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淺議對當前政治課教學的思考

李國峰

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沿襲的是“三唯”指導思想:一是唯“高”,即目標越高越好。如,社會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目標要求過高而近乎苛刻,對青少年中的一些違法犯罪、思想道德的某些滑坡及不良表現等等,都得從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找原因,要求思想政治課將這種種類類的問題“畢其功于一科”,包打天下……這不能不說是脫離中學生實際的。二是唯“統”,即大統一、一刀切的考核、考查、考試,考試的答案和評分標準也是唯一的。這樣就忽視乃至壓抑個性、室息思維。三是唯“灌”,形而上學地理解“科學理論需要灌輸”,只講“硬”灌,不講“灌法”,強迫學生生吞活剝。這種教學指導思想使思想政治課成為使學生“頭痛”和厭煩的課程,當然失去生機與活力。

黨和國家對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關注與重視,是其他任何學科所無法比擬的。這是因為,青少年是國際敵對勢力進行思想滲透的重點對象,是兩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斗爭的焦點之所在。這就必然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毛澤東同志說,對于思想陣地,無產階級不去占領,資產階級就必然要去占領。看來這句話現在不僅沒有過時,而且大量事實說明:這是一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

一、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瓶頸”何在?

“瓶頸”效應,是指通過某一瓶水的最大流量不是取決于瓶的最粗處,而是取決于瓶的最細處。也有人稱之為“木桶原理”,即一個木桶的容量,不是取決于最高的那塊桶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桶板。這一原理是西方經濟學家分析經濟發展現象時提出來的。現已廣泛運用到其他領域,從廣義上是指制約某一事物發展的最大癥結所在。解決了瓶頸,就意味著抓住了主要矛盾。那么,思想政治課教學的“瓶頸”何在呢?

⒈從三種現象看“瓶頸”——興趣問題

第一,新聞媒介在報道國與國的政府官員之間舉行會見、會談的消息時,有一句常用的辭令——就“共同關心”的問題交換了意見……云云。這個“共同關心”的問題,無非是雙方都感興趣,認為有解決此問題的需要。

第二,二戰后期,斯大林對羅斯福總統遲遲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十分腦火,他批評說:羅斯福對這件事“不感興趣”。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也把“感興趣”“沒興趣”作為愿干或不愿干某事的口頭禪。

思想政治課教學受阻于“瓶頸”,瓶頸所在就是興趣問題。目前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缺乏興趣,甚至部分教師“自覺沒趣”,兩者惡性循環,思想政治課陷入困境就不足為怪了。要改變這一狀況,就必須以激發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為突破口。

⒉關于興趣問題的六因素及三個關系式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動機與興趣、志趣、熱情、焦慮、反饋、獎懲、競賽等多種因素相關。其中興趣在學習動機中又居于中心地位,因此,弄清與興趣的相關因素很有必要。那么,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問題與哪些因素相關呢?

首先,從反饋結果看:興趣與反饋結果密切相關。反饋結果包括成功和失敗兩種情況。對中學生而言,在理想、志趣等未牢固樹立并產生強大精神動力的情況下,其學習思想政治課的興趣與成功成正比,與失敗成反比。用關系式表示就是:I=S/F。其中,I、S、F分別為興趣、成功的程度和次數、失敗的程度和次數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有位個體戶,原打算偷稅漏稅。他讀初一的兒子知道后,利用學到的法律知識勸他依法納稅。不久,相鄰的兩個個體戶因偷漏稅受罰,又沒有了商業信譽,而他,因為依法納稅既沒有遭到罰款,又增加了信譽,“田埂上放牛——兩邊擦”,生意越做越“火”。兩相比較,這個個體戶很高興,買了好幾本關于法律的書給兒子看,要兒子學好思想政治課,說“學了有好處”。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人們做每一件事并不是為了失敗,而是為了成功,成功能給人以鼓舞,使人對某事物更感興趣。現在一些專家學者提出了“成功教育”的概念,實際上是為了解決學習的“興趣”問題。理論知識的歸宿和價值均在于指導實踐,如果能學會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說明這種學習取得了成功。

我們的調查資料顯示,凡是學習成功次數較多的學生,學習興趣就相對濃厚一些。因為多次成功的情感體驗刺激和強化了他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興趣——成功——興趣,形成良性循環;反之,失敗次數相對較多的學生,對思想政治課就不感興趣。沒興趣——失敗——沒興趣,形成惡性循環。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的五個層次。撇開這一原理從個人自我實現需要為歸宿的消極的一面,我們可以借鑒其中的積極方面,認識到人有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因此,教師在對學生學習進行評價時,就應當創造條件,使不同智能狀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的機會,特別是對“進步中學生”,更應當如此,以滿足他們尊重和自我實現的心理需要。這樣,就能使他們對思想政治課感興趣。

這個關系式還表明:F不能為零。也就是說,不能使學生毫不費力地就摘到“桃子”。輕而易舉的成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過于簡單的問題無法形成學生知與不知,知之較多與知之不多的矛盾,也就無法喚起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F也不能無限大,即失敗的次數不能太多,如果F無限大,學生的學習興趣I只能趨向于零。

根據以上分析,教師為了解決學習興趣問題,從反饋的結果角度來看,一是要盡可能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成功的機會,充分肯定差生的“閃光點”,注意批評方式和藝術,不做有損學生特別是差生尊嚴的事(如將差生成績排隊、譏諷);二是注意調控好測試題的難度。

其次,從教學過程看:興趣與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度存在相關,用關系式表示就是:I=C/D。其中,I、C、D分別為興趣、結合度、割裂度的第一個英文字母。該關系是指:興趣與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度成正比,與割裂度成反比。

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受大綱制約,受學生認知能力、知識面、學習時間等等的制約,因而結合度C并不取決于理論知識的“高深或淺顯”,而是取決于聯系實際的范圍和程度。這個實際由低到高包括若干層次,如學生思想實際、生活實際、社會經濟和政治生活實際、國內外重大時事實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際,等等。

在什么情況下,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度較高呢?

①從時間因素看,時效性越強,即實際問題離某一教學內容的時間越近,則結合度越高。

②從空間因素看,近距性越強,即選用的事例所發生的地點距學生越近,則結合度愈高。在一般情況下,選用學生身邊的事例比選用外地的事例好。

③從程度因素看,現實性越強,即與社會生活中的“熱點”越貼近,則結合度越高。

④從認知因素看,針對性越強,即與學生思想中存在的矛盾、困惑、沖突越貼近,與他們心中的“疑點”越貼近,結合度就越高。例如,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掙的錢,隨便自己怎么花都行,別人管不著”,因此,國家不應當對個人生活消費進行所謂科學指導。有的教師讓學生發言,讓學生在討論“牛奶浴”事件的爭議中大膽暴露思想,同時放手讓其他學生對上述錯誤進行分析和解剖。教師始終只起組織和引導作用,最后才進行評價,這樣的結合度就比較高。

⑤從價值意義因素看,影響性越深遠越重大,則結合度就越高。

⑥從心理因素看,適宜性越強,即越是適合學生心理特點,結合度就越高。例如,一位初一教師上“關心和幫助他人”一課時,從一則神話故事引入“有個小女孩上山割草,看見一只受傷的小鹿,她就為小鹿包扎好傷口,喂青草給小鹿吃。忽然,小鹿變成了一位仙女。仙女問女孩,你最需要的是什么?我可以滿足你任何愿望。女孩想了想,說:我需要快樂。仙女就伏在女孩耳邊悄聲說了一句話。此后幾十年,她一直生活得非常愉快。她臨終時,人們問她,那天仙女跟你說了一句什么?她告訴了別人。——這時老師就賣個關子:是一句什么話呢?大家猜猜看。同學們的興趣一下子就激發了,終于弄清楚:要“善待他人”。這個教學方法方式就適合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寓理于趣,結合度高。

⑦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是從雙向本質看,理論與實際問題之間的相關性、一致性越高,其結合度就愈高。從前面所舉的幾個例子看,自然難說是最佳的結合,但由于二者本質的一致性,卻都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度又具有相對性,對某一類某一學段的學生而言結合度高的,對另一類另一學段的學生有可能不高,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如果不注意時間因素、空間因素、程度因素、思想因素、價值因素、心理因素等方方面面,照本宣科,講條條、背條條、考條條,就會增大割裂度。

第三,從教學方法看:興趣與學生對教師的教法、手段、教學藝術、教學風格的認同度成正比,與拒絕成反比,用關系式表示就是:I=A/R。其中,I、A、R分別為興趣、認同度、拒絕度的第一個英文字母。

實際上,拒絕R不可能為零。因為任何一種教學方法不可能100%適合于全體學生,也不會為學生100%的所拒絕。

⒊探索和運用激發興趣的規律是走出困境的突破口

綜上所述,如何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興趣是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探索和運用激發興趣的規律是走出困境的突破口。為此,教師應把握住三點,即適應心理、切合實際、追求實效。

適應心理,指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規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習動力。如果只停留在照本宣科、八股式的灌輸、教條式的考試考查,無疑會扼殺學生興趣。

切合實際,就是要切合學生的學習實際。盡可能多地給學生一些感性材料,組織必要的收聽收看新聞、參觀社會調查活動,命題考核的難度應適度,不可無限撥高。在能力的培養上宜以漸進的方式推進。

追求實效,指不搞一些花架子,比如一堂課,如果既是放錄像,又是聽錄音、看小品,學生缺少獨立閱讀和思考的機會,雖然表面上轟轟烈烈,但對理論知識的吸收、閱讀能力及習慣的培養等卻相對削弱,那就本末倒置了。

二、要打“外圍”,更要強攻“主陣地”。主陣地及主要攻擊點是什么?

(一)主陣地:課堂教學

在思想政治課教改中,一些教師加強了諸如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走出去請進來等形式的實踐環節,這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因為它既擴展了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的舞臺,又為學生獲取感性認識拓寬了渠道。而在新天地所獲取的信息、經驗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當成改革的主陣地。這只是“外圍”。主陣地依然而且只能是課堂。課堂是傳授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主渠道,我們增加實踐環節只能是為課堂教學服務,決不是以此來削弱甚至取代課堂教學。離開主陣地,改革是沒有生命力的。中外教育史上已不乏這類教訓。 (二)主要攻擊點:告別“悶課”,營造“活課”

⒈渴望與呼喚。水火不容,嚴肅活潑是否相容?兩者相比,前者是封閉的、僵化的,后者則是開放的、螺旋式上升的和教學相長的。思想政治課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告別“悶課”,營造“活課”。

⒉那么悶課的特征、類型、實質及成因是怎樣的呢?

(1)悶課的主要特征是:①課堂氣氛沉悶;②教師照本宣科滿堂灌,學生昏昏欲睡;③課堂無歡聲笑語,無思想交鋒,思維呆滯。

(2)悶課的主要類型有:

①“追悼會”型。教師毫無激情,照本宣科,他的聲音對學生只是一種簡單的刺激物。例如,有的老師這樣講課:“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頁,聽我念下面的例子……”

②“審判會”型。看起來有問有答,但教師高高在上,威嚴如法官,學生像“犯人”,擠牙膏似的回答問題,怕答錯了受罰挨訓。

③“和尚念經”型。教師要學生以背代思,以背代用,以背應考。背得越多越好。學生就嘰哩哇啦“練嗓門”,書聲朗朗,好不熱鬧,但是遇上“活題”,就手足無措,等到弄明白題目的具體情境和要求,學生恍然大悟:這段話我會背啊!

④“鏈條斷裂”型。教師不是循序漸進,而是急于求成,企圖越過感性材料而跑步進到理性認識,企圖舍去歸納、演繹、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過程而直接將結論教給學生,思維跨度大,“三個油餅一口吞”,學生思維跟不上,如同自行車鏈條斷裂,教師無論怎樣用力都帶動不了學生。

上述悶課類型常常是交替、交叉出現。例如,某教師在初三講“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時,他依次問:“社會主義法律有什么作用?”“第一個作用是什么?”依次類推——這就是“審判會”型。爾后他說:“這五個方面的作用都很重要,都要考的,你們現在就開始背,趕快背下來,我要檢查,……”這就是“和尚念經”型。

(3)悶課的實質。悶課的表現是多樣的,但實質是一致的,概括地講叫“六無”。①無興趣激發;②無思維碰撞;③無思想啟迪;④無思維擴展;⑤無知識遷移;⑥無情感陶冶和激勵。一句話,理論脫離實際,“空對空”。

(4)悶課的成因。有人歸結為國際大氣候、國內社會風氣、教師因素等客觀因素。我們認為這不是根本原因,因為在同樣的客觀條件下,有的老師可以上出“活課”來。因此,根本原因應當從教師自身去尋找,歸結到一點,教師的業務素質還不適應新形勢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要求。

悶課扼殺學生興趣,影響科學理論的灌輸,影響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培養和形成,抑制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創造型人才的需要,是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候了。

⒊活課的特征及類型。

(1)活課的主要特征是:①課堂氣氛活躍;②“三主”作用(即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思維的主線作用)發揮充分;③教學充滿情趣,教學藝術化,使學生覺得是一種享受。

高層次活課的特征是:課堂充滿活力;教學透有靈氣;學生學得聰敏。“活力”,指教學雙方都呈現出生機勃勃的精神狀態,知與不知的矛盾不斷產生又連續解決,思維空氣濃厚,情理交融,興致盎然;“靈氣”,指教師設問、點撥、舉例、講解、每個環節都充滿機智,甚至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善于從人們司空見慣的現象中揭示本質和規律,令人茅塞頓開、恍然大悟、心悅誠服;“聰敏”,指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又學會了分析問題的方法、發展了思維能力,“學得聰敏,又學到了聰敏”,不是單純的書呆子,而是主動性、獨立性很強的探索者。“活力——靈氣——聰敏”這六個字,是我們追求的境界。

(2)活課也有若干類型:

①“泡沫型”。課堂氣氛熱烈。教師能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但提出的問題比較直白、簡單,“直來直去不拐彎”,學生能邊看書邊回答。這種活課能引導學哨細致地分析教材,但總的來說層次較低,好象水面上的泡沫,學生并沒作深入的思考,思維深處依然是一潭死水。常是“買櫝還珠”,舍本求末。

②“爆豆型”。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爭先恐后。知識競賽,課堂的討論、辯論等課型經常出現上述場面。如前面曾舉出的一個例子,在講“社會主義法律的作用”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先要求學生看書,準備知識競賽。1分鐘后讓學生相互議論一下,社會主義法律有哪些方面的作用,你能否舉例說明。片刻后開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知識競賽,教師準備的題卡為近期本地或全國發生的事情。

③“波瀾型”。即上課使學生能“明真理、動真情”,心潮起伏激蕩,感觸刻骨銘心,情操陶冶升華,這是活課的較高層次。這種真情是由于思維的活躍,進而認識某一事物的實質和意義,產生認識上的飛躍,并伴隨有較強烈的審美體驗,使課堂出現“恨也難禁、愛也難禁、怨也難禁、喜也難禁”的妙景。

怎樣才能使學生進入“動真情”狀態呢?

首先,通過藝術的形式方法揭示一事物所蘊含的深刻社會價值是其基本條件。歷史上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二戰勝利之際,美國記者艾森斯塔拍攝了一張名為《勝之吻》的照片,發表在一張報紙的頭版頭條,激起強烈反響,人們稱這是“全世界最偉大最著名的一吻”。照片上的男主人公是位美國海軍軍人,正準備登艦出海作戰,忽然聽到德國投降的消息,歡呼著沖下戰艦,和碼頭上許多人熱吻慶祝勝利。就在他和一位素不相識的女青年接吻時,記者搶拍了這一瞬間。事隔50年后人們終于找到了這張照片上的兩個人,小姐叫伊思絲,先生叫穆斯卡雷洛。影視中的“吻”幾乎鋪天蓋地,為什么獨有這一吻才更打動人心?原因就在于它的社會歷史意義早已超出了個人喜怒哀樂的局限,真實生動地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可見,通過細節深刻反映某一事物所蘊含的重大社會歷史意義,是動真情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營造活課,構建優質課群

活課人皆愛之。怎樣營造活課?又怎樣構建優質課群?除了前述的一些問題以外,還要抓住如下七個要點:

⒈鋪設“起飛點”。我們把有助于學生實現認識過程兩次飛躍的感性材料或“問題情境”稱為“起飛點”。

⒉占領“制高點”。“制高點”是教師擴大知識視野和思維內容以提高教學實效的立足點。它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不是僅局限于某一年級、某一季度的教材,而是要整體把握初中學段的教材,做到統籌兼顧,疏密有當,輕重緩急,心中有數。二是從全局上把握時事基礎,特別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吃透與教材密切相關的“熱點”問題,以做到講課時信手拈來,左右逢源。三是從思維有序推進上把握學生,特別要深刻認識當今世界教育觀念、教學方法改革的大趨勢,明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極端重要性,從新世紀對人才素質要求的高度來逐步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⒊扣住“驅動點”。“驅動點”是指能夠驅動學生思維運轉的關節處。扣住了驅動點,教學過程才能如江河之水奔涌不息。哪些因素是驅動點呢?

①從每一堂課的內容看,上一堂課的內容與這一堂課的聯系,就是驅動點,即人們常說的“溫故”與“知新”的關系。

②概念之間的關系,原理之間的關系,就是驅動點。例如,物質和意識的關系,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價值量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及勞動生產率間的關系,等等。

③從貫穿全書的線索看,貫穿全書的主線就是驅動點。例如,初二年級的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規律,初三年級的“中國特色”,都可以“牽一發而動全身”。

④從復習知識的過程中對知識進行分類整理看,某些關鍵詞也可構成驅動點。例如,初二年級內容中,有關“標志”的知識就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各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標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標志,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確立的標志等等……所謂關鍵詞,一般是指“本質”、“實質”、“基礎”、“基本”、“根本”、“核心”、“關鍵”、“決定”、“主要”等等,以上述關鍵詞為“龍頭”,引導學生將教材有關知識歸類整理,覆蓋面廣,跳躍性強,效率較高,學生也感興趣。

⑤學生思想中的疑點、分歧、爭論的焦點,也可構成驅動點。諸如“人生的價值是什么”、“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社會民主和政黨制度”、“資本主義是否一定滅亡,社會主義是否一定勝利”等問題。

⑥某些趣味性歸類也可形成驅動點。例如,對初三的知識,可以用“數字”來牽頭概括,即:A.一個中心,一條基本路線,一部好憲法;B.兩個基本點,兩個文明一起抓,兩種生產一起抓;C.三步走戰略,社會主義社會的三方面基本特征,三條方針(兩個文明一起抓,批判地繼承,解決人口問題的總方針);D.四項基本原則,“四有”;E.“五愛”,五項基本義務,等等。

⒋選好“切入點”。這是指教師用來導入新課或者組織復習的問題、事件、知識等。切入點的質量對于激發興趣、活躍思維、推動教學高潮的出現,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切入點應當有“新、奇、巧、趣”的特點。

⒌優選“結合點”。可以運用教材內容來分析說明的實際問題就是結合點。結合點是復雜多樣的,就需要優選,即選擇國內外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中的熱點、人們思想的疑點、思想教育的重點。

⒍構建“發展點”。贊可夫認為:“教學必須以最好的效果來促進學生智慧、意志、情感和創造性思維能力。”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教學應與發展相統一,即既重視知識教學又重視能力培養,認為教學就是“教給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獲取新知識”,“使學習成為一種思考活動”。這很重要,就好比一個學會騎“飛鴿”自行車的人,不愁不會騎“鳳凰自行車”。根據以上觀點,我們認為,所謂發展點,就是向能力轉化的知識點,也就是使學生的知識不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能活起來的知識點。

⒎形成“特色點”。這是指教師通過長期實踐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的教學特色和教學風格的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特色是一位教師由“教書匠”成為學者型、專家型、研究型教師的標志,也是一位教師區別于其他教師的標志。沒有形成特色的教師還算不上一個成熟的好教師。特色點和教學藝術是密不可分的,沒有教學藝術就談不上特色,只有藝術化了的教學才能形成特色,而只有形成特色才能對學生起到吸引、熏陶、滲透、愉悅、審美、思維、啟迪的作用。譬如,從教師的講課特色看,有幽默風趣的“小品型”,有機智靈活的“說客型”,有風度翩翩的“體語型”等等,我們熱切期望思想政治課教學園地中特色紛呈,百花爭艷。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