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議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
郭韶敏
論文摘要:結合當前國內外創業教育形勢,在分析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必要性以及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普遍較差的基礎上,著重討論了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的內容,指出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教育應從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入乎,注重自土創業的熱情、勇氣和自信,以及良好的意志、性格、能力等多種因素教育,并從理念、環境、實踐、教學及個別指導等多種途徑入手,促進大學生良好創業心理素質的養成,以幫助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
伴隨高等教育的迅速發展,大學生的創業就業教育逐漸成為教育的熱點。大學生自主創業成為社會關心的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把眼光放到了自主創業上。然而對于初出茅廬的大學生來說,自主創業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盡管國家和學校為大學生自主創業提供諸多支持和優惠政策,但受擇業理念束縛、創業成功率低等因素影響,自主創業的學生并不多。“在‘學位等于工作’這個公式不再成立的時代。人們希望高等教育的畢業生不僅是求職者,而且是成功的企業家和工作崗位的創造者”,因此從20世紀90年代起,國外的大學生創業活動普遍受到了社會的關注,創業活動興盛,而國內的大學生創業還剛開始起步,與國外差距較大,所以沖破思想觀念和傳統文化的束縛,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輔導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的必要性
(一)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經濟的高速發展,離不開創業對社會經濟的促進和支持,大學生創業必然成為就業發展的趨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指出:“為方便畢業生就業,高等教育應主要培養創業技能與主動精神,畢業生將愈來愈不再僅僅是求職者,而首先將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這種全新的高等教育理念,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變革,江澤民同志早在1999年就強調,要通過教育部門的努力,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創業者,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2006年初胡錦濤同志就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偉大構想,此后國家出臺了大量扶持大學生創業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國的學生創業機制正逐漸確立和完善,在這種體系下市場經濟的獨立性、平等性、競爭性、規范性特點,為大學生主動立足市場、獨立自主創業提供了發展機遇。但受傳統就業思想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生不敢創業、缺乏進取精神,仍然幻想能如計劃經濟時代那樣,企望通過國家機制獲得就業機會,為此公務員考試等成了他們就業的首選,但公務員崗位僧多粥少的現象讓他們的愿望難以實現,因此,高校教育中加強創業心理輔導就成了大學生創業教育的必然選擇。
(二)加強創業心理素質培養是大學生就業的必然趨勢
伴隨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高校的不斷擴招,高校畢業生逐年增多。據統計,2008年有近100萬大學畢業生尚未就業,2009年的高校畢業生將達610萬人,至2010年面臨就業選擇的高校畢業生近1600萬人。高校畢業生人數的逐年遞增,以及受美國金融風暴沖擊,企業倒閉、就業崗位不斷減少,供需矛盾愈加突出,畢業生面臨的是更加嚴重的就業壓力,大學生不再有過去所謂“天之驕子”的優勢,就業逐漸轉向了買方市場,社會現有的就業崗位要想消化大批的高校畢業生就很難,各級高校對培養出的走出校門的大學生就業問題也無能為力,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已成了國家、社會及家庭關注的一大難題。創業將成為大學生就業的必然趨勢。而市場經濟自身發展的特點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對大學生創業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所以只有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輔導,培養大學生適應社會要求的創業素質,才能縮小和社會所需人才的距離,通過主動開拓創業之路來拓寬社會就業崗位,減輕總體就業壓力。
(三)加強創業心理素質培養是大學生創業能力提高的現實要求
創業活動是通過獨立自主的經營活動為社會創造價值、為消費者提供產品的過程,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比較高。在影響當代大學生創業成功的諸因素中創業心理素質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許多大學生創業的心理素質比較差,他們既不能充分估計創業的風險,又難以承受失敗的打擊。更為嚴重的是,大學生普遍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諸如管理領導才能、開拓創新能力、艱苦創業精神等。雖然現在很多大學生已經看到嚴峻的社會就業現狀急需提高個人綜合素質,在校期間也能夠去努力學習,并主動尋找接觸社會實踐的機會,提高個人能力,但由于個人經驗和水平的局限,很多大學生對如何走人社會還是比較茫然,沒有清晰的職業目標和明確的奮斗思路,看不到自己和社會的差距,還有些大學生有自主創業的愿望但不知從何做起,個人創業心理發展水平較低,如不會與人溝通,缺乏團隊精神,沒有創新性的思維和敏銳把握市場動向的能力,缺乏承受困難和挫折的抗壓能力,誠信度不夠,責任感不強等問題,這些都對他們以后走入社會,順利進入職業生活是極為不利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心理學社的調查顯示,學生們對自己的心理健康都比較關心,其中性格與氣質、人際交往、成功心理學等成為他們最感興趣的心理話題。要想培養創新型人才,就必須加強創業心理素質輔導,完善大學生人格教育,克服大學生的人格缺陷,健全大學生心理,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使他們的就業思想由等、靠轉為主動創業。國家“十二五”規劃倡導建設創新型國家,這將需要大量的創新型人才,而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需要有創新創業型的大學,因此加強心理輔導,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符合時代與社會發展的要求。
二、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內容
(一)自主創業的意識
長久以來,受傳統思維的影響,大學畢業生們往往覺得國家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才是他們就業的理想去向,自主創業被大學生們看成單純的做生意,類似小商小販,對自主創業的錯誤認識以及大學生的虛榮心迫使他們不愿意自主創業,所以近年來公務員報考愈來愈熱,自主創業的大軍里卻很少看到大學生的影子。自主創業還僅僅停留在意愿層面上,就業、考研依然是中國大學生畢業后的首選,自主創業的意識淡薄。自主創業具有很強的挑戰性,能挖掘自身潛力,需要有很強的自信心,因此,自主創業意識是創業心理輔導的首要內容。
(二)自主創業的熱情、自信和勇氣
創業熱情是創業者創業行為和創業思想的動力組織,是決定大學生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每個人都有熱情,但對于大學生創業者而言,就業形勢的嚴峻以及自我實現的渴望,促使他們的創業熱情更加強烈,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改變自己的現狀,他們目標明確,企望通過創業積累財富,在實現自己人生目標的同時為社會作出貢獻,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這種創業的熱情是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實現自我、展現自我的必要因素。創業是非常富于挑戰性的,也是非常不易的,創業的成敗并存是對大學生素質和人格品質的檢驗,更是對其心理素質的考驗。創業中風險與成功并存,大學生要有獨立、堅持創業的勇氣和信心,要有迎接挑戰、實現自我價值的自信,要有敢于冒險以期立于不敗之地的意志,要有應對和處理創業中突發事件的能力,要有耐挫力和尋求變革、大膽創新的意識,惟此方能創業成功。所以,自主創業的熱情、自信和勇氣是大學生心理教育輔導的重要內容。
(三)自主創業的能力
自主創業是一個艱難、復雜的過程,對創業者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業理念要求很高。在當代的創業教育中,“創業”已經超越了“創辦企業”的狹義概念,而是具有開創事業、開拓事業、開拓業績等廣義上的含義,其內涵體現了創業者的困難與艱辛,體現了創業過程的開拓與創新,因此,創業活動對創業者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大學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過程中,除了要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還要通過學習培養自己合理的結構,學習和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識,掌握和了解一定的稅務、投資、法律知識,能夠靈活運用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同時通過大學的心理教育逐步養成自立、自強、進取和創新的人格品質,提高自身的開拓創新、協調協作和溝通能力,以較強的實踐能力、社會交往能力來促進自主創業能力的提高。
三、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
(一)加強大學生創業意識培養
高等教育的目標就是要通過創業教育,喚醒并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創業意識。因此,高校應以現代創業教育理念為主體,在大學生的就業指導中,逐步將創業教育提升到重要地位,教育大學生要認清社會發展形勢,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樹立自主創業的意識,要讓大學生在創業教育中,轉變傳統的就業理念,樹立自主創業同樣可以實現理想的人生目標和自我價值的意識。目前,我國高校設置的課程較多,但主要傾向于知識傳授,對技能的培養較為欠缺,大學生創業意識、創業心理素質的培養還處于起步階段,并且有許多高校還沒有開設創業教育課程,因此加快創業教育課程的開設,加強大學生創業心理輔導,培養大學生的獨立思維、主動創業意識,對于緩解學生就業壓力、提高學生創業成功比率、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具有更廣大的意義。高校應通過策劃、設計、組織創業實踐活動,使課內課外、集體個體活動相結合,加強大學生的創業意識教育,讓那些思維活躍、信息靈通、實踐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及早進行創業模擬實踐,使其在畢業后順利跨進大學生創業的行列,同時帶動其他同學創業。高校應為具有創新意識的大學生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務。 (二)加強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盡管許多高校開設了創業教育課,但創業教育往往側重于倡導,學校未能在創業實踐方面探索出很好的途徑。據調查,高校開設創業大賽的較多,且往往局限于比賽,活動結束后沒有后續支持,獲獎的創業計劃大多因創業基金的欠缺而被束之高閣。所以,高校應建構科學合理的創業體系,在針對具有創業意識的大學生進行創業課程培訓,提高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同時,還要與社會上相關企業加強聯系,為學生的創業規劃與企業開發搭橋,并大力籌建創業實習基地,廣謀創業基金,組建創業信息咨詢平臺,為大學生的創業出謀劃策,為大學生畢業后開創創業道路積累經驗。此外,高校還要加大創新教育力度,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高校可從大二學生起開辟專項基金創設大學生創業項目立項申報工作,以此激勵在校大學生培養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還要與當地政府部門合作,建立大學生創業園區,與當地重視科技創新的企業共同舉辦科技文化節或學生創業成果展。或針對有創業理念的大學生,把學校的服務機構管理機會優先提供給畢業生,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產、供、銷相關知識,熟悉創業流程,為走向社會后的畢業生自主創辦、經營企業或實體公司,甚至從事科學技術發明或為企業提供技術服務等奠定基礎。
(三)加強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培養
創業活動是一項面臨嚴峻挑戰和壓力的創造性事業,不僅要具有合理的知識結構,具備一定的管理知識、商務、稅務、投資、法律知識、創業知識和專業知識,而且要具備完全的人格品質,如自立、自強、創新等,以及實踐能力、開拓創新、組織領導、協調協作和溝通能力、創造能力和社會交往等創業能力。因此,高校應把培養自信、自立、自強、創新人格和提升大學生的創業能力作為創業心理教育的核心。大學生創業人格培養與大學生的創業精神是相輔相成的,學校可以采取創業榜樣激勵大學生的創業人格養成。榜樣示范和典型引導可以激發學生自身的興趣和崇敬,并在人格養成方面促進目標的具體和形象化。此外,還可以通過校園文化對學生進行創業環境熏陶,校園文化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促進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形成,學校應該重視校園創業文化建設,在大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創業氛圍,因此良好的創業校園文化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大學生創業人格的形成起到幫助作用。在大學生創業人格的養成過程中,學校的創業心理教育應針對大學生的個性特點,注重加強全面、細致、個性化的就業指導,促進學生結合自身特點構筑創業思路,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同時,個性化的心理咨詢,有利于幫助學生遇挫時及時調整心理狀態,保持最佳的心理素質,正確面對創業。因而,加強大學生創業人格教育,是提高大學生自主創業成功率的有效途徑。
(四)加強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培養
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可以通過自我心理調適調整自己創業中面臨的任何問題,從而消除各種心理不適,恢復平和心態,保持積極進取的工作狀態。為此,學校應加強心理學、心理健康課程的教育,結合學生心理素質的實際狀況,針對不同特點和需要的學生開展創業心理輔導,指導心理素質訓練,引導大學生挖掘自身創新潛能。心理素質訓練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樂觀的性格和積極進取的性格特征,更有利于激發他們的創業欲望,提高他們的創業成功率。而且有利于學生培養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大學生是充滿朝氣和活力的年輕一代,渴望獲得創業成功的需求心理大,因此在大學既要對知識、事業有濃厚的學習興趣,更要逐步培養較強的事業心;還要擴大視野,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激活創新思維,學習創業過程中的各方面經驗。大學生只有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才能在日后的創業中不斷根據外界變化調整自己的心態,促進心理品質的健康協調發展。
(五)加強大學生挫折耐受力的培養
失敗或成功是大學生創業實踐和成長壯大的必然過程,勇于創新、樂觀自信、團結合作、鍥而不舍、不怕困難和堅定的信念等是大學生理當具有的重要品質。但目前的大學生成長過程中養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所以抗挫折能力較弱,踏人社會后,殘酷的競爭會對他們的意志力造成很大影響。創業既富于挑戰性,又成敗并存,所以創業的歷程更是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檢驗。大學生創業要意志堅定,要具有頑強的斗志和拼搏精神,能夠面對挑戰和困難不退卻,能夠變逆境為動力。大學生的創業過程中每一環節都會出現預想不到的很多困難,所以平和的心態和堅強的耐受力是創業能否成功的關鍵。對于大學生而言,通過大學教育中有目的的心理素質培養,就能把失敗看做積累經驗和教訓,通過不斷的積累經驗就能超越失敗迎來巨大的成功。
總之,自主創業正逐步成為大學生擇業的新趨勢,大學生良好創業心理素質的欠缺是導致大學生創業難、成功率低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學生創業心理素質培養已成為高校創業教育中的重要環節,對提高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高校畢業生是最具創新潛力的群體,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畢業生良好創業人格的養成,并促使其真正成為創業型人才走向社會,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注人創新力量,推進高校創業教育取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