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素質教育背景下創新教育的重要性
錢怡 周增桓 劉理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創新教育重要性
論文摘要:隨著素質教育思想的推廣,創新教育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是不可分開的,存在著密切的聯系。論述在素質教育開展的背景下,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推廣創新教育。 目前,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日益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以創新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標志著未來世界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這使得知識和人才、民族素質和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成為推動或制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誰能抓住歷史機遇,加快培養創新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提高全體人民的素質和國家創新能力,誰就能在未來劇烈的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搶占國際競爭的制高點,因此素質教育已經是全社會極為關注的一個問題。 一、素質教育在中國的開展 追溯起來,素質教育思想應當發源于20世紀20~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教育思想很多是與素質教育思想相通的。他的教育思想包括:(1)生活教育思想: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而教育; (2)普及教育思想:“我們普及的教育,不是少爺教育,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勞苦大眾的教育”;(3)創造教育思想;(4)全面發展教育,強調關注學生的身體和精神的全面發展。 新中國成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在全黨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取得了歷史性的進展,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國民受教育的年限和水平顯著提高,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了大批熟練的勞動者和各類專門人才,積累了豐富的教育工作經驗,初步建立起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但是,面臨著21世紀的嚴峻挑戰,我國的教育還存在不適應形勢發展的問題。對此,世紀之交,國家召開了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議上提出《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之后,江澤民同志在《關于教育問題的談話》中不僅對當前教育存在的問題給予了精辟而深刻的論述,而且還為新時期我國的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方向和思路。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可以說素質教育已經成為了教育改革中一個最為重要的環節。 幾年來,素質教育在全國教育系統中的大中小各個級別學校中得到了貫徹,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深入到教育實踐中去。從2002年9月開始,全國約有63所高校開始了“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試點工作,其中以北方的著名大學居多,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民大學等。“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以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要求大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能夠均衡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四有”新人。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中小學擔負著素質教育推廣和深化的重任。從上世紀末開始,國家教育部和教委等相關部門先后通過了《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的文件,對中小學素質教育的調整原則、方向。評估體系和考試要求等提出了指導性的文字。這些文件指出要認識到“應試教育”的弊端,積極進行教育改革,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發展的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那么素質教育在中國推行的效果如何呢?有調查顯示,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大部分師生已經接受素質教育的理念。同時,可以發覺應試教育的歷史慣性依舊存在,部分學校對素質教育仍然存在著陽奉陰違的現象,素質教育的真正實施仍然要有一段路要走。
現在來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創新是一種綜合的素質,從這個角度上說,素質教育是綜合的素質,從這個角度上講,素質教育是創新教育的基礎,因為只有在素質教育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創新精神和培養創新能力。然而,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教育包含于素質教育中,素質教育指向創新教育。從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的培養目標上看,兩者并不矛盾,素質教育目標強調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創新教育培養目標強調培養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應當說兩者是一致的。正如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講到的:“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創新教育如何實施 1.探索精神的培養。它要求學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動地記憶刻本和老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和人類以往積累的知識的參與式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強調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獲取結果,讓學生深刻感受到任何科學知識都是人類艱苦努力,不斷付出的結果。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懷疑精神,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 2.綜合能力的培養。綜合能力就是將現有知識重新組合為新知識的能力,新組合的獨特和新穎標志著創新。西蒙頓在《科學天才》一書中講到:“天才們進行新穎組合比僅僅稱得上有才能的人多得多,天才們就像面對一桶積木的頑童,會在意識和潛意識中不斷把想法、形象和見解重新組合成不同的形式。”課程學習中知識的重組通常包括三種不同的形式:一是將某學科課程內部的知識進行重組;二是將不同學科課程的知識進行重組;三是將學科課程所包容的知識與未包容的知識進行重組。三種層次的重組目的在于學生最終能夠做到跨學科和跨出學科內容進行自學,把進入現代社會所必須了解和掌握的知識重新組合,融會貫通,運用這種重組的知識解決復雜問題,從而具備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3.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創造意識是驅使個體進行創造行為的心理動機,沒有創造意識的人不可能進行創造和發明。創造意識包括強烈的創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進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質,也包括具有遠大的理想、不畏劍仙的勇氣、鍥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大部分學生都具備一定的創造潛能,在適當的教育之下,它可能再每個學生身上得到體現和發展。因此對學生創造能力的培養應當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培養。 創新教育不僅僅停留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階段,還要求學生要把新思想轉換成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在當今世界知識經濟時代結合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和千變萬化的社會生活實際,認識和解釋復雜的現實問題,同時不斷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和競爭協作精神,將創新精神落實到實踐中間去。目前,教育部正在向全社會征集并制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創新教育在其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可以說,創新教育的思想已經被社會各界接受并深入人心,相信隨著發展規劃的公布,創新教育也會相應得到的合理科學的實施,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主動適應社會的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提升,素質教育也會進入更深層次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