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農村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個性的培養
繆平
在體育教學中,必須從培養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出發,充分利用體育教學中的各種有利條件,引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把滿足社會需要和促進學生個體需要全面和諧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
一般來說,所謂個性是指人的意志特征、情緒特征、理智特征、思維和實踐能力及其對現實態度的獨特的總和,它涵蓋了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等不同層次。《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個性的定義為:個性就是“個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品格,即個人的一些意識傾向與各種穩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怎樣才能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個性呢?下面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啟發引導,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
所謂建立積極的自我觀念,就是讓學生以積極的態度看待自己。承認自我的價值是自身觀念積極發展的重要標志。體育教學中,不注重因材施教,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很容易造成一些學生自我貶低、自暴自棄,主要是由于自我觀念消極,感到自己毫無價值。例如,教學練習中老是達不到教師要求,游戲比賽中經常給小組拖后腿,教師對他不聞不問、同學對他疏而遠之等等,造成這些學生在人際交往中總感到孤立彷徨、在練習時自感能力不足而不敢表現才能、在游戲競賽中唯恐失敗而推辭躲避等等。由于經常把這種自我否定的評價理解為應得的和不可挽回的,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我不好”、“我不行”等自我否定的意識。
針對種種消極的自我觀念,體育教師應進行積極的啟發引導。首先,應幫助他們全面地評價自我,使人人形成“人家好,我也好”、“我一定能趕上并超過他們”等自我肯定的意識。其次,要盡可能地提供一定的條件讓他們表現自我。如比賽中對體育基礎差的同學指派他們出任先發陣容,并將他們安排在最有利于發揮其長處的位置;安排與水平接近的同學比賽,體驗成功感;練習時經常指派他們保護或幫助其他同學;對體育基礎較好而組織紀律性較差的,委任其為分組練習的小組長等等。對他們取得的成績和良好表現要予以及時的肯定,引導他們要充分認識到自己的潛力和價值,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促進交往,培養正確的社群心理
學生的個性健康發展離不開活動和交往。體育教學中同學間的頻繁接觸和交往、相互間的幫助與競爭,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健康的群體意識,克服驕縱、遷就、孤僻、憂郁等不良心理傾向,形成接納、寬容、互助、利他等良好的社群心理。
體育教師首先要以積極的態度看待和評價學生,因為一個團結健康的集體形成與教師的態度有直接的關系。如果教師對一個學生經常采取排斥的態度,輕視他的能力,低估其動作表現,并動輒處之以懲罰,久而久之,學生集體也會對其采取不接納的態度。因此教師在公眾場合對每個同學,尤其是后進生,應以關懷鼓勵為主,多給予肯定和認可。
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交往的環境。例如,有意識地安排性格孤僻的和性格開朗的、技術較好的和技術掌握較差的學生共同練習,或合作游戲,使他們形成行為上相互依賴的小群體,在交往中促進學生的相互體諒、平等待人、友好相處。 三、體驗挫折,增強心理承受力
人生的征途中,總難免碰到困難和障礙,也會遇到挫折與失敗。教育者既要幫助學生創設成功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又要使學生敢于面對困難,勇于經受挫折的考驗。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從事技能學習和身體練習,總是和克服困難相聯系的,必然伴隨著成功和挫折的體驗,更有利于提高心理承受力。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設立一些挫折環境,使學生在反復的失敗中體驗挫折。如提高技能練習的難度;對學習基礎較好、自信心較強的學生有意識地給予“不公平”的評價;安排一些不公平的游戲和比賽等。當然,針對學生不同的挫折反應,教師還要進行啟發誘導。不良挫折反應的反復有時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如挫折后的攻擊行為、退縮行為、屈從和壓抑行為等,尤其是后進生的挫折反應更要予以引導。如平時檢查后有些學生成績不理想,于是頹廢、沮喪,教師應幫助他們分析原因、總結教訓,并提出新的行為目標或者幫助他們找到考試結果以外的長處,使他們冷靜地接受現實,提高心理承受力。
四、巧設良機,提高個性表現力
體育教學中應努力創造個性發展的良好環境和時機,不難想象,一個教師“一言堂”、“內容滿堂灌”、“要求無差別”、“學生一個調”的課堂是不可能培養出良好個性的。為此,教師要努力創造出所有學生積極探索、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和充分展示才華的良好機會。例如,過去在足球教學比賽中往往是幾個技術好的在場上盡顯風采,技術差的只能在后面看家守門,輸球是看家的責任,贏球是前鋒的功勞。為了給所有學生表現的機會,可在球場四周設多個球門,每個學生既是前鋒又是后衛,都有機會進球建功,也都有責任看守家門,所有的學生都有機會表現個人能力。
另外,在動作學習的規范與要求上也要區別對待,讓學生根據個人特點選擇練習內容或練習方式,形成個人風格,提高學生的練習興趣,如跳高可以選擇不同的姿勢、籃球可以選擇不同的游戲方式、跳山羊可以選擇不同的高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