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分析
佚名
關鍵字: 心理健康
自我概念(又稱為自我知覺、自我結構、自我圖式)是指一個人關于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當個體把自己當成認識對象時,就會對自己的外表、能力、特長和社會接受性等產生知覺并形成關于自己的一般概念。Rogers、Beck和Higgins等認為,自我概念在調節心理健康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學生的自我概念成為教育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新的研究熱點。研究者們發現,學業自我概念與學業成績呈正相關[1-3],與孤獨感呈負相關并通過孤獨感與同伴接受性間接相關[4],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1-2],與考試焦慮呈負相關[2]。
近十年來,在我國有關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也不少[5-6],發現很多因素均可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如家庭的撫養方式、教育方式,學校的課業負擔、學業成績、學校及家庭的人際關系以及個體所經歷的種種生活事件,都可能會經過個體的認知整合而形成個體的自我概念并通過自我概念而彌散性地影響到個體心理與行為的一般狀況。因此,中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是否與其自我概念有關?不同類型的心理與行為問題是否與自我概念的特定內容有關?回答這些問題就是本研究的目的。
1研究方法
1.1被試
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從保定一中、三中(均為普通高中)的高一和高二年級各抽取一個班,共161人,其中高一學生61人,高二學生100人;男生76人,女生85人。從保定一中分校、三中分校的初一、初二年級各抽取一個班,共243人,其中初一學生116人,初二學生127人;男生118人,女生125人。被試的年齡范圍在12~18歲之間。由于初三和高三都是臨畢業年級,一則取樣存在困難,二則過分的升學壓力增加了一些與本研究無關的變量,故本研究忽略了畢業年級的樣本。
1.2測評方法
1.2.190項癥狀自評量表(SCL-90)[7]該量表包括9個癥狀因子,共90個題目,每題采用5點評分,癥狀從無到嚴重分別評為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癥狀越明顯。
1.2.2自我概念測量采用Song和Hattie編制(1984),周國韜、賀嶺峰修訂(1996)的自我概念量表,該量表包括能力、成就、班級、家庭、同伴、身體、自信七個子量表。前三個子量表構成學業自我概念分量表,后四個子量表構成非學業自我概念分量表。整個量表共35個題目,每題采用6點評分,得分越高,表示自我評價越高。由于該量表在國內使用還較少,因此在本研究中使用施測數據對量表的同質性信度和內部結構效度作了重新檢測,結果表明該量表達到了測量的信度和效度要求。
1.2.3施測方法采用集體施測方式進行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測量,發放問卷404份,收回有效問卷3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8.5%。 2結果
2.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學生在自我概念上的差異
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與自我概念總分、自我概念各個體維度的關系進行檢驗。根據心理健康因子的總均分和標準差(134.75±34.94),將所有被試分為三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組(總分<110)、心理健康狀況一般組(110≤總分≤170)、心理健康狀況較差組(總分>170)。結果顯示三組學生在學業自我、非學業自我和自我概念總分上差異顯著(P<0.001)。在除能力、同伴、成就外的其余自我概念維度上差異也有顯著性。
2.2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的相關性
對中學生自我概念各維度的得分與其在SCL-90中各因子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表明: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呈負相關,自我概念得分越低,癥狀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總分和非學業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分之間均呈顯著的負相關,學業自我概念除了與敵對、偏執兩因子沒有顯著相關外,與其余的心理健康癥狀因子呈顯著的負相關;與自我概念總分相關最高的四個心理健康因子是:抑郁(F4)人、人際關系敏感(F3)、精神病性(F9)、強迫癥狀(F2);與心理健康因子總分相關最高的三個自我概念維度是:家庭自我、班級自我和身體自我。從總體上看,中學生的自我概念與心理健康問題呈負相關,相關性大小因年級各異。高一、高二和初二三個年級的自我概念總分與心理健康總分相關有顯著性,r值分別為-0.32、-0.43和-0.37,在初一相關無顯著性(r=0.05)。
3討論
從總體情況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其自我概念有相關性,低自我概念的學生比高自我概念的學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問題。這種關系的密切程度因年級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高一、高二和初二二者關系最為密切,在初一關系不明顯。心理健康與自我概念關系的這種年級特點是緊緊依隨于中學生自我概念的發展特點的,從已有的研究來看,初中一年級是整個中學階段自我概念發展的最低點[8],以后迅速提高,高一時達到頂峰,且趨于穩定。所以,有可能是初二以后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與深化給他們帶來了種種情緒困擾,而初一學生尚未完全發展起來的自我意識還不足以成為產生情緒困擾的原因。
學業自我概念與非學生自我概念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都有顯著的影響,其中家庭自我、班級自我和身體自我的影響尤為突出。在所有的自我概念維度中,家庭自我和班級自我與各個心理健康癥狀因子的相關最高,身體自我也與除軀體化和敵對外的其他7個癥狀因子顯著相關。相對而言,成就自我、能力自我、自信自我和同伴自我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程度較弱。這意味著,最容易引起中學生情緒困擾或心理問題的因素是:①他們在家庭中的地位、他們與家人的關系,他們所感受到的家庭的溫暖和愛;②他們在學校與班級里的地位和作用,他們與老師的關系;③他們對自己的外貌以及身體特征的自我認識與評價。而通常被老師和家長重視的學業成績、同伴關系、能力水平等導致中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相對較小。
在所有的心理健康癥狀因子中與自我概念關系最密切的是抑郁,其次是人際關系敏感。這說明,中學生中存在的抑郁、人際關系敏感癥狀多來自于不合理的自我評價。抑郁癥狀與所有的自我概念維度都有較密切的關系,尤其是與家庭自我、班級自我和身體自我的關系更為緊密。中學生處在情緒敏感而且波動性較大的年齡階段,他們對沖突和挫折的耐受性較差,些許的挫折就容易使他們變得情緒低落、無精打彩、悲觀失望,生活中的每一種消極事件都可能導致其抑郁情緒產生并影響到其全部的自我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