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多媒體課件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和思考
劉高菊
摘要:科學在進步,社會在發展,人類已步入信息技術時代。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學手段也是日益更新,傳統的粉筆加黑板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教學改革的要求。多媒體以其豐富、形象、直觀、生動的表現形式,為現代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輔助教學已經從認識階段逐漸發展到推廣應用階段,多媒體課件已成為素質教育下課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本文通過在中學化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闡述了多媒體課件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的幾個誤區。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化學教學誤區
多媒體課件具有多種媒體、超文本、超媒體的功能,集文字、聲音、圖像、靜與動于一身,以其豐富、形象、直觀、生動的表現形式,為現代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教育教學的熱點。但很多老師,特別是在農村許多才開始使用多媒體技術的學校,在用多媒體課件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誤區,筆者簡單總結如下:
誤區一:多媒體課件充斥課堂,完全排斥或替代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教學的決定因素是教師和學生。化學多媒體課件只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不是決定的因素,不能認為有了多媒體教學,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可有可無了,更不能以此來排斥或者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也有它的優勢和價值。有些教師為了追求教學手段的徹底現代化而完全放棄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把課堂制成課件,完全拋棄了課本、黑板和粉筆,一堂課下來連一個粉筆字也不寫,教師的講授也被一段段的文字課件所代替,教師只顧自己按課件順序播放,課堂成了“放電影”,學生只是被動地看和聽,有時目不暇接、浮光掠影,使課堂成了現代化的“滿堂灌”。其實,不管采用什么教學手段,歸根到底都是一種形式問題,形式必須為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服務。在教學過程中,只有把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個人的特色與多媒體輔助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真正發揮多媒體課堂教學的優越性。
誤區二:多媒體課件展示取代了實驗,忽視了學科特點。
《全日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化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應該體現啟蒙性、基礎性,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體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在多媒體課件中,如果將幾個演示實驗翻制成圖像,缺少講解資料,學生只是看到順次播放的實驗現象,而對實驗儀器、實驗操作、現象描述等化學實驗教學的基本內容缺乏認識,這顯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許多化學實驗通常需要動手實踐操作,讓學生能直接看到實驗現象,如顏色變化、氣體生成、沉淀生成、燃燒、爆炸等;要讓學生聞到氣味,如刺激性氣味、果香氣味、臭雞蛋氣味等;而有的化學實驗有較大的危險性、污染性嚴重或對人有害,可以考慮用課件代替。
誤區三:眾“體”皆罷黜,獨尊多媒體。
有些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具有傳統教學所沒有的優越性,每節課必用多媒體,特別是公開課或示范課,好象不用多媒體就不能算是一節好課。更有甚者,某些學校片面追求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時尚,明文規定日常課堂教學每周使用多媒體課件的教學必須達到一定的比例,甚至形成了“賽教就是賽多媒體課件的華美”。而其所用的所謂多媒體課件,只是簡單的文字加圖片,只需投影儀就能夠實現。這樣大材小用,造成了資源的大量浪費。選擇媒體必須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則,而很多人恰恰違反了這一原則。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媒體,讓多媒體與其他常規媒體有機配合,而不要一味追趕時髦。 誤區四:濫用視聽效果,干擾了學生的正常學習。
有些教師課件做得太“生動”,在多媒體課件中過度采用與教學內容無直接聯系的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動感的動畫,確實滿足了學生的感官感受,但是學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精彩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上,往往忽視了視聽形象所表現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如有的老師在一些角落里放一個活蹦亂跳的小動物,雖然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更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產生負面效應。
以上所述,只是現階段在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探索與實踐中所得到的一些膚淺的認識。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隨著信息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多媒體輔助化學教學將是21世紀化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和手段,隨著時間的進程,它的優勢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承認和運用。只要我們正確地運用好多媒體輔助教學,就一定能在化學課堂教學中達到高信息、高效益的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吳鎖俊《讓課堂活起來》.《中國電化教育》,2002年,第1期。
[3]徐土根《計算機在化學教學中輔助作用的探討》.《中學化學教與學》,2002,7。
[4]《中學化學教學參考》.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
[5]陳晨《對計算機輔助化學教學的幾點思考和認識》.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學室。
[6]劉知新《中學化學教學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7]袁金華《課堂教學論》.江蘇教育出版社。
[8]江蘇省電化教育館 編《現代教育技術》。
[9]《中學教學全書·化學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