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老”教育思想為指導建立高中作文訓練體系
未知
學習“三老”教育思想活動的深入開展,促使人們向語文教育領域進行更深更廣的探索與研究。為了將學習“三老”教育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實際結合起來,更有效地發揮“三老”教育理論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指導作用,我們在市青語會的領導下成立了“三老”教育思想課題研究組,全面系統地學習“三老”關于語文教學的論述,并在此基礎上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思索和研究。 通過學習和研討,我們認識到:語文教改近20年來雖然在各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但作文教學仍然處于費力大而收效微的狀況,尤其是高中作文教學,一直缺乏科學系統的作文訓練體系和相應的廣泛適用的寫作教材,致使作文教學無序可循,無本可依,處于教師頭痛,學生怵學的境地。而“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集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三位語文教育前輩半個多世紀語文教育實踐活動與理論研究的豐富經驗與精粹思想,既可以在宏觀上指導我們當今的作文教學改革,又提出了許多具體做法和建議。高中作文教學要改變被動局面,建立科學的訓練體系,就應從“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中汲取營養,以“三老”在作文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所達到的高度為出發點,進一步開拓創新,才能夠有所發現和建樹。 經過這樣帶有明確研究方向的認真學習后,我們體會到: 一、要樹立大作文觀念 大作文教育觀是針對傳統的封閉型的作文教育觀而言的。其本質特征有三點:寫作目標由“應試”轉為為四個現代化服務;寫作內容呈開放型,以社會生活為寫作的源泉;寫作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以“人”為本位。在學習中我們發現,這三個特征,“三老”在幾十年前就早有論述。 葉老曾指出,寫作目的應由“應試”為目標轉變為以“應需”為首務,寫作是人的一種生活能力應應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他說:“盡量運用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種奢侈的要求,實在是現代公民所必須具有的一種生活能力。”(《略談學習國文》)這是極具現代意識的寫作教育觀。 葉老認為寫作教學要以“立誠”為本。所謂“立誠”,即“從原材料講,要是真實的,深厚的,不說那些不可征驗的,浮游無著的話。從寫作講,要是誠懇的、嚴肅的,不取那些油滑輕薄卑鄙的態度。”概括地說,就是要以學校、家庭、社會為寫作的源泉,讓學生“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應需”與“立誠”的統一,是葉老寫作教育思想的精髓。 葉老還指出,作文與“作人”要統一起來。其中的“統一”即作文教學要注重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寫作教學是以整個人類歷史文化背景為載體的,對學生而言,寫作的基本能力是顯性的,文化素質是隱性的。但后者是前者的根基,不注重文化素質的培養,作文能力的形成就會架空。以往作文教學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只重短期效應,忽略文化素質的培養和寫作能力的提高,而大作文教育觀指導下的作文教學,以培養四個現代化所需要的人才為終極目標,注重教學內容與形式的開放性和實用性,創設與作文教學相關的社會的、學校的、家庭的文化氛圍、人際關系等,真正把作文與“作人”統一起來。 二、要把思維訓練與語文訓練作為寫作教學的核心 以往作文教學較多強調文體知識、寫作知識的傳授,未能觸及寫作的根本。通過學習“三老”有關論著,我們體會到,思維和語言應是訓練體系中的“兩翼”,不可偏廢。 語言與思維密不可分,思維是語言的內核,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早在1984年,葉老就在《中國教育報》上著文說:“語言和思維密切相關,語言說得好在乎思路的正確。因此,鍛煉思維至關重要。”同年,他再次著文說:“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訓練語言。(同時也訓練思想品德,這是當然之理,語文課是教育的一部分,怎么能不顧到思想品德?)而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兒童時期打下的基礎至關重要。”在《集體習作實踐記·序》一文中,葉老則更為明確、具體地指出:思想是不出聲的語言,語言是出聲的思想,思想和語言是合二而一的,因此,練習作實際上也就是練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