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政治課教學與創新能力培養淺談
劉繼賢
[摘要]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主要陣地。如何利用這塊陣地,發揮學生個體的心理優勢,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增強學生的參與能力。作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了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中學政治課 教學改革 創新能力
中學政治課的課堂教學改革,要從學生實際出發,研究學生的需求,把提高創新能力的教學目的與學生的需要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政治課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陣地
如果說,教學設計中確定目標和內容這一環節回答的是“教什么和學什么”的話,那么,選擇合理例題的教學方法這一環節解決的就是“怎樣教和怎樣學”的問題。在這一環節的設計中,最能體現創新教育的一個途徑就是教學問題情境的創設,即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條件、促進學生的發散思維,并為創新和發散思維提供機遇和氛圍。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激發興趣和啟發思維,而啟發思維強調的是創造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氛圍。興趣是構成學習心理動力系統中的最活躍因素,思維是能力的核心,啟發思維是搞好政治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發展智力,進而提高學生素質關鍵的一步。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思維和意向活動全身心投入,從而在創設的環境中,產生碰撞,開拓思路,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中學政治課教學中,創設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主要通過設疑的方式來實現。設疑能使學生從原有認知結構中產生疑問,激發思維的欲望,這不僅能使學生在興趣和成功的喜悅中較好地掌握新知識,還能對問題進行深層次探討,培養創新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方式和習慣。
在情景創設中,教師要善于放手,鼓勵爭論,使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氣氛中。不少問題,通過爭論,可使解決方案深化理性化。在討論爭論的基礎上,教師要善于指導,使學生按教材的要求對爭論的問題進行歸納總結,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移和升華。通過這樣的情景創設,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就告訴我們,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發展,一是要向他們提供盡可能多一些的機會;二是要根據所授的課題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問題,適當地暴露、產生、激化學生認知結構上的矛盾,使課堂充滿積極創新的氛圍,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進取精神和培養他們的創造力。
二、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也要注意學生一般能力培養
創新能力是在一定目的和條件下,個體可能產生的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對舊事物進行改造的能力,它的培養與一般能力的培養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其它能力的培養,要注意創新能力和其它能力培養相結合,發現問題的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相結合。
1.發現問題能力的培養。不是不改革,不是不創造,而是沒有發現問題,只有發現問題,才有可能解決問題。如何發現問題,就是要善于找我們生活中的種種不足。政治學科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內容豐富,它讓學生掌握的是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外部世界中,存在著大量復雜的信息,其中有些是常規性的問題,有些是創造性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去鑒別、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問題。但由于知識、經驗、習慣、情感以及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把自己的思想囿于已有的知識范圍之內,重視常規性問題,忽視對創造性問題的探索。能否發現問題,借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能否突破傳統思維和多方面獲取有關的信息有關,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使學生學會觀察問題方法,他們掌握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方法后,才能有進行改革和創新的欲望和沖動。比如,在講高一經濟常識三產業中的我國農業存在的問題時,應使學生掌握我們國家關于農業的現行政策,然后組織學生到農村參觀,通過實地觀察,與黨的農業發展的大政方針相對照,才能發現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我們應:(1)做好參觀前的知識準備,在課堂上首先講清“農業問題”的知識點,使學生了解我國農業現狀、農村問題和黨的農村政策。(2)明確提出此次參觀的目的。要求學生注意觀察參觀村的農業投入、抗災能力、基礎設施、生產經營狀況,農業收成、農業政策、村辦企業、勞動者文化素質等各方面的情況,通過聽介紹、參觀、座談、個別訪問,摸清村里的具體情況。(3)教師在實地觀察中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指明觀察了解的重點。(4)通過參觀,讓學生記下觀察情況,在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理性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和解決辦法,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創造性思考。 2.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辯證思維能力是創新能力的基礎。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是引導學生運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來認識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堅持現實與歷史統一、理論與實踐統一。政治課教學內容直接包含著許多豐富的哲學思想,為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總的原則是要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具體培養可使學生了解豐富而生動的事實,通過分析、歸納,使學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對立統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要注意糾正學生看問題絕對的思維傾向。例如,在講改革開放巨大成就時,不應忽視成就背后的問題,在討論中,學生對改革開放中的成績和問題往往會產生不同看法。教師可針對學生的意見分歧,引導學生進行理性分析,論證是非。經過一系列的分析綜合的思維活動,學生就會形成比較統一的認識,其辯證思維能力就能獲得較大提高。
3.實踐能力培養。所謂實踐能力就是指能夠把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政治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在社會生活中的實踐能力。實踐能力包括很多方面,如社會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政治參與能力等。實踐能力的培養其實也是一種創新能力的培養。思想支配行動,實踐創新,先要思想上的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應與思維方法的訓練相結合,要重視與創新能力密切相關的如突破定勢思考法、發散求異思考法、放膽猜測思考法、標新立異思考法、追奇創新思考法等方面的訓練,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最終在實踐活動中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核心,社會要發展就要有創新,要使我們的社會不斷進步,就要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和創新意識,認真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1]教育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與考試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號.2002-12-27.
[2]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2003-9-5.
[3]彭廣森,崇敬紅.中小學生學業成績評價改革初探.教育實踐與研究,2003,(1).
[4]毛獻文.建構多維互動的思想政治課評價平臺.政治課教學,2004,(11).
[5]任文田.學法指導與學業考評技能訓練指導.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9.
[6]扈中平.現代教育理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