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中學生思想政治課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
唐秀勇
【摘 要】筆者在多年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過程中,特別是在高一、高二年級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中經常遇到部分學生,特別是基礎相對薄弱的學生對思想政治課不感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基本處于被動狀態,因而學習進步較慢,成績相對較差。本文旨在探討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動機,從而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學生;動機;培養與激發;思想政治;興趣;質量
學習動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原動力,在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諸多心理因素中,學習動機處于核心地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動機是指能促使學生引起、維持和推動思想政治課學習行為的內在動因,即學生之所以能指向一定的學習目標,發起和完成各項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活動的根本性的心理原因。”①它是由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需要、目標和相關心理驅動力構成的。下面就從基本的學生動機談起。
一、學生的學習動機的基本類型
1.持久的長線動機
這類動機指的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結果和價值,是學生學習的社會意義和社會對學生的學習要求。它一般是指為人類、為祖國或為家庭、為追逐名利而學習。這類學習動機往往與學生的學習行為關系是間接的,然而這類學習動機及對學習意義的認識,與學生的世界觀有密切聯系,因而具有較大的穩定性和持久性。
2.波動的短線動機
這類學習動機,往往是學生對社會要求、家長和教師愿望的錯誤理解而產生的錯誤態度而引起的。例如:學生為了取得家長、教師的贊揚而爭取優良成績;為贏得同學的尊重和在班集體中的地位而爭當優等生……等。這類動機也具有一定的間接性,其有時也能很強烈地激勵學生進取,但難以持久,并容易出現勝驕敗餒的波動現象。有時甚至會為表現自己而不惜一切,出現對成績超過自己的同學產生忌妒甚至仇視的不良心理或考試舞弊等負面效應。
3.穩定的短線動機
這類動機主要由學習內容和學習活動直接引起的,表現為學生對所學的學科內容或學習活動本身的直接興趣與愛好。這類動機既具體、又強烈和有效,也一定的穩定性與持久性,往往會影響人的一生的學習與事業。
二、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
學習動機類型的劃分是相對的,是互相聯系、互為補充和相互轉化的。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時,往往要抓住第三類動機,轉化第二類動機,逐步導入第一類動機。
高中學生,與其他學生的個性特征不同,其心理具有偏激和易波動等特點,因此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培養,一般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教育學生明確學習思想政治課的目的、意義。人雖然具有動物的本能這種低級的活動,但人的絕大多數活動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能動活動。雖然高中學生的心理特征尚未完全成熟,但也存在對社會、對家庭、對自己的責任感,這方面的教育應該具有一定的效果。在這方面應主要解決:⑴讓學生了解思想政治課學習與整個國家的命運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系;⑵讓學生懂得學好思想政治課,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知識,對自己成長的意義。只有使學生正確認識到學好思想政治課、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的意義,才能樹立幫助他們明確正確的學習目的和意義。
第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導學生自覺地去學習;興趣是強大的動力,它能推動學生去刻苦地學習。而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雖然有多種因素,但與教師的善教、善導有密切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教學的角度來講,應做到:⑴讓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才能培養學生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奮斗的興趣。⑵提高教學藝術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精雕細刻地授課,才能培養出好人才”②。同一門課程、同一年級,往往因為教師的教學藝術和教學能力的差異,而造成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大不一樣。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努力“尋找與學生生活貼近點,點燃思想火花,激發情趣”③。思想政治課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理論性強、抽象難懂,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沒有一定的教學技藝或教學藝術,循規蹈矩,照本宣科,政治理論就變成遠離生活東西,教師教起來死氣沉沉,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興趣和愛好就無從談起。⑷良好的師生關系,也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面。古人云: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讓學生親近教師、愿意聽教師的課,才能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一所學校隨便抽取一部分學生,對這些學生做了一番煞有其事的“發展預測”,然后用贊賞的口吻將有“優異發展潛力”的學生名單通知校方,并要求保密。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名單上的學生個個學習進步,性格開朗,求知欲強,與老師感情融洽。這是什么原因呢?原來心理學家的暗示,使教師對學生產生了好感,并且自覺不自覺地開和學生流露信任、愛撫的感情,由于教師的期待和愛產生了一種效應,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或“皮格馬利翁”效應。這種效應說明,良好的師生關系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穩定的學習動機具有良好的推動力。
第三、利用學生動機的轉移,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當我們發現學生對學習思想政治課缺乏積極性和強烈的動機時,我們教師不能一味地訓斥,而必須采取多種方法培養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動機轉移,是指發現和利用原有的興趣愛好,從中進行轉移,以達到形成良好學習動機的目的。”④例如,有位教師擔任高二年級的體育特長班的班主任時,這個班高考是不考政治科的,平時紀律松散,連課都很難上成,考試成績大部分不及格。但有一點是這個班的學生愛運動,在學校的運動會上表現很好,老師就利用這一優點,讓學生參與組織、參加一系列體育活動,在學校和年級上受到表揚,形成團結奮進的班集體,再轉移到開展學習競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成績,使人人從關心班集體榮譽而增強學習責任感,從而提高了學習成績,同時也提高了學習興趣;再從學習興趣的基礎上,逐步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
第四、讓學生了解學習結果,從而激發學習的動機。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心理滿足的,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機”。我們在教學中,要熱愛和尊重學生,要把學生的成長看成若干階段組成的整個過程,及時肯定學生的學習進步,鼓勵、表揚學習成績好的,來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不要只表揚結果,要表揚為全過程而努力的情況”⑤為此,要及時進行正確有效的練習、測試。根據“跳騷實驗”的啟示和高中學生成就感的欲望,要針對所教學生的知識水平,確定每一次練習或測試的難度,讓學生在每一次練習或測試中都獲得一定程度上的成就感,從而產生對這一門課程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
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學習興趣的培養,不只是學校和教師單方面所能做到的,學校課堂的小氣候固然重要,但還有校外這個大氣候。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學生思想政治課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都必須十分注意學生主體精神的培養,都要依賴學生內在心理狀態的變化,才能形成“師激生發”的事實,把教師種種因素轉化為學生自立、自主、自強的主體精神,提供學生培養正確學習動機的良好的氛圍和環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重要條件。
【注釋】
①④馮水玲,詹強.《中學生政治學習動機的培養與激發》《太原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第4期48-50.
②⑤〔日〕松澤光雄《教師切莫使學生變成廢品》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91頁,102頁。
③藍柯《善于挖掘教材的內在魅力,課堂就會充滿情趣》《河池師專學報》199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