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高中化學課堂教學藝術
牛志坤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日益推進,化學實驗教學已逐漸成為中學階段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舞臺。在這個大舞臺上,我們該如何培養學生能力、開發學生智力呢?筆者認為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把握好"度"與"導"的藝術是其中的關鍵。本文著重從"度"與"導"這兩個方面,提出了詳細的把握方法。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藝術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而中學化學實驗是教師授課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掌握科學研究方法的有效途徑,這些實驗既重技能訓練又重創新能力的培養,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我們在化學實驗教學怎樣才能把握好"度"與"導"呢?筆者結合當前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自己的實踐經驗,就其中的藝術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化學實驗教學中"度"的把握
實驗教學中的"度"就是一種教學尺度,講究的是適中,追求的是根據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來把握教學,調控教學。教學中"度"的藝術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知識鋪墊應具有"高效度"
每次實驗之前,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復習好與實驗有關的基礎知識作為鋪墊,為實驗的順利進行創造有利的條件。在這里所復習的知識內容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課始幾分鐘內平中見奇、快速切入與本實驗有關的知識,直接觸及實驗的實際需要。
(2)實驗教學的導入要有"磁力度"
實驗伊始,教師可巧設導語,"磁石"般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內心的求知浪花,營造積極探索學習的大氛圍。
(3)實驗教學過程要加強學生的"參與度"
教為主導、學為主體應貫穿在整個實驗教學過程中,這就需要在教的過程中應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動手、動口和動腦,主動地參與到實驗的探究活動中來。這樣不僅可以促使學生在頭腦中進行活躍的思維活動,而且可以驗證在課堂上所學過的許多化學知識。從而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
(4)實驗教學的分析及設問應"多角度"
實驗現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從多角度出發進行導"思"、導"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質"的體現,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設置應全方位地切入實驗教學的重點、難點和疑點,組織學生在短時間內去說理、討論和操作,以獲得較多的技能。
(5)實驗教學的課后小結應"高濃度"
俗語:"編筐編簍全在收口"。同樣,實驗教學的成敗關鍵是設計出高質量的課后小結。小結是對整節課堂教學內容的高度濃縮,是提綱挈領地展現本節實驗的過程及結構,其作用是起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化學實驗教學中"導"的把握
"導"是控制整個實驗教學的"遙控器"。古語:"施教之法,貴在啟導。"實驗課堂教學活動的每一環節都應在教師施"導"的操作下進行,其最終目的是服務于"學"。"導"的藝術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學生出現"厭學"時,應著手于"誘導"
有的實驗內容枯燥乏味,過程復雜多變,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難度,這就容易使學生產生望而生畏的厭學心理。針對這種現象,教師要適時誘導。如"配制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實驗",由于計算、稱量、溶解、引流、定容等操作步驟的繁瑣,再加上最后又沒有有趣的實驗現象,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因此,教師應隨時從實驗方法、實驗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導。告訴學生溶解動作要快;定容時要小心,不能過量。明確引導使學生掌握操作要點,就會得到滿意的實驗結果。
(2)當學生感到"難學"時,應及時"疏導"
學生在做實驗時,會遇到思維受阻或偏差,而感到某個實驗特別難理解。此時教師應就疑解答,指點迷津,化難為易,使學生產生頓悟、頓解,以獲取成功的喜悅。如"銀鏡反應的實驗",有學生怎么做也做不到均勻的"銀鏡"。此時教師就該著力做好"疏導"工作,幫助學生分析原因:如水浴溫度的控制有沒有控制好?試管是否干凈?溶液是否在堿性條件下?等。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改進實驗方案,拆分難點,抓住要點,變"難學"為"易學",促進整個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
(3)當學生"死學"時,應給予"引導"
有的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特別是對于難度較大的實驗,往往機械地"照方抓藥",忙得不亦樂乎;但由于對現象的觀察不詳細,對結果分析不透徹,仍得不到滿意的結果。對此,教師應避虛就實,依據實驗特點和學生實際,恰當地把實驗進程劃分為層層遞進的若干問題,引導學生去發現新知,總結規律,從而獲得真知,變"死學"為"活學"。如"乙酸乙酯的制備"實驗。
(4)當學生認為"學會"后,應適時"指導"
實驗中,當學生掌握一定的實驗技巧,或學會有關操作技能后,應教育學生不滿足現有的知識和能力,鼓勵他們大膽地去設想,搞小發明,小創造。如可提供必要的試劑和裝置,鼓勵學生去設計番茄電池實驗、設計實驗測定四氯化碳的分子量、設計實驗測定阿伏加德羅常數等。在培養學生多方面素質活動中,教師可在思維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給予指導,讓學生真正從"學會"的樂園中走到"會學"的王國中去。
終上所述,新課程的發展,對化學實驗教學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只有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把握好"度"與"導"的藝術,才能更好更快的適應新課程,才能為國家培養和輸送真正的人才。
王祖浩、王磊《走進新課程(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分冊)》,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