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厭學心理的分析
崔春妮
一、學生厭學的原因
1.學習壓力大,學生意志品質薄弱。現在的學生學習負擔重,聽課、練習和作業需要大量精力,有些學生在壓力面前容易產生畏難情緒。
2.沒有理想,缺乏學習動力。中小學生由于閱歷淺,知識水平低,缺乏對社會現象綜合分析、判斷的能力,面對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不均這一暫時現象,容易得出“知識貶值”的結論,對學習失去了興趣。
3.自我評價低。由于考試失利、排名落后,從而萌發自己能力不如人,智力低下等錯誤的自我評價,感到自己不是學習這塊料,最終放棄了學習。
4.教育教學方式的失誤。教材內容陳舊、脫離現實,教法單調枯燥,教師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對“掉隊”的學生不尊重、缺乏耐心,甚至冷言冷語,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5.教養方式的不當。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只看分數,不重實際潛能的開發,一旦孩子沒有達到期望的目標,就給予責罵懲罰,忽視了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動機。
二、厭學背后的心理實質
1.逃避心理和挫折心理。人生在世,壓力和挫折在所難免,同順利和成功一樣,它們都是完整人生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但有的人因為害怕它而選擇逃避和退卻。
2.疲倦和乏味心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成天在“聽課—作業—復習—考試”中循環往復,年復一年,負重不堪,使學生對學校、對書本產生疲倦、乏味心理。
3.自卑心理和悲觀心理。學生學習上的動力主要是靠不斷獲得的成功來維持的,如果學生即使通過努力也很難達到老師和家長過高的期望值,強烈的成就需要就得不到滿足,就會給自己“貼標簽”,認為一切都不如人,產生嚴重的自卑和悲觀心理。
4.逆反心理和報復心理。中小學生學業上的不及人愿或行為上的過錯,往往受到老師、家長和社會的指責、懲罰、歧視,會對學生的人格和肉體造成創傷,極易激起逆反心理和對抗行為。
三、消除厭學心理的策略
1.引導學生換個角度看事物。坦然接納現實的壓力和挫折,放下精神的包袱,正視困難,滿懷希望的輕裝前進。
2.做好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許多學生厭學的原因是考學無望,看不到未來發展之路。為此,教師要為學生做好職業規劃,讓學生明了自己的興趣、特長,看到自己三、五年內,甚至更長一段時間內的發展,認真學習、儲備知識,為未來激烈的競爭做好準備。
3.錯誤的認知會導致不良的情緒感受,從而對學習動機起著決定性的影響。絕對化、概括化和糟糕至極這三類錯誤認識,會導致學生錯誤的歸因,教師要引導學生改變認知模式,正確評價自我。
4.用成功經驗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獲得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在成功的體驗中認識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使其認識到,成功與失敗并無絕對的標準,即使是班里最差的學生也有成功的希望。
四、通過心理訓練激發潛能,矯正不良心理
針對厭學的心理實質和矯正策略,我們設計了與之相應的6個心理訓練活動。
1.“絕處逢生”
目的:通過幫助別人打消輕生念頭,認識在面臨困難和挫折時為什么要心存希望。 操作程序:小組中一位同學扮演被告知身患絕癥,痛苦萬分,準備自殺的角色,請其他同學列出理由勸說他放棄自殺念頭,大家評出最佳“勸手”。
總結:面對挫折和困境,你總有擺脫的機會,學會管理壓力。
2.“我的未來不是夢”
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明確自己最想要的,發揮自己的才能、潛質,邁向豐足的人生。
操作程序:假設有兩種生活環境供你選擇,你會怎樣選?第1種:你每月的收入是800元,而你周圍的朋友收入是200元;第2種:你的資產只有10萬元,而你周圍的人都擁有100萬資產。
總結: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就要選擇與什么樣的人在一起。你想要變得積極,就要與比你更積極的人在一起。你要選擇比你更優秀的人在一起,找比你本身更好的生活環境。
3.“我很棒!”
目的:練習堅定的原則和溫和的表達。
操作程序:兩人一組,其中一人先說一句指責、挑剔對方的話,另一個人聽完別人的批評與指責,延緩數秒種,平靜自己的惱怒心情,然后用平和沉穩的語氣說:“無論你怎樣待我或說什么,我仍然是個有價值的人!”幾分鐘后,角色互換,相互強化。
總結:堅持自己的立場和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
4.“認識你自己”
目的:了解自己的個性特征,學習自我欣賞、自我肯定、自我悅納。
操作程序:請成員填寫下列練習表
1.我最欣賞自己的外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最欣賞自己對家人的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最欣賞自己對朋友的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最欣賞自己對求學的態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小組中交流自己所寫的內容,每位成員都講完一項后,再開始下一項。通過自我分享和聆聽他人,發掘自我與他人的優點,增強自信和對他人的信任。
總結:每個人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五、研究的成效
1.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初步具備了自學能力。
2.教學質量和學習成績明顯提高
3.學生人格的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得到了健康發展
4.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在團體活動中,小組成員相互幫助、提醒,分工合作,寬容友善,能夠有效的傾聽別人的不同意見,學會了尊重同伴。能夠以盡量委婉的方式謝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要求,表現出比較成熟獨立的自我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