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家校聯動對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實驗研究
王斌
論文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心理學界和教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研究以小學中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采用實證研究方式證明了以班級為單位進行發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家校聯動方式是現實可行的,在降低學生的焦慮水平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其效果比僅有學校或家庭單一干預因素要好。另外本研究也說明整體干預和個別指導相結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論文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實證研究;家校聯動;實驗;小學生 一、問題提出 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深化,特別是素質教育實施以來,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心理學家和教育工作者進行了大量的調查、實驗和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綜觀這些研究,存在以下問題:(1)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多,描述性研究和影響因素研究多,實證研究少;選擇性干預研究多,整體干預研究少;(2)選擇青春期的中學生作為發展性干預對象的多,選擇小學生的少,教師和家長的干預研究還是空白;(3)研究模式基本上是學校干預或家庭影響因素調查分析,二者結合的干預性實證研究幾乎沒有。現有的調查研究已經能夠說明,我國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小學生主要在學校和家庭范圍內活動,其身心發展受學校和家庭環境的影響比較大。在學校和家庭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 因此,本研究嘗試從整體和發展的角度,采用實證研究的手段,對學校能夠影響到的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進行干預性研究,以探討家校協作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作用。 二、實驗方法 (一)概念界定 1.家校聯動:是指學校心理教育活動和與學校心理教育活動相一致的、學校能夠影響到的家長系列活動的結合。學校心理教育活動專指學校開展的心理活動訓練課;家長系列活動包括家長講座、家長參與學生活動、家長報、家長沙龍、評選好家長等。 2.心理健康水平:指學生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認識和個性方面所表現出來的心理健康狀況,是通過相關心理量表測量到的學生心理狀態。 (二)研究對象 小學中年級學生,以蘇州地區××小學四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見表1)。 (三)測量工具 本實驗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作為實驗前后的測量工具。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HealtTest),簡稱MHT,由日本鈴木清等人編制,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教授周步成主修,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MHT量表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陳傾向和沖動傾向八個分量表和一個測謊量表構成,共100道題目,八個分量表的得分相加構成總分,即總體焦慮水平。 (四)實驗設計 1.實驗變量 (1)自變量:學校心理活動訓練課和家長系列活動兩個因素,分為有和無兩種水平。 (2)因變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控制變量:學生活動和家長活動次數、內容,教師教學活動,學生自身成長發展;家庭差異和學校難以影響的家長活動等,可以通過實驗設計進行平衡。 2.過程設計 (1)前測與分組。采用2x2完全隨機設計方式進行實驗分組,隨機選取×x小學四年級的班級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采用MHT進行前測,選取心理健康水平在同一個層次的班級參與實驗。 A、實驗組進行心理健康活動訓練課,進行系列家長活動。 B、對照組1不進行心理健康活動訓練課,進行系列家長活動。 c、對照組2進行心理健康活動訓練課,不進行系列家長活動。 D、對照組3不進行心理健康活動訓練課,也不進行系列家長活動。 (2)進行實驗。分為兩個學期,每周進行一次心理健康活動課;每學期兩次家長講座,兩次家長參與學生活動,每月一次家長沙龍,每月一份家長報,期末評選好家長。 (3)實驗結束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采用MHT進行后測。 (五)數據處理 采用SPSS11.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 三、實驗結果 (一)實驗后各組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的變化對參加實驗的四個小組MHT前測數據所進行的組間方差分析(F檢驗)表明,在總量表和所有分量表上都沒有達到顯著性水平,說明參與實驗的四個小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沒有顯著差異;經過一年時間的實驗后,對四個小組的MHT后測數據采用同樣方法分析發現,四個小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變化(見表2)。
注:F指方差分析結果,P指顯著性水平,*表示在0.05顯著性水平上存在差異,**表示在0.01顯著性水平上存在差異,***表示在0.001顯著性水平上存在差異,以下同。 從表2可以看出,實驗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基本處于同一水平上;而實驗后在對人焦慮和過敏傾向方面出現了顯著性差異,在總體焦慮和恐怖傾向方面出現了非常顯著的差異,在學習焦慮方面出現了極其顯著的差異,說明實驗結束后各小組之間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二)實驗后各組在總體焦慮方面的變化分析 表2的數據說明根據設計進行了實驗后,各組之間的總體焦慮狀況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這些變化具體表現在哪些實驗處理上及各處理方式之問是否有差異,需要進一步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