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陷于農本社會怪圈的經濟地理學析解(中)
文貫中
古希臘城邦國家的例子說明用人口和疆域的大小抽象解釋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原因有其局限性。人口的空間分布形式(即取農村形式還是城市形式)以及人際互動的制度形式(專制還是民主體制),更能說明技術進步的速度。城市的積聚效應,民主制度下公民享受的廣泛自由,使希臘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使它得以通過參加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分工和貿易迅速占據分工鏈的上端。難怪以雅典為代表的希臘城邦國家以不大的人口規模,在知識、科學、技術和文化的許多領域取得和同期擁有上千萬人口的文明相比毫不遜色的成就。這是一種超前的文明,其內核之合理、優美和高尚,令人折服。但是,古希臘的社會制度的優點也埋伏了導致其衰敗的因素。林立的城邦內斗不已,后來終為馬其頓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并吞。在它們的統治下希臘城邦逐漸失去獨立和自由,創造發明逐漸沉寂①。
4.英國的地理稟賦與工業革命的發端
工業革命既然首先發生在英國,表明當時的英國同時具備了工業革命所需的所有條件。英國雖長期處于歐洲邊陲,其實和歐洲僅隔一條狹窄的海峽,并是古羅馬帝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便和歐亞大陸有交往。英國后來通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全面吸收了希臘城邦文明及其派生的羅馬文明的精華,對科學革命作出重大貢獻。英國又發揚島國航海的悠久傳統,通過全球性的直接貿易,有機會接觸世界各個民族,吸收其他文明的精華,成為一個領先于同時代其他國家的民族。英國具有的比較自由的經濟制度和比較開放的社會體系,加上地理大發現后方興未艾的大西洋貿易和海外殖民帶來的黃金機會,終于造就了工業革命的偉業。
①在科學傳統之外,以奧林匹克運動會、悲喜劇、公共政策辯論會等為代表的古希臘文明的特產也為越來越多的民族所欣常和模仿。
這里,英國的地理位置和要素稟賦對英國后來走上工業革命的道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工業革命的其他四個條件都可從英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要素稟賦派生而來。如果英國位于非洲、亞洲或美洲的邊陲,就難以自古代起便受到古希臘文明及其派生的羅馬文明的熏陶,難以迅速參與和分享文藝復興之后歐洲大陸的近代科學和文化成果。古希臘文明采取城邦形式,并在殖民、航海、貿易、科學思辨等領域卓有成效,積累豐富的知識,這對英國從事工商、航海、殖民、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發展城市化是很大的啟發和引導。英國作為島國,不能像傳統的大陸型強國一樣借助蠶食鄰國領土擴大疆域,只能鼓勵民間自由經營海外貿易和殖民開拓,才能減輕傳統農業社會的人口壓力。民間自發的航海貿易和殖民活動,使英國社會能源源不斷吸收外來的信息、知識、技術,使社會日益開放。也正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在一般情況下,有天然的安全保障,社會形態比較自由、寬松。如果其領土和歐洲直接相連,為了鞏固邊防,就必須發展強大的陸軍,對社會也必須嚴密控制。這樣,便容易產生軍事寡頭或專制政權,使經濟自由受阻,市場機制難于發育。如果英國本土沒有容易采掘和運輸的煤、鐵礦藏等工業革命的重要原料,工業革命會無從發動。最后,英國的地理位置正好位于當時方興未艾的大西洋貿易的航線上,使有悠久的民間航海貿易傳統的英國獲得經濟發展的黃金機會和強勁動力。因此,英國成為工業革命的策源地絕非偶然。
上述討論顯示,無論是古希臘城邦文明的崛起,其文化、藝術、科學、政治、哲學等短期內即能飛升到人類前所未有的高度,還是英國自發踏上工業革命的不歸路,地理稟賦都起了主要作用。可見,當各個民族處于自在狀態時,地理稟賦對每個民族的局限也好,恩寵也好,都是極為深刻的。對中國為何陷于農本社會的分析,顯然不能離開對中國的地理稟賦及其變化的分析。
1.赫克謝—俄林理論的啟示
經濟學十分重視約束條件,對每個民族來說,地理稟賦無疑是主要的限制條件。赫克謝和俄林用兩種要素、兩種產品和兩個部門的模型,在自由貿易的前提下,推出以下結論:各國的產品構成、分工和貿易格局主要由本國的要素稟賦的比例所決定(Krugman、 Obsffeld,2000,第4章)。例如,在只有土地和勞動兩大要素、兩個生產部門、兩種產品的條件下,為了追求本民族福利的極大化,相對勞動來說土地更為豐富的民族會生產和輸出更多的土地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相對土地來說勞動比較豐富的民族,則會生產和輸出更多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土地密集型產品。判斷某一產品是勞動密集型還是土地密集型的標準,主要看每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土地要素的量相對勞動要素的量何者更為密集。
根據赫克謝—俄林理論,如果一個民族的要素稟賦發生變化,例如土地這種要素突然變多,假定產品的相對價格①和由技術水平決定的各部門要素比例不變②,不但新增土地的全部會進入土地密集型生產,而且本來用于勞動密集型生產的一部分土地和勞動此時也會流向土地密集型生產。所以按照這個理論,一個本來在勞動密集型生產上擁有比較優勢的民族,在獲得新的土地之后,不但會將所獲得的土地全部投入到土地密集型的生產部門,而且會將原來用于勞動密集型部門的一部分勞動和土地轉而投入到土地密集型的生產部門中去。
①國際貿易理論中一般假設各國無權影響國際相對價格的形成。
②一般假設各部門的要素比例由各部門特定的技術以及工資—地租比所決定。給定工瓷—地租比,由于技術的原因,每單位食品的生產所用的土地必定較布的生產為多。
赫克謝—俄林理論對內生型城市化這一工業革命的必要條件的形成具有深遠的意義。根據他們的理論,一國疆域的擴大,會造成農業這一典型的土地密集型部門的擴張,使人口分布變得分散,城市化水平停滯甚至下降。恰成對比的是,由于勞動密集型部門所需土地很少,在相對較小的空間內便可容納較多的勞動。所以,如果一國疆域縮小,勞動密集型部門相對農業部門會獲得擴張,造成人口的聚集和城市的出現。手工業和商業在近代以前的社會里,便是勞動密集型部門,因而集中于城市。由于這類城市的人口來源于勞動密集型部門的集中和擴大,所以是分工和經濟利益驅動的產物,必然成為面向貿易的工商型城市。
2.制度創新,內生型城市化和增長
經濟增長的終極源泉只有三個,分別為投入的簡單增長、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第一種增長源泉有其局限性,地球上任何民族都沒有無窮無盡而種類齊全的資源。因此,單靠投入的簡單增長,經濟的增長是無法持續的。
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是更有效的兩種增長途徑。技術進步表現為生產力邊界的向上外移,因而用同量的投入可得到更多的產出。制度創新表現為產出由生產力邊界之內移向邊界。因而用同量的投入也可獲得更多的產出。其中制度創新的意義更為深遠,因為良好的制度環境不但能提高經營、管理的效率,而且會提供技術進步的強大誘因,間接地將邊界外推。所以,制度創新是使技術進步內生化的主要途徑。
在人類的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城市化是一個特別值得研究的題目。一個外向型的、由市場機制引導的、以工商業為基礎的城市化過程是使希臘迅速取得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的基本原因。這是一種內生型的增長過程。所謂內生型增長指的是通過不斷促進技術進步和制度創新達到經濟總量的增長,而不是簡單地通過依靠已有的技術、制度和單純增加各種投入,或通過外來財政的轉移達到本地經濟總量的增長。內生型增長是可持續的,因為它不依賴于疆域的大小和自然資源的豐饒,而是通過自愿互利的交換獲得自身增長所要的投入。內生型的城市必定是工商型城市。外生型的城市化主要通過政治或軍事渠道由他處獲得財政轉移,因而其主要功能不是政治控制便是軍事防御。一旦失去這種功能,或政府的財政來源枯竭,城市便會萎縮。
具體來講,內生型城市成為經濟增長的優良環境的原因如下:首先,以Lucas(1988,1993)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所推動的內生增長理論十分強調人力資本的外部性,因為人力資本具有外溢效應。他的近作更進一步指出,城市通過吸引農村移民,使他們在都市的環境中加速人力資本的積累而達到促進技術和制度的創新,從而獲得經濟的內生增長(2002)。在城市環境中,由于各種生產要素集中在相對狹小的空間之內,大大提高了它們相互碰撞和結合的機會,因而不但加速人力資本的積累,也使已經積累的人力資本充分發揮其外溢效應。例如,工商型的城市環境會聚集大批的能工巧匠,專家學者。城市比較便捷的交通、通訊條件便于他們的接觸、來往、交流、切磋,因而容易產生思想的火花,導致技術進步或制度創新。
內生增長理論中強調的外溢效應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還取決于居民吸收知識的能力(潘士遠和史晉川,2001)。謬誤和落后的東西在城市的環境中比之在農村更容易被識別和鑒定。先進的和科學的東西也更容易為教育水平較高、見多識廣的城市居民所欣賞和傳播。這是因為新的思想、新的觀念容易通過書報、雜志迅速而廣泛地傳播,因而知識積累和傳播的速度因人口的密集而大大加快。
Barro(1990)指出生產性的公共財產對經濟中的私人廠商產生正的外部性而成為內生經濟增長的源泉之一。城市中的基礎設施是這方面的最好例子。各行各業的相對集中,使它們能通過分攤耗資巨大的基礎設施的成本,使城市的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對企業來說,由于可以分享日益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因而可以享受平均生產成本的劇降。
人口在相對狹小的空間里的高度密集,大大有利于勞動分工的發展和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在城市的環境里生存的人口,由于離開了耕地,每個人都要擁有一技之長才能糊口。所以,密集的人口不但為廣泛的分工提供客觀環境,而且逼迫著大部分人走向分工和專業化的道路。自從亞當·斯密以來的經濟學家一直十分強調分工對經濟增長的重要貢獻。近年來,以楊小凱(1991,1999)為代表的一些經濟學家對勞動分工和內生增長之間的關系作了進一步的研究,把分工的意義上升為經濟增長的微觀基礎的高度。而城市這種人口的空間密集分布形式為不斷細化的分工提供了最好的環境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