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道德教育中的逆反心理及其消解
冀先禮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 道德教育 逆反心理
論文摘要: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影響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阻礙個人成才的不良心理因素。必須認真對待加以克服。文章就大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諸因素及逆反心理造成的危害進行了深入分析,對如何消除和解決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提出了具體措施
隨著大學生的逐漸獨立與成熟,他們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加強,而與之相聯系的逆反心理出現的頻率也增加了。筆者采用SCL - 90量表,對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文系、管理系、計算機系、藝術系、數學系五個系的301名大一和大二學生進行調查,發現有29.57%的大學生存在敵對心理,還有29.24%的學生有偏執行為。這種消極心理在很大程度r_影響了學校教育工作的效果,如果任其發展,不僅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甚至有可能形成犯罪心理。因此,對于大學生的逆反心理,高校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大學生逆反心理及其成因分析
所謂逆反心理又稱對抗心理,它是與教育者提出的某些要求相反的體驗和行為。逆反心理具有不同層次,較底層次的往往屬于暫時性的防御機制。例如對空洞無物的大道理、枯燥乏味的說教的反感和抵制,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防御現象,較強的逆反心理則屬于個人偏見。在思想教育中出現的逆反心理,“是指接受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所產生的與社會要求對立、與教育者期望目標背離或與事物常態性質相反的逆向反應的情緒體驗和行為傾向,它的存在不僅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抗藥性,而且造成某些大學生與思想工作者的對立情緒,影響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川逆反心理一般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對要求的抵觸性。有逆反心理的人,對領導或師長心存偏見,情緒對立,以漠視、抵觸、敵對的態度對待領導和老師的勸導和要求。在思想和行為上好走極端,不讓干的偏干,讓干的偏不干。
二是對自我的放縱性。有逆反}L}理的人往往思想放縱,行為態肆,做事無準則,不考慮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只圖一時的痛快,我行我素,為所欲為。
三是行為上的盲目性。有逆反心理的人,遇事不經深思熟慮,往往感情用事,以感情代替理智,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自己不感興趣或不高興的事,不管正確一與否都進行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對領導或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聽不進去,認為是講大道理。對理想、道德、紀律、形勢等政治教育一聽就反感。集體活動不參加,政治學習時看雜志,開會時睡覺,聽報告時溜號,還牢騷滿腹,怪話連篇;對領導和老師的批評不以為然,對老師的要求置若周聞,甚至變本加厲,越批評越對立;對領導和老師的要求和分配的任務拒不服從、梁鶩不馴,甚至當面頂撞。認為尊敬領導和老師就是拍馬屁,遵守紀律就是膽小,敢于頂撞老師就是勇敢;對領導或老師表揚的人反感、孤立,甚至冷嘲熱諷,圍攻打擊。逆反心理的消極方面表現在:思想偏執,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心理屏蔽,使學校的德育無效甚至負效;不利于自身品德的形成和個性的完善,離開了學校的教育,離開了老師的指導,離開了集休的幫助,個性的完善就無從談起;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具有逆反心理的人往往表現出不明是!卜,不分善惡,不辨忠奸,對人對事全憑感情用事,肆意妄為,必將影響自身的成長和事業前途的發展;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如果一個人有了逆反心理,常常與組織或他人鬧對立,集體的意見不接受,誰的勸告也不聽,經常鬧矛盾,勢必影響安定團結。
二、大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1價值觀沖突。改革開放以來,西方各種不同價值觀的涌人,使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不再固守中國傳統的價值準則,而是以各種不同的觀點來看待周圍的事物。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傳統的價值觀是以秩序精神為核心,要求人們對權威思想和理論的服從,而西方各種不同的價值觀的基礎則是個體的絕對獨立和自由。相比較而言,中國傳統的秩序精神服從于人的理性,但它過多地干預了個人的生活,結果個體處處感到壓抑,而西方的價值觀則是把個體置于寬松的人文環境中,使人享有充分的民主和自由。這樣在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的碰撞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則更愿意接受西方的價值觀,反對社會對個體的壓制。應該說這種觀念的變化有利于人們解放思想。但是價值觀的多元化使人們看到同一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對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價值觀來衡量,而得出的結論往往也大相徑庭。人們原先的是非觀在人們的頭腦中發生動搖。人們不再是人云亦云,聽任別人的說教,而是各有自己的主見。更有甚者認為聽別人的教誨就是自己無知,照別人說的做就是沒有主見,服從領導就是當奴才。于是,誰的話都不愿意聽,對什么都逆反。對于大學生來說,他們正處于思想活躍的時期,但他們對事物的甄別能力又受到知識水平的限制,部分大學生對社會上的一些觀念不加判別地接納,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亂,往往是有人說東,他偏說西。當然,這反映了個體的思想的獨立性,但也為逆反心理的產生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2.市場經濟的影響。市場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個體的主體意識。市場經濟是以利益為核心的,市場競爭關系到個體的生死存亡,也往往以殘酷的現實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因此市場經濟的發展必然進一步刺激人個體自我意識的覺醒,促進個體獨立性的發展。自我意識的發展和個體獨立性的增強應當說是市場經濟發展對市場主體的客觀要求,但是這也使人們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來看待一切事物,要么不相信別人,要么認為自己才是唯一正確的等等,從而誘發人們的逆反心理。 3.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黨風不正、社會腐敗是大學生產生逆反心理的另一個原因。近年來,盡管黨中央下了很大決心、采取了很多措施抓黨風和廉政建設,但黨風和社會風氣仍不盡如人意。有的領導干部教育別人頭頭是道,大道理講得慷慨激昂,在臺上講得冠冕堂皇,但背后里以權謀私,貪污受賄,請客送禮,假公濟私,公款吃喝,揮霍浪費。這種當面一套背后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作風,人民群眾深惡痛絕,但又無能為力,便發牢騷以泄心中之憤,用反常行為以表達不滿之情緒。大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社會責任感在加強,對于上述社會上的不正之風,既深惡痛絕,又使他們感到教育在某些方面的虛偽性,產生逆反心理,正話反聽,誰都不信。
4.輿論宣傳上的失真和夸大。一些宣傳報道水分很大,事跡虛假,統計數字往往是統計加估計。某些領導干部,為顯示政績,虛報浮夸,失去了人們的信任。在對此反感的同時,有的人走人極端,認為宣傳報道都是編造的,領導講的都是假話。
5,學校教育方面的影響。青年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一是與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弊端有很大的關系。表現在教育內容與學生的思想實際相脫節;教育形式和方法單調、呆板;思想政治教育隊伍誠信不高三個方面川。二是我國高校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高校的發展,但也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例如大學生的就業制度已改革,但是高校的課程、教育教學以及專業設置等方面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知識陳舊、課程落后、專業設置不合理,這使部分大學生感到困惑,也使他們對大學教育產生了不正確的理解,認為在高校學到的知識不管用,由此產生對高校教育的逆反心理。三是教師的素質問題。一些教師教育觀念落后,教育方法簡單,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卻老氣橫秋,僵化保守。彼此在觀念上難以相互認同,情感上難以共鳴,思想上難以溝通,師生對話的困難,造成學生對師長教誨的逆反。
b主觀方面的原因。第一,從認知特點上看,大學生思維靈活,追求真理,向往光明,熱愛生活,充滿激情。但是,由于知識經驗少,認識水平低,看問題往往存在著某些片面性,處理事情也容易主觀武斷。加之自尊心極強,易于固執己見,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往往感情代替理智,引起逆反心理。第二,從年齡和情緒上看,大學生處于青年初期,自我意識發展達到高峰階段,在高中時期形成的觀念隨著學習環境的變化而發生了改變,他們發現世界竟如此復雜,真善美與假惡丑在對抗中也常常交織混雜在一起,同一事物原來可以有諸多價值標準來衡量,相悖的標準有時能夠同樣接近目標等,這樣他們原來形成的觀念發生動搖,人格構架開始傾斜,需要重新確立新的人格系統。當個體的心理和情緒處于不平衡和不穩定的時候,個體對外界事物反應強烈,易感情用事,時而積極,時而消極,希望和失望不斷變動。當消極失望時,便易對環境產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三、逆反心理的消解
大學生逆反心理是一種極為有害的消極心理,要提高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必須防止和克服,采取科學的方法加以消解:
1.改進德育工作的方法。思想工作是一項極為復雜的工作,不僅需要耐心細致,而且‘還要了解被教育對象的心理特點。尤其是對青少年學生,更應當注意工作方法。要盡量滿足他們的合理需要,關心愛護他們,尊重他們的人格。要充分考慮時代和青少年的特點,使思想教育內容同時代精神相吻合、同青少年的思想相共鳴。利用參觀訪問,知識競賽,談心交流,師生對話,看愛國主義教育電影和電視片,讀好書活動等他們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德育教育。
2.加強輿論宣傳下作。宣傳工作要注意正面宣傳,大量報道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但也要揭露假惡丑現象。無論歌頌真善美還是揭露假惡丑,都必須真實。領導和德育工作者,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多接觸學生,聽取他們的意見。不說大話、假話、空話,做到實事求是,耐心細致,要增強各項工作的透明度。
3.老師要做到作風民主,公平待人,公正處理學生之間的問題,不論好生差生,地位高低,家庭貧富,都要有一顆愛心,用偉大無私的愛去感化、溫暖每一個學生。只要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有公平感,逆反心理就會降低甚至消失。
4.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全面了解情況,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改進自己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科學評價社會、他人和自我,辯證地看待自己、他人和社會,不斷反省自己和完善自己,學會自己教育自己,從而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