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分析

佚名

作者:林德帥 馬燕飛 盧冠銘 胡慶紅 黃芬 浦澗

【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干預對改善乳腺癌患者焦慮癥的效果。方法 將伴有焦慮癥的120例經病理學證實為乳腺癌患者隨機分對照組和實驗組2組,每組60人,對照組采用一般常規健康教育;實驗組在一般常規健康教育的基礎上,實施心理干預。實驗組和對照組干預前后,采用焦慮和抑郁評定分別采用焦慮自評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工具對患者進行基線和治療后進行評分比較。結果 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SAS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962,P>0.05);SDS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557,P>0.05)。干預后,實驗組SAS總分和SDS總分均的下降有統計學意義(P<0.01)。對照組干預后SAS總分和SDS總分下降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乳腺癌患者的焦慮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

關鍵詞 乳腺癌;焦慮癥;心理干預

癌癥作為嚴重的社會負性生活事件,易出現嚴重的應激心理反應[1]乳腺癌也不例外。乳腺癌在我國占各種惡性腫瘤的7%-10%[2],目前手術根治加聯合化療可有效延長患者生命期限,但癌癥恐懼,術后乳房缺失和胸部畸形等,是女性乳腺癌患者心理上的一大威脅。多數患者伴有焦慮、抑郁、恐懼、自卑或絕望等癥狀,因此,對伴有焦慮癥的乳腺癌患者開展心理干預,對改善其病情有現實意義。筆者伴有焦慮癥的乳腺癌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8月—2010年12月在我院腺體外科住院治療經病理確診為乳腺癌,按文獻[3]伴有焦慮癥的患者12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60人。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教育程度、家庭婚育狀況、工作情況、付費方式、收入等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入選者基本情況見表1。

表12組患者基本情況

1.2 方法

1.2.1 心理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常規健康教育;實驗組在常規健康教育的同時實施下列心理干預:(1)協助患者消除日常小事問題,并告知患者家屬其在患者面前的言行舉止和情緒表現都會直接影響患者的心理,勸導家屬在患者面前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同時經常安慰和鼓勵患者,盡量不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尤其是配偶的理解、支持和鼓勵,對患者產生積極的效果更佳。(2)溝通交流:患者一旦診斷為乳腺癌,對前途憂心忡忡,對治療預后作悲觀的估計,極易產生焦慮的心理,醫護人員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尊重,關心和給予熱情耐心地開導患者,向患者介紹一些治療成功的病例,對消除焦慮抑郁的心理,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有促進作用。(3)想辦法激發患者的生活熱情: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調整等治療方式輪番上演,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對身體的傷害和病情的遷延不愈等等都會導致焦慮抑郁的心理的產生或加重。針對患者不同的個性特征,給其講述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或者講述一些對戰勝疾病有誘導作用的事例,激發患者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4)讓患者了解各種治療方式:向患者講解手術、化療、內分泌調整等治療的目的,原理,過程和必要性,動員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積極配合,可有效減輕其恐懼心理。(5)患者傳授:邀請乳腺癌老患者現身說法,把其與醫生配合治療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傳授給伴有焦慮癥的乳腺癌患者,鼓勵其多與老患者交流思想,以增強其對疾病發生發展規律的認識和對治療效果的信心。

1.2.2 焦慮癥的評定方法 焦慮癥的評定分別采用焦慮自評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3] ,評分員的選擇:評分員由具有5年以上臨床經驗的護師或主管護師組成,評分員先培訓后進行調查。在評分時評分員首先將量表中的內容對患者進行逐項解釋,然后由患者逐項自填,調查量表完成后由評分員逐項復核無誤后收回。 干預前,于治療前生用SAS 和SDS對兩組患者進行基線評價和治療后的變化進行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評分差別。

1.2.3 統計學方法,統計學處理 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組間差別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2 結果 兩組SAS、SDS評分干預前后比較:干預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比較,SAS總分和SDS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干預前相比,實驗組干預后SAS總分和SDS總分均有下降(P<0.01)。對照組干預前后SAS總分和SDS總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SAS 、SDS評分干預前后比較 ( x ±s)

注:t為本組干預前后比較,a:P<0.001

討論

乳腺癌患者一旦出現嚴重的心理疾患,將極大地影響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伴有焦慮癥的乳腺癌患者多數是由于對自身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不了解所產生的。部分患者由疼痛等癥狀引起。焦慮抑郁癥狀伴隨整個疾病的診療過程。吳志祥等[4]報道乳腺癌術后2年內有34 %的患者出現焦慮癥狀,49 %的患者有抑郁癥狀。癌癥不但病情重,病程較長,治療復雜,而且治療費用昂貴,常給病人及其家人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經濟負擔也是患者焦慮情緒的重要因素之一。付費方式也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自費支付方式患者焦慮程度明顯高于公費治療者。本調查提示年齡越小其焦慮程度越高, 患者的年齡越低,對長期生存的期望越高,另外年輕患者大多生活、社會經歷較年長者少,面臨突如其來的打擊,心理接受能力差,年齡大的乳腺癌患者其生活質量水平高于年輕患者, 多位學者的研究結果也說明了這一點[5-8]。而文化水平的高低對于焦慮抑郁狀態的影響則無顯著性差異,說明不管何種教育程度,對疾病的康復有同樣高的期望值。乳房缺失及術后化療使乳腺癌患者面臨諸多心理問題,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5]。心理社會適應與生活質量有著密切的關系,乳腺癌患者的心理社會適應狀況越好,其生活質量水平越好;焦慮、抑郁水平高者, 生活質量較差,這與Longman等[6]研究發現的焦慮和抑郁與乳腺癌患者的總體生活質量呈負相關的結論相一致。因此,在臨床診療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不但有助于患者主動參與、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還能促進其生理功能和心理康復。崔紅梅等[9]從乳腺癌患者早期階段的心理護理、治療階段的心理護理(術前的心理護理、術后早期的心理護理、術后恢復期心理護理、放療化療期間的心理護理)、后期階段的心理護理(痊愈患者的心理護理、乳腺癌晚期的心理護理)做了詳細的詮釋。魯延紅等[10]對203例患者乳腺癌患者從待診期、新入院期、手術前期、乳房切除術后及康復期進行相應的個體化護理干預,均取得良好效果。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文化程度、疾病的不同階段及腫瘤的性質,均有其各自不同的心理特點,根據不同患者的特點[11]進行針對性的精神支持治療。醫護人員通過一定的訓練程序進行對患者進行心理干預,改善患者的的心理條件,增強其抗病能力,從而消除其心理癥狀,重新保持心態平衡[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心理干預后其心理癥狀有明確改善(P<0.01),提示心理干預可以有效減輕患者的焦慮癥,患者的心理壓力減輕,對促進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加快康復,改善社會職能,起到提高生活質量等有積極的作用。

[1] 張慧,周玉秋,謝蕭冰.癌癥患者康復期心理行為干預模式及效果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 7):6.

[2] 吳在德,吳肇漢.外科學[ M ].6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327.

[3]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社.1999:318-320.

[4] 吳志祥,李春波.乳腺癌術后心理狀態調查病人[J].健康心理學雜志,1998,6 (1):4–7.

[5] 張芳云.乳腺癌病人生命質量影響因素的調查分析及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5):368–369.

[6] Longm an A J,Braden C J,M ishelMH.Side-effects burden,psychological adjustment,and life quality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pattern of association over time [J].Oncol Nurs Forum,1999,26(5):909- 915.

[7] Pedro LW.Quality of Life for Long-Term Survivors of Cancer:Influencing Variables [J].Cancer Nursing,2001,24:1-11.[8]A rndt V,MerxH,S turmer T,et al.Age-specific detriments to quality of life amo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one year after diagnosis [J].Eur J Cancer,2004,40 (5):673 – 680.

[9] 崔紅梅,劉娜娜.乳腺癌患者的心理護理體會[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 10(34):8419-8420.

[10] 魯延紅,王菊霞.乳腺癌患者心理健康的系統化干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9):1236-1237.

[11] 朱敏玲,鄭修霞,梁平等.社會支持與卵巢癌患者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2):111.

[12] 賈強,陳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血液凈化,2000,1(11):47.

[13] 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18.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