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語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試探
丁紅建
步入青春期的高中生,正是長知識長身體的時候,是處于心理矛盾最多的時期,更是自身人生觀、價值觀尚未完全形成的時期,心理較脆弱,容易出現如下心理問題:升學受挫、考試焦慮、與老師同學關系不良、嫉妒、逆反心理、迷戀網絡等,所以需要更多的關心和科學指導。 英語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情感和意志力、有助于提高學習效率和學業成績、也有助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筆者以為,在英語教學中,可以通過訓練、輔導、暗示、感染等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來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要在激發學習動機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正確處理情緒上的困惑,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高中英語教材的改編給我們廣大的英語教師提供了在英語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教育的契機。目前我們使用的《牛津高中英語》教材,內容貼近現代生活,富有時代氣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如果英語教師能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素材,并用以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加以引導,那么,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能維護心理健康,使兩者得到協調發展。 身為英語教師,把學科內容和所教對象的特點結合起來,始終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在各個教學環節,為培養高素質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筆者提如下幾點思路: 一、在課堂上注意使用日常用語和名言警句 課堂上要注重使用日常禮貌用語和一些名言警句對學生進行教育,來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綜合素質。如Howare you feeling today, boys and girls?You are a helpful student. Pay attention to good manners, please.Care more for others, OK?再如名言警句: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Good heath is above wealth,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The wise man is always a good listener. 類似關于心理教育方面的格言警句還有很多。 二、探究新教材中的心理健康內容并結合課外閱讀 細心分析,牛津高中英語教材本身就是一套專為高中各年級學生編撰的教材,需要老師深挖教材,并適當拓展,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心理認知能力。如: 高一模塊一課本中,第一單元School life 向學生展示了不同的校園生活,這就給我們提供了探討如何快速適應新的學習環境的問題,從而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我調適心理的能力。第二單元Growing pains 陳述了每一個成長中的孩子都會有煩惱和憂愁。在如何正確處理好與父母之間的關系上,教材給予了心理暗示教育:任性和無禮不僅傷害父母的感情,更不利于個人的身心健康成長。而高三教材考慮到學生已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而進一步拓寬視野,使他們聚焦了系關全球和未來的主題,如Building the future, Aids,Law and order等,增強了學生的世界意識和憂患意識。 可見現行英語教材中有大量心理健康的課程資源,可以在教學活動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根據英語學科的教學目的,加入心理教育的分節目標,使教育模式由知識教育向素質教育、心理教育轉化,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增強耐挫折能力、鍛煉意志品質。 由此可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貫穿在中學英語教學始終。英語教師應該深挖英語教材中有關心理教育資源,在教學中精心設計,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在教學過程之中,還要重視新教材里思想素質方面的教育內容,對此在課堂上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對課文加深理解,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