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藥品收入比重的實踐與思考
王敬波
【關鍵詞】 降低 藥品收入
藥品費用過高是醫院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控制醫院藥品收入比例不合理增長,促進合理用藥,國家、衛生部和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紛紛出臺一系列政策,如藥品收入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藥品順價作價等。衛生部《醫院管理評價指南》中也明確規定三級醫院藥品收入比例應低于45%。我院在這方面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藥品比重過高的原因
(1)由于診斷或疾病判斷錯誤而用藥不對癥,無指征使用藥物,濫用抗生素。臨床用藥合并使用含有相同活性成分的單方和復方制劑,合并使用在藥理學或治療學上屬于同類的兩種以上藥物。(2)醫務人員缺乏責任心,遷就病人,放棄藥物治療決策權,任由病人點名開藥。(3)診療技術水平低,或是出于自我保護的需要,出現針對性不強的“大包圍”用藥,輕癥重治。手術預防用藥過度或過長時間使用新型抗菌藥物。(4)臨床用藥監控不力,缺乏用藥環節的實時督查和指導。(5)少數醫生受經濟利益驅使,收受回扣,違反治療原則開大處方,使用非必需的高檔抗生素、貴重藥品。
2 控制藥品比重的方法和措施
2.1 思想教育和培訓 充分發揮思想工作的導向作用,緊緊圍繞醫務人員應樹立什么樣的思想道德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個主題,加強對醫院職工進行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國家利益之間關系的教育。使職工明白醫院要靠精湛的醫療技術和優質的醫療服務來贏得市場。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要靠集體利益的發展來保障。靠收受回扣來滿足自己的私欲,不僅違反職業道德,法律也不能容忍。醫院定期對醫務人員進行合理用藥和藥物經濟學等知識的培訓。經過教育和培訓,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和業務素質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2 處方點評和用藥督導 成立了以醫療院長為組長,醫務處、藥劑科、門診辦公室、紀檢監察及臨床醫療專家組成的處方點評小組,每季度1次對臨床醫生抗菌藥物使用、無指征用藥、聯合用藥和藥物分級使用等情況進行綜合點評,并將點評結果進行公示。配備臨床藥師,監督指導臨床醫生合理用藥,對全院用藥情況特別是重點用藥環節進行監督檢查。
2.3 完善制度和細化規定 制定《關于加強藥品比重控制的規定》、《醫院處方綜合評價辦法》、《抗菌藥物分級管理實施細則》等制度。組織全院醫務人員簽署了關于“拒收藥品回扣”的承諾書。醫院同時向社會做了關于“舉報獎勵”的承諾,凡舉報出售假藥、藥品回扣等問題,經查屬實,對舉報人給予獎勵。同時扣罰收受者數倍于藥品回扣的金額,金額超過萬元以上者,停止其執業活動,限期調離工作崗位。
2.4 嚴厲的約束機制和獎懲措施 參照同級醫院水平、結合本院歷史實際水平,制定了各科室藥品收入的標準比例范圍。每月1次考核并公布各科室的藥品比值,對超過規定比例的科室,停發當月獎金。連續2個月超標的科室,對科室負責人進行誡勉談話。連續3個月超標的科室,免去科室負責人行政職務。1年內累計6個月超標的科室,責令科室負責人辭職或予以免職;連續2個月超標的醫生,停止1個月處方權。1年內累計3個月超標的醫生,停止醫療工作2個月,經處方點評,如果存在不合理用藥情況,責令其限期調離。
2.5 用藥公開和需方控制 增強患者在藥品消費中的主動性,用藥完全公開,以便患者監督。滿足患者對有關藥品信息的需求。在保證治療質量的前提下,指導患者自主選擇藥物,讓患者參與藥品費用的控制過程。
2.6 信息管理和用藥監控 信息中心對藥品使用情況進行跟蹤、統計、分析,每月1次公布醫生處方用量排名前10位的藥品,3個月1次進行評估和審核,如有問題,則對部分藥品實行暫停采購。
3 取得的效果
3.1 降低藥品費用,提高工作量 通過一系列的控制措施,藥品占業務收入的比重降到36%以下,比2005年降低了18個百分點,門診病人藥費比重由54.3%下降到39.1%,住院病人由53.7%下降到34.5%,分別下降了15.2個百分點和19.2個百分點。2007年門診診療達67.2萬人次, 較2005年增加3.2萬人次,增長5%;住院人次達2.26萬人次,較2005年增加了0.36萬人次,增長18.9%。
3.2 醫療質量明顯提高 醫務人員的藥物知識和診療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加大用藥監管力度,監督指導臨床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避免藥物不良反應對患者造成的傷害,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醫療糾紛明顯下降。
3.3 改善了醫患關系 通過控制藥品費用,減輕了患者的醫藥費用負擔,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好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病人滿意度調查達到98%以上。
總之,控制藥品收入比重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成功控制的關鍵是具有現代的管理理念、健全的管理體制、有力的管理措施和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2]。只有通過持續不斷的改進和完善,才能達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