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成余芬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是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或《科學》相銜接的基礎教育課程。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多樣的、可供選擇的課程模塊,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中化學課程應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展所需的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進一步了解化學學科的特點,加深對物質世界的認識;有利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對科學本質的認識,增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更深刻地認識科學、技術和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逐步樹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使這些目標得以實現,我認為課堂教學很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化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呢?我是這樣認為的:
1. 重視學生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
首先,從教師本身做起,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其次,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興趣的產生和能力的培養是課堂有效性的前提和結果,學生一旦對某一事物或某一門學科產生了興趣,便會積極主動的投入,這正是提高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開始。而提高課堂有效性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發展。
讓學生探究新知,激活思維,課堂上一定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這樣可以擺脫整節課沉悶的進行,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疑問是智慧的窗口,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不可缺少的環節。教師如何來設疑就成了學生如何來質疑的關鍵。所以教師的問題一定要有質量,能夠緊扣主題,讓學生有質疑的需要。調動學生思維的創新火化,圍繞探究的核心問題打開思路,充分顯示“質疑探究”在學習活動中所起的特有魅力。
2. 重點落實三個三分之一
在課堂上,我一直堅持做到,學生能夠通過思考解決的問題,教師盡量不要插手,并且在學生遇到問題需要教師引導的時候,教師如何采用一些精練的語言或者舉動讓學生能夠明確,然后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每節課基本講三分之一,學生練三分之一,學生自學三分之一。從目前來看效果較好。
3. 集體備課
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凸現個人特長,讓集體備課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成為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方式的“點子庫”,成為激活課堂活力的關鍵因素,同時也為切實減輕教師備課負擔,從而達到大幅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堅持集體備課,堅持統一資料,基本統一教學進度。共同討論分析學生學習狀況,以便有針對性的制訂教學的側重點,力求基礎穩固扎實,教學有實效,教學出成績。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實驗教學這一重要環節。化學實驗教學是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研究課題之一,也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對教師的要求。 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我們要努力提高實驗的開設率,不做實驗或少做實驗都將直接影響學生化學思維的形成和各種能力的培養。通過劍橋大學在我國招生考試中的實驗慘狀(竟沒有一個完整的實驗合格人才),使我清楚地認識到:不做實驗不行,我們的學生只會答題,沒有基本操作能力,直接影響了學生化學素質的培養。因此重視化學實驗教學是非常緊迫的。
實驗既是化學教學的一種重要手段,也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法。化學實驗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如在“鈉的性質”實驗課時,當我端著實驗試劑走進教室,學生就歡呼雀躍起來。這充分說明了學生愿意做實驗、觀察實驗。繼而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這些玻璃器材怎么操作呢?這些藥物是什么呢?我先做了一個鈉和水的反應實驗,同時在水杯中加了酚酞,這時學生顯得尤為興奮,學生異口同聲說“變紅了,變紅了”,“有撕撕聲”……學生目睹了這些實驗后,他們便聯想到用其他的替代品來做,這種聯想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會使學生的思維由直觀到抽象,再由抽象到直觀,在這個思維反復的過程中很輕易使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化學教學要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了解化學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