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關于對中學生心理障礙成因與對策的探討
董洪英
論文關鍵詞:心理障礙成因解決對策
論文摘要:中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迅速發展的黃金季節,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視、研究與探討。在家庭、學校、心理、情感及復雜的社會因素的影響下,仍有相當比例的中學生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應針對性地開設心理講座、加強思想教育、更加真切的理解與引導并進行挫折教育加以解決。
中學階段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時期,是一個人身心獲得迅速發展的黃金季節。這一時期的學生年齡一般是十二蘭歲到十八九歲,正是青春發育期,是從幼稚到成熟的過渡期。維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對促進中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有特長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引起教育各方面的重視、研究與探討。據我鎮沐浴店鎮德育室對中學的1600多名中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有3—6%的學生存在比較嚴重的心理困擾。上述調查情況說明,解決中學生存在的心理障礙,對中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1、中學生健魔心理的特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疾,而且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中學生健康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現在:
1. 1在學習方面,能夠把求知增長才干看成一種人生的樂趣,興趣愛好廣泛,努力學習,刻苦鉆研,自覺完成學習任務,善于正常發揮自己的潛能,勝不驕,敗不餒,有滿足感和成就感,能冷靜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待考試既重視又無焦慮感。
1. 2在個性心理方面,其心理特點與年齡特點相符,能自尊自愛,有較清醒的自我意識,既能悅納自己,又有自知之明,能在學校、家庭生活中,很好地處理與同學、朋友及師長的關系,在集體中受歡迎并有自己的朋友,保持和發展融洽和諧的人際關系,情緒愉快而穩定,善于自我調節,有適應各種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1. 3在生活心理方面,關心家庭,熱愛生活,尊敬父母,尊老愛幼,真誠友愛,禮貌待人,惜時守信,不過分依賴父母,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
2、中學生心理陣礴的成因
當前,中學生的心理中存在認識障礙、情感障礙、行為障礙和個性障礙,而心理障礙居首位的是厭學、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不適、考試焦慮,不能適應學校的學習生活,不能很好地根據環境的要求來改變自己,產生嫉妒、神經質、偏激、狹隘、自卑等。形成這些心理障礙的原因有很多,既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涉及遺傳因素,生理條件,身體狀況等方面的原因。下面簡單地分析幾種因素:
2. 1家庭因素
俗語說,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一個人從小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對其心理發展關系重大。家庭的經濟地位、文化教養、人際關系乃至家庭氣氛等,都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長遠作用。
2.2學校因素
素質教育雖然實施了多時,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學校仍以“應試教育”為教學的核心,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把學生考試分數或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工作業績的唯一標志,致使教師布置作業過多,使學生有做不完的習題,過不完的考關,再加上學習成績名次的公開,壓迫學生喘不過氣來。還有,一些學校的教學工作只面向少數學習成績好或有特殊背景關系的學生,挫傷了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3心理因素
進入中學時代的青少年,已初步具備了自理能力,不必事事依賴父母了,這時,他們厭煩大人的管束,力圖擺脫對成人的依附,渴望獲得獨立。然而,由于學生閱歷、經驗少,容易把問題想得過于困難,或者不能客觀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以致當事與愿違時就感到無能為力,造成緊張焦慮。又或者由于辯證思維發展尚不成熟,不能一分為二地看問題,情緒容易波動,出現偏激認識或沖動行為,害人害己。
2. 4情感因素
青年時期是花的季節,在這一階段人的第二性征漸漸發育,性意識也慢慢成熟。此時,情緒較為敏感,易沖動,對異性充滿了好奇與向往,當然也會伴隨著出現許多情感的困擾。如,與同齡人的感情糾葛、初戀的興奮,失戀的沮喪,單戀的煩惱。
2. 5社會因素
改革開放政策給我國經濟上帶來了空前的繁榮,物質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同時,處于社會轉型期的我國必然出現外來文化與本國文化的持續的沖突以及相互妥協和交融。目前,難以實現外來文化與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整合,造成人們在認知上的失調和行為上的失范,引起內心緊張、焦慮、煩惱、痛苦;行為上出現偏差、越軌和無所適從,社會適應能力下降,這些均會反映到青少年身上。
3、對策的探討對特存在心理陣礴的學生,可采取如下對策
3. 1開設心理學專題講座,讓學生學會并掌握維持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技能,進行有效的心理疾病預防。1994年,國家教委明文規定:“中小學在活動課、科教文化活動中每周要有0. 5課時用于健康教育?!币虼?,我們要針對學生面臨的各種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進行釋難解惑,提供調適方法,使他們取得心理平衡,防止產生偏差心理。
3. 2加強理想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開闊視野、拓寬心胸,樹立起崇高的生活理想和目標,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意義有價值的大事上,使眼光從狹隘的個人圈子里解放出來。讓學生明確要擺脫依賴性,真正走向獨立,準備承擔成年人角色,就必須從培養自身的責任感開始,即從生活自理開始,從對自己的學習負有責任開始,做好某項家務,安排好自己的業余時間,做好功課等等,善于利用各種場合,把握各種機會,使自己得到充分的鍛煉。同時,善于吸取別人的意見,特別是成年人的意見,不要盲目地反叛、拒絕善意的批評和幫助,形成科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3: 3教師與學生建立一種尊重、真誠、理解的關系。關注和接納學生,專心聆聽學生發表意見,不輕率地對學生的觀點橫加評判,同時,應胸懷坦白,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體會、認識學生的觀念和行為。創造良好的集體氛圍,舉辦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行為養成活動等,引導學生消除不良品行。注意榜樣人物對學生的親切性、可學性與感染性,增強其對榜樣的理解、認同與效仿。因此,作為教師,同時又是學生的心理咨詢者,一是要增強個人修養,注意日常生活的表率作用,避免在學生心中形成不良形象,二是要真誠關注,設身處地的感受學生面臨的心理困惑,并以此為基礎共同尋找解決的策略。同時,對學生加強學習目的性的教育,克服為分數而學習的消極思想,培養為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而學習的主動學習態度。幫助學生制定切合實際的學習目標和學習計劃,以增強學習自信心,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學習與生活中出現的煩惱,學會消除煩惱的各種方法。
3 .4不妨體驗一點痛苦,承受一點挫折。就是在精神上給孩子注射一些“痛苦”疫苗,讓他從小就有一些痛苦的體驗,從而增強抗痛苦的能力。如不要滿足孩子的一切物欲,不該買的東西堅決不買,讓他懂得,有些東西不屬于他;孩子碰了桌子時,不要埋怨桌子,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不小心的緣故。
4、結語
總而言之,中學生心理障礙的成因復雜,其教育對策亦很多,這有待我們做教師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進一步探索,尋求更有效的解決方法,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