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名學齡前兒童口腔疾病診療時的臨床心理淺析
陳明 馬翀慧 王山山
【摘要】 目的 探討學齡前兒童口腔疾病的臨床有效途徑和方法。方法 回顧2004年5月份至今,300例學齡前兒童口腔疾病門診就診情況,通過家長問詢法和臨床觀察其心理變化。結果 發現經誘導約占85%以上患兒均能配合治療,只有少數需強行治療。結論 針對目前兒童口腔疾病治療操作越來越顯得困難,通過臨床心理學干預,使其心理狀態轉換,以最佳心態接受治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關鍵詞】 學齡前兒童 口腔疾病 診療 心理分析
兒童口腔疾病是一種嚴重危害兒童口頜系統發育和影響全身健康的一類疾病[1]。診療此類疾病,臨床上存在著實施操作方面的客觀困難,通常成功與否,要取決于患兒能否合作。這個問題目前越來越顯得重要,特別是獨生子女患兒。本文選擇具有代表性的300例臨床就診兒童,通過對就診時患兒心理狀態的觀察、分析、了解其心理特點,提出針對措施并取得較好效果。
1 材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04年5月至今,選擇門診就診學齡前(2~7歲)兒童300名,以牙病為最多,口腔軟組織病次之,骨性病最少。
1.2方法 家長問詢和臨床觀察。通過家長了解患兒成長環境和習慣,患兒就診前的心理狀態,以及易引起患兒心理緊張的因素;觀察分析患兒診療時心理狀態的變化轉換。據此表現,分析患兒的心理狀態有以下幾種類型:
(1)不合作痛苦型:患兒情緒過于緊張,拒絕進入診療室,害怕接觸各種口腔器械并拒絕接受檢查治療,常表現為哭鬧不止、叫喊多話、恐懼、躲避等。
(2)合作安靜型:患兒主動接受治療,較安靜,積極配合醫生診治,并能很好地溝通,有些有一定的好奇心。
(3)誘導循進型:患兒開始情緒緊張,害怕進入治療室,害怕接觸各種牙科器械;常表現為煩躁、驚愕、顫抖,難以進行治療。通過循循誘導,先采取試驗性漸進式步驟治療。第一次就診要留給他們好印象,便于以后取得患兒合作。
1.3處理措施 強行治療:利用開口器,強行固定頭頸部和手腳,在制動中完成治療。誘導法:語言和行為誘導,以親切、和藹、耐心的態度與患兒交談、解釋、表揚、鼓勵和比擬。觀看和體驗合作患兒的治療,使其逐步接受和完成治療。建立信心:在給兒童治療口腔疾病的同時,更應重視對兒童獨立自制力的培養,用贊美和鼓勵去激發患兒良好的心理狀態,穩定其情緒,分散轉移疼痛注意力。
讓患兒樹立堅強的信心,稍有疼痛也能完成治療。
2 結果
在300例資料中,合作型患兒占總人數的48.7%,通過誘導合作占37.0%,完全不合作占14.3%。外界環境和不同色調可以影響患兒心理狀態和心理反應,如治療中不良刺激和治療時間過長等。但緊張和恐懼的患兒經過誘導后多數可以配合完成治療。 3 討論
3.1了解患兒就診時心理狀態的影響因素 患兒就診時的合作程度與生長環境、年齡、治療中操作不細或不良刺激及時間過長有關。因此強調在診療過程中遵循一個原則,先易后難,先補牙后拔牙,由簡到繁,盡可能減少對患兒的不良刺激,以取得他們多次合作,完成治療。
3.2了解學齡前兒童心理特點與就診心理狀態的關系 學齡前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期,這一階段理解力弱,自控力差,行為和情緒不穩,易受外界事物和環境影響。而6~7歲患兒有一定的自控力和耐受力,就診時多表現為安靜。但依賴型的患兒耐受力較差,常提出許多問題和要求,就診時不愿離開家長,撒嬌又會使家長顯出難舍難分,使診療工作難以進行。一些有過治療經歷的患兒,常常產生痕跡聯想而拒絕治療。
3.3了解患兒心理狀態變化轉換 口腔醫護人員每天接觸和處理的都是患者,不僅要了解病情,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患者的心理變化。在觀察中發現,許多患兒,尤其是5~7歲左右的兒童,經過耐心交談、解釋、表揚、鼓勵和比擬等誘導措施后,可轉為合作型,合作的較為主動。少數因不良刺激由合作轉為不合作,經上述誘導后也能配合治療,只有少數患兒,經誘導無效之后,方采用強行治療[2]。
據我們5年的臨床觀察體會,在學齡前兒童口腔疾病的診療過程中,患兒心理狀態得以轉換,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兒童正處于生長發育過程中,應重視心理治療。要做到治療操作輕、快、準、熟,不恰當的治療可能會對患兒的身心造成傷害。醫院的候診環境可安置玩具、畫報、兒童圖書、電視、音響等。醫護人員的工作服不局限于統一白色;一定要有耐心及和藹的態度;用良好的語言、表情和行為改變患兒心理狀態。使患兒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最佳心態接受治療。而不論患兒的心理狀態如何,大多數經誘導教育后都可完成治療,強行治療尚為少數。
參 考 文 獻
[1]席俊明.心理學知識在兒童牙病治療中的運用[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9,32(2):60.
[2]樊淑梅,文玲英,楊富生.學齡前兒童牙病治療時的心理分析[J].實用口腔醫學雜志,1996,12卷增刊:21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