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研究
佚名
論文摘要:通過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逆反心理進行分析研究,指出大學生逆反心理存在的主、客觀原因。提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幫助大學生克服和防治逆反,理的辦法。
論文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學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屬于情感范疇,又叫反常情緒,它是一個人(或一部分人)對另一個人(或一部分人)傳遞的信息,是不加思索、一概排斥的一種心理狀態。這種反常情緒在大學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的逆反心理,做好轉化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
l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及其特點
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在對待思想政治工作上,常常表現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偏激態度.不響應、不配合、不以為然,把自己擺在與之對立的位置上他們這樣做,并非經過深思熟慮,而是發自內心的一種自然而然的消極心理或僅僅是為了顯示自己的獨特。
1.1大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
1.1.1對思想政治工作者表現出敏蒜與對立的情緒大學生自尊心強.人格意識強烈,對外界刺激體驗敏感、細微,因此,對他們的教育并非都受歡迎,都能奏效,這是正常的。但是,有的大學生對領導、教師批評自身存在的某些不良現象時不以為然,有時對其越批評,其逆反心理越強。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或聽報告時,教師要求大家安靜,不要喧嘩、吵用。有的學生越說越不聽。越批評越鬧得厲害。還有些大學生有逆反心理,對來自領導、教師、同學、家長的幫助,總有一種內在的反感,即使他們錯了,別人言之有理。他們也拒絕接受,往往要擰著勁,對著干。
1.1.2對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凈薰與懷疑的態度一些大學生對政治理論課和理想、道德、紀律、形勢等政治教育不感興趣,一聽就反感。在上政治理論課或政治學習時。有些大學生總是拿著一本莢語書,或計算機書,或小說、雜志看,或者睡覺、溜號。有的即使坐下來學、聽.也是怪話連篇.牢騷不斷。
1.1.3對先進人細和事跡否定和歪曲這一現象不是那種嫉賢妒能、有意抹煞和歪曲他人成就的行為,而是指在逆反心理的影響下,有些大學生習慣地、不自覺地、并無惡意地對先進人物和事跡的宣傳及評價產生否定情緒,對先進人物的事跡作明顯錯誤的主觀臆斷和評論。有的大學生對領導、教師表揚某個人(或某些人)非常反感。甚至有意孤立被表揚者,更有甚者對受表揚者進行諷刺、打擊。
1.1.4對領導、教師、學生干部分配的任務.拒不服從.甚至頂擅。表現出一種桀騖不馴的樣子
1.2大學生遁反心理的特點
1.2.1盲目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遇事不經深思熟慮,肆意蠻干,不考慮后果,凡事不管正確與否都一律抵制,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他們大多感情用事,常以感情代替理智。所以。有逆反心理的人常常表現出很大的盲目性。
1.2.2抵觸性任何逆反心理都與社會的某些規范、道德行為要求有關。并帶有一定程度的不相容性。比如,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不尊重教師、領導、同學,遲到、早退、曠課,不參加政治學習,不參加集體活動、公益勞動……
1.2.3放縱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行為放肆,不計后果,不考慮該做什么,或不該做什么.只圖一時的心里痛快,為所欲為,我行我索。
1.2.4盲從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看到人家那樣干,他也那樣跟著干。如別人起哄,他也跟著起哄;別人不參加政治學習,他也不參加政治學習。
1.2.5極端性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容易走極端。你讓他這樣干,他偏那樣干。
1.3大學生心理的危害
1.3.1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往往表現為是非不明,普惡不分。忠奸不辨。對人、對事全憑感情用事,肆意妄為,必將影響自身的健康成長,而且容易被壞人所利用。
1.3.2不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常常與組織或他人鬧對立,集體的正確意見他不接受,領導、教師、同學的善意勸告也不聽,常常為小事而鬧得不可開交,挫傷別人的自尊心,無端說些諷刺、挖苦的話,挑撥同學之間的關系,傷害了同學的感情,這樣勢必影響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發展。
1.3.3不利于自身個性的完善與發晨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凡事不管正確與否都育目抵制,對別人的勸告不管是否是善意,都不加分析地一概拒絕。這樣不能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不利于自身個性的完善與發展。
2大學生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的產生。既有主觀原因,也有客觀條件。
2.1 客觀原因
逆反心理的產生與大學生的年齡、情緒、思維方法有關。
2.1.1從年齡上看.大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是自我意識發展到高潮階段。身心趨于成熟。他們不斷地在現實中尋找自己的地位并傾向于自己欲望的滿足。他們憑著自己的主觀愿望生活,一且發現外界對他們的“自我”并不承認,便會在心理上萌生出一種焦慮情緒。促使他們用各種辦法與阻礙其確立“自我”的外部環境相對抗,逆反心理就是對抗的一種表現。可見,在大學生中之所以容易產生逆反心理是同他們的年齡特點相關的。
2.1.2從情緒發展上看.大學生的情緒像”疾風怒濤“。具有很大的波動性大學生正處于“心理斷乳期”。他們對周圍的環境很敏感,反應強烈。易動感情。他們會為一件小事高興得忘乎所以,也可能為一件小亭憂傷得不得了,甚至絕望。興奮與抑制交替出現,希望和絕望不斷變動,積極與消極相伴而生,這反映了大學生情緒的波動性。大多數大學生都是好學上進的.但是一旦在學習、生活中遇到不順利或不被理解的情況,比如考試不及格、英語四級沒過、考研究生沒希望、入黨不成、評優與評“三好學生”沒份、做事得不到教師與同學的承認、當不上學生干部、得不到朋友的理解等。時常會產生消極頹廢的情緒,對周圍的一切反感,從而產生逆反心理.進而導致出現逆反行為。
2.1.3從思維方法上看.大學生思維發晨轅快.對前遵和生活的追求有極太的熱情但是由于他們受知識等的局限,看問題容易主觀武斷,常常帶有片面性,加之自尊心又強,易于固執已見,強詞奪理。帶著這種思維傾向去觀察、分析外界事物,就不可避免地以情感代替理智,從而引起逆反心理的出現。 2.2毒花套件
2.2.1社會環境因素社會大環境會對高校小環境產生很大影響。社會上的各種現象都可以在高校中找到縮影:經濟形式的高漲,政治氣候的變化。思想潮流的興衰,無一不撥動大學生的心弦。他們用那種既成熟又不成熟,既有批判性又帶有盲目性的目光審視社會,從中選擇、接收各種社會信息。充實、調整其內在意識系統,形成思想觀念。
近年來。國內形勢和社會風氣日趨好轉。但社會上還存在著一時難以消除的陰暗面,如有些人以權謀私,捕不正之風。特別是對社會治安、畢業生分配、高校收費等問題。大學生十分敏感。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們教育不當,就容易引起大學生的逆反心理。
2.2.2思想政治工作本身的缺陷(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空洞、陳舊.缺乏針對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針對大學生的特點,因而難以引起他們思想的共鳴。同時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忽視了對大學生的世界觀、方法論的教育。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引起了大學生極大的興趣,也使他們迷惑不解.期待著思想政治工作者能給予解答。然而,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者或者回避,或者給予沒有說服力的回答,掩飾一些敏感、尖銳的問題,而去泛泛地“老生常談”,這樣必然引起學生的反感。長此以往。逆反心理逐漸形成。(2)思想政治工作形式單調、呆板,缺乏靈活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還是以癌輸為主,這種形式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3)思想政治工作時問滯后。缺乏時效性。當社會上各種良莠不齊的思想信息向大學生襲來時,思想政治工作者對此漠然處之,而當一些錯誤在大學生中引起不良后果時,思想政治工作者才匆匆出來.加以教育疏導.這時大學生往往會產生戒備心理。大大降低了教育效果。(4)有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索質較差,缺乏時代特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給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理論修養差。知識面狹窄,缺乏說理藝術。缺乏靈活性和感情因素,這樣使大多數學生對思想政治工作者缺乏信任.不愿講心里話。也不愿意接受他們的教育。
3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克服與防治辦法
3.1幫助文學生正確認識-我
大多數大學生的逆反心理是由于他人無視他們的“自我”存在而使其采用各種方法去證明“自我”。既然大學生“逆反”的目的不在于與人作對而是為了表現“自我”。那么。我們把大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告訴他們。讓他們正確認識自己,就可以有效地防止逆反心理的產生。我們可以通過開設“大學生心理訓練”課.幫助大學生從矛盾狀態中走出來.學會用理智對待社會,協調平衡認識、情感、意志的發展,學會駕馭感情。克服自負和自卑心理,樹立自信心。反之。如果過高或過低地評價自我。都會導致主客觀的不協調,造成心理需求的不平衡,從而導致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的產生。使大學生認清自我的最好辦法是自我教育。相信群眾,讓群眾自己教育自己,歷來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原則,也是防治逆反心理的有效方法。
3.2狂大思擔照治工作曲時致掛
避免大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在很多情況下取決于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做得及時。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建立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出現了千姿百態的變化,大學生在這種環境變遷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與此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接觸了那些容易產生消極影響的西方文化及意識形態。而大學生一旦接受消極東西。則可能導致逆反心理的產生。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準確地分析、預測社會信息對大學生的影響,牢牢把握教育的時效性。當紛至沓來的社會信息還沒有被大學生廣泛接觸之前。都應經過教育者分析、預測,判斷信息是否正確,如果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思想政治工作者就應該擴大信息通道,采取一些大學生易于接受的形式,使它們充分與大學生接觸;當這種信息對大學生起消極作用時,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提前對大學生進行有關內容的教育,提高他們的辨別力,糾正大學生可能發生的行為偏差。
3.3追求思擔照治工作曲藝術性
思想政治工作的藝術是多方面的,其中正確運用暗示影響,對避免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克服業已形成的心理定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暗示是一種特殊的形式。不用命令和理性思考,就對另一個人的信仰、觀點和決定產生某種影響.在暗示中實現信息傳遞過程,而這個過程是以對信息的無批判的知覺為基礎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暗示性可以建立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形式的基礎上。比如我們利用現代化的教育工具,運用各種教育藝術,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情感影響。增進教育效果。我們還可以利用思想政治工作者本身的威信、品質起到暗示作用。比如請一些在學生中享有較高威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去講解某些教育內容,這種威信增強了學生對于信息源的信任效果,達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預期效果。
3.4努力在高校實況黨風、教風和學風的根本好轉
對于逆反心理的產生.我們不能單純責怪有逆反心理的大學生。無數事實說明.實現高校黨風、教風和學風的根本好轉。對于克服和防治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是十分重要的。高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社會上的不良風氣對高校也有影響。因此,高校要努力實現黨風、教風和學風的根本好轉,以減少大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