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分析性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張利強
: 摘要: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開展研究性課題活動的指導,努力優化教學情境,誘發研究動機,尊重學生個性,鼓勵超越創新,讓學生在探索研究過程中感悟創新的樂趣,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鍛煉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關鍵詞:離子鍵化學教學研究性課題學習方式自主學習
當前,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要內容的素質教育已受到廣泛重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徹底改革化學課堂教學,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由以傳授知識為主變為以學生自主研究、自由創造為基礎的新型教學過程,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新的教學和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形成在探索中獲得知識的教學氛圍,使學生感受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創新的樂趣,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研究性課題的指導,實現化學教學的創新。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應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優化教學情境,誘發研究動機
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的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學生的學習和研究也是如此。在化學教學中,教師若能緊密結合化學教學內容,提出一些學生欲答不能而又迫切想了解的、與生產生活實際密切關聯的化學問題,并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積極創設開放的教學情境,將會誘發學生的探索研究動機,從而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課題研究與探索。
例如,在學習《離子鍵》一節時,我們向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1)那么多的物質,原子與原子之間是怎樣相互結合的呢?(2)從原子結構的角度來理解,鈉原子和氯原子是怎樣結合成離子化合物氯化鈉的呢?(3)離子鍵的本質是什么?(4)哪些原子之間可能形成離子鍵?
通過這些問題的研究討論,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離子鍵的概念和形成過程。
二、尊重學生個性,鼓勵超越創新
在學生的研究性課題活動中,教師要把學生看成是具有能動性的創造與學習主體,而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對象,要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和人格。對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所選擇的方法和途徑,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肯定,要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大膽地超越創新。
例如,在《離子鍵》一節課中,我設計了課堂設問這一環節,留給學生廣泛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自己選題、自主研究、自由創造,用他們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從自己的思維角度去考慮問題;從課堂提問到課下思索,讓學生在獨立設計的研究探索中嘗試失敗,使他們感受科學道路的艱辛,并從失敗中總結教訓、調整方法,最終取得成功。 三、重視探究過程,感悟創新苦樂
中學生在研究性課題中所要達到的目的,不是像科學研究工作者那樣去做出巨大的發明和發現。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在研究性課題中的活動僅僅屬于一種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問題、新知識的發現,是一種新思想和新方法的形成。要真正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讓學生在自由活動中求發展,在自主探索中求創造,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結協作和社會活動能力。
比如,在學習《離子鍵》時,我提出了以下問題進行課后探索:(1)搜集材料,自制一個氯化鈉晶體結構模型。(2)在氯化鈉晶體中是否存在單個的“NaCl”分子?(3)在氯化鈉晶體中,與鈉離子最近且等距離的鈉離子有幾個?(4)已知氯化鈉晶體的密度為2.2g/cm3,試計算氯化鈉晶體中兩個最近的鈉離子之間的距離。
通過以上問題的研究探索,同學們對離子鍵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并使知識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
研究性學習的目的,還不只是在于結果。能得出一個頗有價值的研究結論固然很好,但對于學生學習而言,更重要的是在“研究”的過程中開闊眼界、拓展思路、關注現實、發展個性、培養能力。重視“過程”的親歷和體會,讓學生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體驗創造的艱苦和成功的歡樂,本身就是一種收獲。無論課題研究的結果怎樣,過程本身就已經使學生受益頗豐,有這個參與的過程和沒有這個過程,絕對是不一樣的。
四、滲透科學方法,全面提高素質
在研究性課題的教學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很好地滲透科學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科學研究的方法并不神秘,讓學生試著做些研究,在研究中體會科學探索的一般原則和基本手段,學生就會明白:其實,好多事情只要自己動手做一做,都不是所想象的那么困難,科學研究也是如此。
總之,課題研究這種學習方式能夠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實踐與活動能力以及團結協作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在探索研究的鍛煉中,將逐步形成學生的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即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于記憶、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逐步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并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終身學習,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