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中心療法—適合中小學教師使用的心理咨詢與治療技術
高軍 羅婷婷
【摘要】 中小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大多屬于成長程中的一些暫時性和普遍性的心理現象,如由于學習、同學關系、親子關系等問題而來求助的,問題的原因簡單明了。這些特點決定了需要一種簡潔明了的咨詢方法。力量中心療法是建立在積極心理學與社會建構論基礎上,重視并利用人類固有的美德和力量等積極品質,戰勝人的心理疾病和沖突,增加人的幸福感和促使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心理治療技術,比較適合此類問題。
【關鍵詞】 中小學生 力量中心療法 積極心理學 社會建構論
心理問題的復雜性導致心理咨詢與治療界產生出眾多的咨詢技術與方法。每一種心理咨詢與治療方法都有其理論基礎,都可追溯到某一心理咨詢學派。面對同一個的問題,精神分析學派會認為是幼年精神創傷所致,人本學派則認為是來訪者沒有被周圍的人所接納和尊重,行為主義學派卻認為是獎懲不當或學習訓練不足而造成的,而認知學派則強調是不合理的認知引起不良情緒或心理障礙。
不同的咨詢流派有其不同的咨詢理念和方法,都有一定的科學性,且適用于不同的心理問題。中小學生遇到的心理問題大多屬于個體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暫時性和普遍性的心理現象,如由于學習問題、自卑、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師生關系、行為習慣、戀愛與性等問題而來求助。問題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較簡單明了,很少有精神分析學派所強調的潛意識的深層次原因。以積極心理學與社會建構論為基礎,重視并利用人類固有的美德和力量等積極品質,戰勝人的心理疾病和沖突,增加人的幸福感和促使人生活得更美好的力量中心療法。比較適合于解決他們的問題。本文將對這種咨詢方法作簡要介紹。
1 什么是力量中心療法
積極心理學是一場興起于20世紀末,顛覆傳統“病理心理學”范式的新心理學范式,它旨在通過強調人類的積極品質來修正主流心理學對人類缺點和疾病的過分關注。積極心理學運動的目標是理解并培養促使個體、組織及社會興盛的因素。它的研究領域主要涉及三個方面:積極的主觀體驗(如高興、滿足等)、積極的個體品質,即優質品質和美德及促使上述兩方面形成的積極組織和團體[1]。不久之后,積極心理學滲透到心理治療領域,產生新的治療范式,即積極心理治療。最近,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積極心理學的第二個領域:來訪者的優秀品質和美德。
然而,對優秀品質和美德的關注并非心理治療中的新現象。比如,咨詢心理學長期以來都強調個體的優點和力量[2]。此外,在積極心理學產生之前的數十年,一些社會建構療法逐漸盛行,比如焦點解決療法和敘事療法,它們都關注人的積極品質等方面。但是,盡管社會建構療法與積極心理學都關注個體的積極方面,但很少有學者探究它們的共同點以及相互作用。在此背景下,Wong整合了這兩種理論并提出了力量中心療法,即建立在積極心理學與社會建構論基礎上,重視并利用人類固有的美德和力量等積極品質,戰勝人的心理疾病和沖突,增加人的幸福感和促使人類生活得更美好的心理治療技術。
2 力量中心療法的理論基礎
2.1優質品質和美德
優秀品質或美德被定義為“始終促使個體思考及行動的任一心理過程,并有利于其自身以及社會”。盡管學術界對于個性品質和美德尚有不同的定義,但大多數心理學者同意美德與優質品質具有以下幾個特征:(1)近似于個人品格[3] ;(2)關注的是個體應該成為什么樣的人(與關注個體應該做什么的道德領域相對)[4];(3)一定程度上是可塑的(如人們可以更勇敢、更謙虛、更開明)[5];(4)具有一定的道德特征,即美德被認為是好的或可取的[6] ;(5)具有一定的異質性,即大多數人擁有某些特定的優秀品質,而不完全相同[7]。皮特森和塞利格曼認為,優秀品質與天賦、能力的區別在于,前者相對來說更具可塑性,且通常需要更多的努力與更強的意志力,屬于生活中的道德領域。積極心理學文獻中,“優秀品質”和“美德”兩個術語的區別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明確的,可以通用。
長期以來,優秀品質和美德一直是學術研究的對象,但因為其道德效力,致使它們在現代社會科學中較少受到關注。人們認為,將它們作為一門學科,不適合心理學的發展[8]。因此,“個性”這一價值中立的詞代替美德和優秀品質。美德和優秀品質在心理學中的重要性下降也體現在西方心理治療的發展進程中。在咨詢過程中,強調治療師的價值中立、以及治療過程的客觀性,未明確提及道德與美德在心理治療中的作用。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發展及哲學中后經驗主義方法對心理學的影響,心理學以及心理治療開始重新關注美德和優秀品質。2000年,《社會與臨床心理學》雜志的特刊討論了人類的典型力量和美德。最近,塞利格曼將人類的優質品質和美德分為智慧和力量、公平、勇氣等24類。
同時,一些學者認為心理治療應更加關注美德和優秀品質。
2.2心理學及心理治療的社會建構論視角
20世紀的心理學及心理治療主要以現代主義理念為基礎,如尋求宇宙真理,獲取關于現實世界客觀知識的可能性,科學研究中強調價值中立,認為語言代表著現實世界。社會建構論是一場后現代主義哲學運動,通過強調社會和語言的知識創造,顛覆了上述假設[9]。根據社會建構論的觀點,知識是社會建構的結果。社會經歷以兩種方式塑造著個體對現實及真理的認識。在宏觀層面,我們賦予經歷的意義是由文化力和制度塑造的。在微觀層面,社會建構在人們日常交際話語中起作用。
根據社會建構論的觀點,知識的社會建構是由語言推進的。語言不僅是個體思維和情感的反映,而且還是社會行為的工具。它強調世界的一些特定特征并被廣泛接納,改變了個體看待世界的方式。因此,人們描繪他們自身經歷的方式改變了他們的經歷。 社會建構論對心理學研究和心理治療具有深遠的影響。社會建構論并不反對傳統的實證研究,但他們擔心社會建構論被誤認為“客觀科學”[10]。社會建構論強調研究者的文化、道德及偏見對研究過程的影響。因此,他們關注哪些類型的理論及問題受到關注或不受關注。
關于心理治療,社會建構論認為治療者并非是精通來訪者問題的專家。他們認為心理治療是一種雙方共同形成意義的方法,并且應該給予來訪者問題的主觀感受以更多關注。社會建構論已逐漸開始盛行,成為一些治療模式的理論基礎,如焦點解決中心療法,敘事療法等。
3 力量中心療法的適用問題
力量中心療法關注來訪者自身所擁有的或潛在的優秀品質與美德,治療師與來訪者在真正意義溝通的基礎上,一起治愈心理問題,使人類生活得更美好。如前所述,力量中心療法的原理比較簡單,但它能解決個體成長和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暫時性和普遍性的心理問題,如中小學生的同學關系問題、親子關系問題、師生關系問題、行為習慣問題等。這些問題的原因往往也都比較簡單明了,因此力量中心療法這種發展性、正向鼓勵性的咨詢模式比較適合他們。
在咨詢過程中,輔導者以平等伙伴的身份去理解學生的問題與情緒,為其提供一種無所顧忌地自由表達和宣泄的機會,并與其共同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適當的態度和行為方式,監督其執行的情況,不斷反饋與調整方案。實踐證明,力量中心療法在對中小學生的心理輔導中是非常有效的。
4 力量中心療法的實施過程
力量中心療法不同于傳統的心理咨詢與治療體系,對長期的專業訓練和臨床經驗積累也不作過多的要求。結構清晰,容易掌握和操作,因而特別適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師。力量中心療法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4.1 Explicitzing Phase顯化階段
顯化階段是明確來訪者身上存在的優點的過程。優勢力量被假設隱含在來訪者所陳述的事件中,通過治療師和來訪者的共同努力,使這些力量得以顯化。外顯過程可以使用多種治療策略。第一,治療師可以嘗試性的指出其知覺到的來訪者擁有的優點,或者讓來訪者自己去鑒別他的優勢力量。下面的例子表明,治療師以突出來訪者擁有的優點的方式,對其陳述的事件進行思考,而沒有忽略來訪者的痛苦體驗。
來訪者:我一直堅持上學,盡管我很討厭考試、上課和寫作業。
治療師:聽起來你的確不喜歡上學,但同時,說明你很有毅力。
第二,將表面看似缺點的特征重新解釋為性格力量[11]。防御性悲觀被描述為這樣一種適應性戰略:個體抱著比較低的期望值、投入相當多的精力來避免壞的結果,以得到可能出現的最好結果[12]。所以,治療師可以嘗試告訴那些經常獲得比預期更好的結果的人,他們一直在使用防御性悲觀這種性格力量。
第三,治療師可以通過邀請來訪者的好友參與治療,讓朋友指出其優點;也可以讓來訪者想象自己最好的朋友會認為自己有哪些優點。比如,治療師可以詢問來訪者:“如果你的好朋友李志在這里聽到我們的對話,他會認為你擁有哪些優點?”
4.2 Envisioning Phase 構想階段
構想階段是指來訪者構想他們希望發展的性格力量,以及如何使用在顯化階段鑒別出的優點,以實現治療目標。治療師可以直接詢問來訪者:“你想獲得那些力量”,或者讓來訪者自己回答“如果我是一個的人,我將更容易實現我的目標”。針對那些已經明確自己治療目標(提高自信),治療師可以直接詢問他們需要發展哪些性格力量,才可以實現治療目標。需要注意的是,性格力量并不使用具有否定特征的詞匯。比如,想要降低妒忌心的來訪者,治療師會要求其用積極詞匯來描述他的目標,如知足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