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實施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初探
陳麗艷 張學武
【關鍵詞】 生物實驗課; 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基于問題的學習)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自20世紀60年代創始至今,已經被國外特別是歐美國家在教學中廣泛采用,并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1]。 與傳統LBL (Lecture-Based Learning,基于授課的學習)教學法不同,PBL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即“反客為主”,而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的學習而不是向學生直接傳授知識,即“改教為導”。典型的PBL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大致包括:組織問題解決小組、提出問題、學生內化問題、分配任務、提出假設、綜合分析資源與任務、解決問題、檢驗問題解決方案的正確性(或合理性)、反思與總結[2]。PBL教學法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相對真實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習者合作解決真實性問題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最終實現問題的解決。 傳統的生化實驗課多屬單純驗證性實驗,缺乏系統性,加之教學時數的減少,學生真正動手、動腦的機會較少,不利于能力的培養。為克服傳統教學手段的不足,結合院校的具體實際情況,我們嘗試首先在生化實驗教學中引進PBL教學法。
1 教學對象與分組 以2005級臨床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作為教學研究對象,從中隨機選取3個班作為實驗班,其余班級為對照班。實驗班隨機分成4個討論小組,每個小組6~7人。實驗班進行PBL教學法與學生動手實驗相結合的方式。對照班按照傳統的生化實驗教學方式進行,即由老師介紹實驗原理及相關知識,學生操作。
2 實施方法 首先任課教師根據實驗課程要求,設計編寫出以問題為基礎學習的病例(簡稱PBL病例),于每次實驗課前1周發給學生,課下學生根據這份病例以討論小組為單位,每組選擇1~2個問題,分別從圖書館或者通過互聯網查找資料,針對問題進行全組討論、研究,并從中提煉精華。當再次上課時由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匯報研究成果,其他學生和教師一起進行評價和修正,最后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知識的講授、學習。
3 效果評價 課程結束后,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對PBL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問卷調查結果顯示,90%以上的學生認為PBL教學法提高了學習生化的興趣,50%以上同學運用生物化學理論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
4 經驗總結 PBL教學法在生化實驗教學中的開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隨著課程的進行我們也發現存在一些問題。
4.1 師資方面雖然PBL教學法將教師 “改教為導”,但并不是忽略了教師的作用,恰恰相反,對教師的素質反而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教師具備很高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否則其很難提出有價值的現實問題。另外在PBL教學的組織管理中,對于已經習慣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師,需要對其角色的轉變作好充分的準備。教師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豐富的臨床交叉學科的相關知識,而且對PBL的概念和技能有深入理解和熟練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向學生提供特定的臨床問題,確定學習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方法,從而在關鍵點上對學生進行提示、啟發和引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及時反饋和評估。
4.2 學生方面PBL教學法注重培養團隊的合作精神,鼓勵學生的自主性探究,引導學生進行高水平思維,這就對學生的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另外,學生要從外界獲得大量的教學資源,如通過圖書館及互聯網等,需要學校提供相應的資源設施。在我們實施PBL教學法的過程中也發現一些同學對問題不求甚解,甚至敷衍了事,這些傳統教學法帶給同學的依賴性也亟待消除。
5 展望 現有醫學教育體系是先進行基礎和臨床醫學知識的積累,然后進入臨床見習階段,即先通過學習獲得知識,而后才能應用這些知識去解決有關的問題。在生化實驗教學中開展PBL教學法不僅將臨床醫學與基礎醫學緊密聯系在一起,并且有利于學生自學能力的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PBL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我國的全面推廣需要一定的過程,可以結合不同院校的具體情況,將PBL教學法靈活的加以實施[3],使其更好地為我國教學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