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產后心理障礙的護理
王迎芝 于素珍
【摘要】 目的 了解并掌握產后心理障礙的原因及預防措施,早期識別產后心理障礙并進行心理疏導和護理,促進產婦產后的身心健康,并為其提供保健指導。方法 通過對不同原因引起的心理障礙進行評估,篩選出病例,并針對不同病因進行心理護理。結果 24例產后沮喪和輕中度產后抑郁癥的患者康復出院,1例產后重度抑郁癥患者轉專科繼續治療。結論 產后心理障礙發病原因比較復雜,應該從多方面給予預防、治療和心理疏導,從而減少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生。
【關鍵詞】 產后;心理障礙;護理
產后心理障礙是指產婦產后發生的產后沮喪及產后抑郁癥。婦女在產褥期內普遍存在暫時性心理退化現象,情感脆弱,依賴性強,適應性差,特別是產后1周內情緒變化更加明顯,在某些危險因素作用下易發生精神障礙。產婦產后心理障礙不僅影響家庭的和睦和產婦的親子行為,嚴重者還可危及產婦和嬰兒的健康安全。近年來,我國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生率有所增加。為探討產后心理障礙系統的護理方法,我科將25例輕、中、重度有產后心理障礙的患者進行分組觀察。24例產后沮喪和輕中度產后抑郁癥的患者康復出院,1例產后重度抑郁癥患者轉專科繼續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通過對2007年1月1日至2007年10月31日在我科住院分娩產婦進行心理狀態評估,滿足以下條件:(1)知情自愿;(2)既往無精神病史;(3)小學及小學以上文化程度。產婦年齡最大43歲,最小21歲,平均27.91歲。農民681例,其他職業177例。隨訪至產后3~14天。
1.2 心理狀態評估
1.2.1 病史 全面評估病史包括抑郁癥、精神病的個人史和家族史;有無重大精神創傷史;本次妊娠過程中的心理狀態及分娩過程是否順利、有無流產、難產、滯產;嬰兒的性別及嬰兒的健康狀況;婚姻家庭關系和社會關系等因素。
1.2.2 身心評估 評估產婦妊娠過程中的心理變化,是否有孤獨、焦慮、恐懼感;觀察產婦的日常生活和自我照顧的能力;了解產婦的婚姻關系和家庭其他成員的關系。
1.3 診斷標準 目前國內外對于產后抑郁癥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較常用的標準是愛丁堡產后抑郁量表(EPDS)。EPDS量表共10個項目,分別反映心境、樂趣、自責、焦慮、恐懼、應付能力、失眠等情況。由受試者根據自己癥狀出現的頻度“從未”、“偶爾”、“經常”、“總是”4個等級進行評分,每個項目設0、1、2、3分四個等級;其中第3、5、6、7、8、9、10項采用反向評分(即3、2、1、0)。10個項目分值的總和大于12或13分提示可能有抑郁障礙,9或10分也提示可能有抑郁障礙,對這些婦女應認真評定,觀察有無重癥抑郁發生。分數低不一定就意味著無抑郁障礙,需要進一步做臨床檢查,尤其當臨床醫生有理由認為有抑郁障礙時。
2 結果
按EPDS量表的診斷標準,858例產婦中有25例被診斷為產后心理障礙。發病時間多出現在產后3~14天,其表現以抑郁狀態為主,有情緒低落、孤獨、悲觀、疲勞感、內疚感、自責自罪感、焦慮煩躁等,還可出現罪惡感,懷疑自己患有種種疾病,最嚴重者出現自殺企圖。可伴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如心悸、出汗、耳鳴、頭暈等。其原因有:缺少家人關心8例,產后疼痛5例,新生兒畸形2例,新生兒住院4例,其他6例。25例中24例產后沮喪和輕中度產后抑郁癥的患者經過護理人員的心理疏導和家人的關愛后康復出院。1例產后重度抑郁癥患者,經精神科專科治療病情治愈。
3 討論
3.1 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生率 有研究報道正常人群抑郁癥的患病率為2%~3%[2]。由于測量工具、診斷標準不一致及研究樣本大小的不同,文獻對產后抑郁癥發生率的報道有很大差異,但均較正常人群抑郁癥發病率明顯增高。國外報道為3.5%~33%,國內為11%~15%[3]。本研究以EPDS為測量工具,產后抑郁癥的發病率為2.91%。此結果與正常人群抑郁癥的患病率接近,可能與我院產婦大多來自農村有關。
3.2 產后心理障礙的病因 (1)心理因素:患者存在較多的負性生活事件,如支持系統不利、產后親屬關心較少、經濟狀況不佳、居住環境惡劣等因素。產婦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與產后心理障礙存在相關關系。年齡≥35歲的產婦,由于機體條件差,妊娠并發癥多,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生率也偏高。(2)分娩方式:如產時并發癥、產鉗助產、對分娩疼痛的恐懼心理均與產后心理障礙的發生有關。不良分娩結局如死產、畸形兒及產婦家庭對嬰兒性別的反感等是產后心理障礙的誘發因素。(3)社會文化因素:除心理因素外,還應研究外在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因素。在傳統文化中,文化因素可減少和預防心理障礙的表達。產后風俗習慣可以形成較好的心理社會支持系統。
3.3 產后心理障礙的危害 (1)影響嬰兒發育:許多學者對患產后心理障礙母親的1~2歲嬰兒研究發現,早期產后抑郁癥與嬰兒不良認知及情感障礙有關,當抑郁癥較為嚴重并且持續時間較長時,對嬰兒發育影響的危險性就更大。(2)產后抑郁癥可影響母乳喂養產后泌乳時間遲,泌乳量少,新生兒生理性體重下降幅度大,持續時間長,恢復慢,產后4個月純母乳喂養率低[4]。(3)影響內分泌產婦焦慮或抑郁可導致體內去甲腎上腺素分泌減少及其他內分泌激素的改變,使宮縮減弱,是助產率增加和產后出血增加的一個可能因素[5]。
3.4 產后心理障礙的護理 (1)對于有焦慮癥狀、手術產及存在抑郁癥高危因素的產婦應予以足夠的重視,醫護人員應該了解產婦焦慮的根源,從根本上與產婦溝通,穩定產婦的情緒。同時讓產婦多與嬰兒接觸,從而增加產婦的安全感。除此之外,還應避免不良的刺激,減輕生活中的壓力。(2)對于家庭關系緊張的產婦,首先應該做好丈夫的思想工作,指導他如何與妻子共同渡過這個心理障礙期,并給他講解有關如何照顧嬰兒的方法,這樣就可以減輕產婦照顧嬰兒的壓力,而且還要調解好產婦與家庭其他成員的關系,盡量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給予產婦精神上的支持。(3)高度警惕產婦產后的傷害性的行為,護士應加強巡視病房,注意保護好產婦和嬰兒。對于重癥產后抑郁癥患者應該有親人24 h陪伴,給予她無微的照顧,并及時請心理科醫生或精神科醫生會診并給予治療。做好隨訪工作,及時了解產婦及嬰兒的情況,并給予幫助,對產婦及其家人說明嬰兒各個生理期的變化,指導他們應如何護理嬰兒,避免產婦不知如何照顧嬰兒產生焦慮心理。
3.5 產后心理障礙的預防 要鼓勵開展多途徑、分階段、綜合性的預防措施,如建立孕婦學校,向孕婦和家屬系統介紹妊娠、分娩、產褥期基本知識,同時加強心理咨詢和教育,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幫助孕婦克服對妊娠、分娩的神秘感和恐懼感,加強自我調試,保持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分娩時醫院建立家庭式病房,設置不同價格的床位,滿足不同經濟狀況產婦的需要。提倡丈夫陪伴分娩和導樂陪伴分娩,以消除產婦的恐懼心理和不安情緒。實施分娩陣痛,減輕疼痛引起的負性情緒。分娩全程給予產婦精神心理的支持,避免醫源性負面影響。嚴密觀察產程,提高產科質量,改善母嬰分娩結局,減少急性剖宮產對產婦的不良刺激。產褥期為產婦提供溫馨、和諧的休養環境,保證充足睡眠和營養,促進身體康復。幫助產婦迅速適應母親角色,學會護理嬰兒。丈夫和親友要與產婦加強情感交流,關心、體貼產婦,使其增強自信心,維持心理平衡。同時產后訪視與產婦心理保健相結合,保證產婦身心健康,才能使產婦順利渡過人生這一特殊時期。
我們應該從各個方面去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及時了解產婦的心理變化,以便于我們早期識別產后抑郁癥高危人群,針對性地進行早期干預,出院后加強監護與積極治療是防治產后抑郁癥病情惡化的關鍵[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