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課改下化學課堂教學的思考
武德軍 宋錫梅
摘要:新課程理念旨在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不僅要求學到知識而且重視能力的提高,要求學生全面發展,同時培養創新精神能力。我覺得一堂好課必須落實好教學三維目標,關注學生的知識技能同時兼顧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打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采用啟發、誘導、研究、合作、交流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發展。
關鍵詞:創新意識 探究學習民主和諧
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在學習中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下面對此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重科學探究,提高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創新精神
過去的教學大部分是填鴨式,學生沒有學習積極性。新課改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在化學教學中善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在一定的問題情境中激起求知欲望,產生認知沖突,展開思維積極去發現新知識,從而提高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在講鈉與水反應時,反應特別劇烈,當取得的鈉比較多時,實驗很危險,甚至會產生爆炸。教師在做實驗時除了讓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外可以不失時機地問: “能不能對這個實驗進行更好的改進以保證實驗的安全性?”這樣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層次的思考,提高了他們的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運用形象化材料和實驗,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展現探究的演繹過程,使學生探究問題的軌跡清晰可見,抓住探究問題的落腳點。例如:在講質量守恒定律時,我讓學生自己做實驗。在做實驗時讓學生思考:物質發生變化的前后,總質量是否發生改變?是增加、減少了,還是不變?學生動腦筋思考、討論,設計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案,我引導學生分析哪些是科學合理的、哪些需要改進,鼓勵學生積極動腦、大膽設想,積極參與探究過程,使教學內容更豐富,能力培養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問題設置要具有合理的程序和階梯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層層遞進,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勢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時,讓學生先猜想,然后根據實驗桌上的儀器,學生討論,自己設計實驗方案。我針對學生討論時出現的問題適時點撥:要想驗證勢能與物體質量大小的關系應怎樣設計實驗方案?要想驗證勢能與高度大小的關系應怎樣設計實驗方案?學生根據設計的方案進行探究得出了結論。
實驗結束后教師可告訴學生:大家在實驗中用的是控制變量法,讓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物理教學中任何一個概念、定理、定律都經歷著由感性到理性的抽象概括過程。
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規律的揭示過程,讓學生親自去實驗、體驗、揣摩、模擬這個過程,就能領悟知識形成過程中所蘊涵的思想方法,使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二、規劃好探究實驗的內容,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探究學習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有一定作用,在教學中教師要選好探究內容,否則會使探究顯得過于空洞,學生得不到實質性的收獲。通過探究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終身受用。新課程教材中設計了一些“活動探究”欄目,它的設計一般都是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作稍微的提高,讓學生“跳起來才能摘到果子”。探究欄目有兩種形式,一是給定實驗程序讓學生進行探究,另一種是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通過探究活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同時鍛煉了思維能力,掌握了科學探究的方法,為以后更深入地學習打下了基礎。
三、充分體現化學實驗在學科教學中的作用
化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掌握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驗是最好的學習手段。
1、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托爾斯泰曾經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化學實驗可以呈現千變萬化的現象,是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
2、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說復習是學習之母,那么觀察就是思考和認識之母。只有通過觀察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
3、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做演示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的過程,能使思維從表象到本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很好地培養思維能力。如銅與濃稀硝酸反應,學生通過觀察產生氣泡的快慢及產生氣體的顏色、最后溶液的顏色,可以推出反應的實質及產物,可以寫出反應的方程式,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三、打造民主和諧的高效課堂
為了實現素質教育要求“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教學中必須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應平等、民主地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于學生的回答、想法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激勵,讓學生體會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從而主動地投入到和諧的課堂中來;另外學生可以走上講臺發表自己的觀點,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只有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親歷親為,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最終體現“學中用,用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