當的時機進行教育,達到情理交融,減少情境逆反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