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院校貧困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的分析
陳虎 胡燕
【關鍵詞】 貧困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應對方式
摘要 :目的 探討醫學院校貧困大學生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和應對方式的特點,為開展心理輔導提供依據。 方法 以癥狀自評量表(SCL-90)、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應對方式問卷(CSQ)對醫學院校貧困生128名、非貧困生252名進行測評調查,并進行雙樣本等方差假設分析。 結果 醫學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人格特征中的一些因素以及應對方式的選擇應用,與非貧困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結論 醫學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非貧困生不容樂觀,情緒不穩定程度頗為顯著,面對困難多采取消極的應對方式。
關鍵詞 :貧困生;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應對方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開展,尤其 是實行招生并軌和學費制度改革以來,高校中經濟困難學生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一些貧困大學生由于經濟壓力而產生的個性特征和心理方面的負性變化,應當引起我們的高度關注,這個問題如不能很好解決,經濟貧困將導致“心理貧困”[1] ,而陷入“心理貧困”的大學生勢必更難以成才。本研究分別以醫學院校貧困生和非貧困生為研究對象,對兩者在心理健康、個性特征及應對方式方面做了對比,并分析差異,以期為針對性地開展貧困生心理輔導提供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 選取江蘇省某醫學院校2001、2002級各專業846名在校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學生工作部門提供的貧困生128人作為貧困生組,再從貧困生所在班級隨機抽取學生252人作為非貧困生組。
1.2 研究工具
1.2.1 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SCL-90) 共有90道自我評定項目,測驗的9個因子分別為: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及精神病性。該量表被廣泛的應用于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研究,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 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16PF) 是美國伊利諾州立大學人格及能力測驗研究所卡特爾教授經過幾十年的系統觀察和科學實驗,應用因素分 析統計法慎重確定和編制而成的一種精確的測驗。
測驗從樂群性(A)、智慧性(B)、穩定性(C)、影響性(E)、活潑性(F)、有恒性(G)、敢為性(H)、敏感性(I)、懷疑性(L)、想象性(M)、世故性(N)、憂慮性(O)、變革性(Q1))、獨立性(Q2)、自律性(Q3)、緊張性(Q4)16個相對獨立的性格維度進行評價,能夠較全面地反映人的性格特點。
1.2.3 應對方式問卷(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CSQ) 共有62個條目,由6個因子構成。分別是自責、幻想、退避、求助、合理化和解決問題,用來解釋貧困生的應付方式類型和應付行為特點。
1.3 方法 測評調查以團體測試方式進行,測查時統一組織,由同一位心理學老師主測。施測前由主測向被測說明問卷的目的和回答方式,然后開始答卷。問卷全部收回,有效率為100%。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問卷均采用EPIdata3進行資料錄入,SPSS11.5統計軟件處理數據,進行獨立樣本的比較分析,差異比較進行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
2.1 心理健康狀況的比較 貧困生SCL-90總分及9個因子得分均高于非貧困生,其中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精神病性5個因子上得分與非貧困生之間存在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各因子的比較
2.2 人格特征的比較 貧困生在興奮性(F)、有恒性(G)、敏感性(I)、想象性(M)、緊張性(Q4)5個特征上與非貧困生之間存在明顯差異,其中有恒性(G)、敏感性(I)、緊張性(Q4)上得分明顯高于非貧困生,興奮性(F)、想象性(M)上得分明顯低于非貧困生。其他11項人格特征無顯著差異。見表2。
2.3 應對方式的比較 醫學院校大學生較多使用 解決問題、求助等積極的應對方式,而較少使用自責、幻想、退避等消極的應對方式。貧困生解決問題、合理化、求助的應對方式得分低于非貧困生,其中求助得分顯著低于非貧困生;自責、幻想、退避的得分高于非貧困生,其中自責、退避得分與非貧困生有顯著差異。見表3。 表2 貧困生與非貧困生人格特征(16PF)的比較
3 討 論
本組SCL-90調查表明,醫學院校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相對于非貧困生不容樂觀。貧困生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敵對、精神病性等方面與非貧困生存在顯著差異。人際關系敏感主要指某些個人不自在與自卑感,特別是與其他人相比較時更加突出。在人際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顯不自在、自我意識、消極的期待是這方面癥狀的典型原因,此項的高得分表明貧困生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緊張的人際關系會進一步引發焦慮、抑郁、敵對等情 緒障礙與心理障礙。
在16PF的結果中,本組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在11項人格特征上表現出了共性,如樂群外向、富有才華、坦白直率、自立自強等;但同樣存在著一些差異,貧困生的個性特征如有恒性、敏感性、緊張性得分高于非貧困生,但是興奮性、想象性比非貧困生得分低。顯示出貧困生冷靜嚴肅、做事謹慎、較少幻想,比非貧困生更加現實,通過努力學習改變命運的愿望更加強烈,理想和現實的矛盾使得他們個性特征中的敏感性、緊張性比非貧困生要高一些。
CSQ測評結果顯示,2組研究對象在面臨困難時均能積極主動地解決問題,但與非貧困生相比,貧困生更多采用自責、退避等消極應對方式。同時,來自貧困家庭的大學生由于長期承受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壓力,自卑感較強,總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因而較少采取求助的積極應對方式。
醫學院校必須高度重視貧困學生這一特殊群體,在經濟上,應多渠道解決貧困生的后顧之憂;在思想上,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貧困觀[2] ,“調整認知,以理性治療非理性,以合理思維代替不合理思維”[3] ;針對貧困生的心理問題,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和輔導機構,配備專業人員,開展大學生心理測試,建立心理健康檔案,讓大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在性格、氣質等方面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傳授心理方面的知識,提高大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對發現有心理危機或心理障礙的貧困生,進行心理干預,減輕其心理壓力,克服心理障礙。
[1] 王東華.高校貧困生中的“心理貧困”問題的分析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5,20(1):47-51.
[2] 董 彬.高校貧困生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及對策[J].教育探索, 2005,10:98-99.
[3] 李兵寬,李國濤.大學生挫折心理的成因及對策[J].中國青年 研究,2003,7: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