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怎樣在思想品德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田自偉
小學思想品德課是一門對小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是對學生實施公民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徑。那么在思品課教學中怎樣穿插心理健康教育呢?這是我們思品課教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就現行思品教材來看,都非常重視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就其中的教育教學方法來說,則存在極大欠缺。如果能在這方面取得突破,肯定會對小學生的道德能力和心理健康發展都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探討和實施在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過程中穿插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對于提高思想品德教育的實效性,已成為當務之急。
一、注重在課堂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
小學生心理品質的形成是以他們的道德認識為基礎的,培養學生的道德認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從而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學生的心靈猶如一塊白布,是無比純潔的,教師在思品教學過程中,要重視通過課程的教學來塑造孩子美好的心靈,培養健康的心理。小學階段是人生的起步階段,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培養孩子的中心任務。
如在品德課中,有位老師從《中華成語故事》的課件中挑選了《曾子殺豬》的片段在課堂上播放,而后讓學生討論有關“誠信”方面的話題。這樣,學生對《講信用》一課中的“一諾千金”和“言必信,行必正”等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也明白了人與人、單位與單位、國家與國家之間如果不講誠信會有怎樣嚴重的后果。 可見,在小學思品課教學中,通過培養學生道德認識的教學,對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有較大幫助的。
二、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陶冶學生情操
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如建設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創設優良的校風、設置典型成功教育的各種情境等等,使學生的身心于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為了使學生的性情得到培養,使他們的情操受到熏陶,教師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應該盡力陶冶學生的心靈。一位思品教師在上課時,先組織學生看了一個教學小品片斷,其內容是同學因為一點小事而生氣了,然后組織學生討論:生氣好不好?為什么?使大家認識到生氣對人的身體和精神都沒有好處,并且經常生氣不但容易得病,而且還會影響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家都不喜歡常生氣和脾氣不好的人。在課堂教學之余,老師積極進行良好班集體的建設,經常組織“班級之星”的評選,凡是在寬容、大度、樂觀等方面有較大進步的同學,就能得到一個這樣的稱號,并且他的名字還要被寫上學習園地的光榮榜。 這樣,就在班級中營造了一種和睦相處、團結互愛、積極向上的氛圍。久而久之,這個班學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自信心得到了增強,學習勁頭更足了,班上因一點小事而相互吵鬧的現象也就基本沒有了。小學生的心理比較脆弱,而且師生之間的行為方式和人格特質往往會對學生的心理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思品課教學中有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使學生在一個和諧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和生活,這從某種角度上來說就是對小學生情感的一種積極的陶冶。
三、教師用美好的情感和言行去感染學生
人的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積極促進學生間的交往,使美好的情感相互感染、不斷增強。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不能只局限于書本和課堂教學,想讓教學效果明顯,關鍵在于教學內容能在學生中間引起共鳴。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不能僅僅把他們看成教學灌輸的對象,特別是在豐富多彩的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學生對某些社會事物的看法,往往會對其心理發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中,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努力著眼于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運用情境和音像設備,以達到教學目的。
一位教師在教學《敬禮,五星紅旗》時,由于該課的內容是講述80年代一批身處異國他鄉的少先隊員愛護、尊敬國旗維護國家榮譽的事,為了達到理想的效果,她先讓同學們預習了該課,然后讓他們運用網絡、書籍和搜集家中音像制品等材料,學生的收獲遠比老師想像的要多。他們在課堂上播放了家里錄制的奧運健兒領獎時國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訴說了奧運會中國金牌總數第一時全場紅旗翻滾,并且全場觀眾齊聲合唱《歌唱祖國》這首歌曲的感人場面,從而更深刻地了解了國旗和國家的關系以及五星紅旗對我們中國的意義。整堂課中教師僅僅作為一名參與者與學生一同表述,有些內容和錄像場面使教師們激動不已。
總之,在小學思想品德課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課教師,我們不僅要熟悉教材,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兒童心理,這樣才能使思想品德課的教學效果更加明顯,從而培養出品學兼優、心理健康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