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將環保意識融入到地理教學中
楊建紅
在有關環境教育滲透的各個學科里,地理與環境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最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強調的“人—地關系”與環境教育中所倡導的“理解和鑒別人類、文化和生物地理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因而,1992年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明確指出:地理教育可以為環境教育做出貢獻。我在地理教學實踐中,為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作了以下嘗試。
一、結合目前普遍認同的“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的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的環保教育模式,明確地理教育在學生環保意識培養方面的目標和任務
(一)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關于環境”的知識。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推薦的中學環境教育大綱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標題與地理有關。如人口、資源、環境及其相互間的關系等內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著,在實際教學中,要培養中學生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
(二)地理教育應幫助中學生“在環境中”提高環保意識。地理學科第二課堂豐富多樣,通過各種課外活動,讓學生在環境中親身體驗,通過各種探索活動,感受各種環境問題,端正環保態度。
(三)地理教育能夠幫助環境教育成為“為了環境的教育”。向學生闡釋人地關系,培養他們的全球觀念,使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投身于環保事業。
二、充分挖掘現行高中地理教育中能夠進行環保意識培養的內容
中學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內容應以課本為主要依據。現行中學地理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環境教育內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一)智能教育內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講述社會、經濟、生態的持續發展,資源的持續利用;闡述環境問題的現狀、起因與解決辦法,揭示人地互動發展過程中的經驗與教訓。
(二)道德教育內容。教材告訴我們,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環境對廢棄物的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對資源的無節制掠奪開采,對環境的任意污染與破壞,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懲罰。通過破壞環境來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孫后代的生存,必將受到社會的譴責,從而明確人對自然的道德責任和義務,樹立“保護環境光榮,破壞環境可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新型環境道德觀念。
(三)行為教育內容。要求學生成為大自然的優秀管理員,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講究環境衛生,節約用水用電,收集廢紙廢鐵,愛護花草樹木,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積極主動參加環保宣傳教育活動,投身于環保事業。
三、嘗試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一)通過設計爭議性問題開展討論,培養中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地理教學中設計爭議性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討論,讓他們通過內部矛盾的沖突,深入理解環境問題,提高自身的環保意識。 如在教學高中《地理》下冊“新能源”一節時,設計“要不要發展核電”這一爭議性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組織討論。核電站是全世界公眾關注的環境問題焦點之一,有些學生認為核能是一種清潔、廉價、能量密集、地區適應性強、具有巨大發展前景的新能源,應積極發展核電站;另外一些學生則認為前蘇聯切爾諾貝利災難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見,但人們不能忽視來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廢料的威脅,應削減或停止核電發展計劃。學生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就會產生對核電不同的看法。通過激烈的爭論,其意義遠不止是讓學生知道應該不應該發展核電站。
(二)重視開放性教學,加強環境教育,培養學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謂開放性教學就是指環境教育中利用一些開放性教學材料,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課本,教師不給出固定格式的結論,而是由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搜集、閱讀文字資料,實地調查問題現狀等學習活動,使學生自己得出恰當的結論。
(三)充分利用各種實踐活動,將環境知識轉化為環保意識。
環境意識的形成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而且只有在他們的實踐中才能表現出來。
1.把地理知識與周圍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緊密聯系起來。如在學習“地球上的大氣”這一章,要求學生根據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熱、刮風、下雨等現象,特別是經常影響本地的臺風,寒潮等災害性天氣,使學生們知道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產生的環境問題,人類只有認識自然規律,趨利避害,按客觀規律辦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結合參觀訪問,增加感性知識,深化理性知識的學習。如在學習工業“三廢”的危害及治理的內容后,帶領學生到宛西制藥考察,參觀藥廠的污水處理設備,并聽企業領導的介紹。同學們對工業“三廢”的治理過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獲得環保的技能知識,而且在親身的感受中潛移默化地提高了環保意識。
3.結合春游,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會環境保護的必要性。如去年高一年級四個班到內鄉自然保護區春游,我就緊緊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在觀察中思考討論:保護區旅游業的現狀、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保護區的實際意義,為什么政府要花這樣多的資金維護保護區的生態環境等等。
4.結合當地政府的重點工程或環保熱點問題激發中學生“學環保、講環保”的動機。
5.結合3月12日植樹節,帶領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學生實現了參與環境保護的愿望,在勞動中提高了環保意識;同時也深化了地理課本上有關知識的學習。
經過近幾年的努力,我校高一年級中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經問卷調查,由于環保教育,學生在地理課程中,對有關環保內容特別注意的占97.1%;對環保認識有較大提高的80%;在環保情感態度方面,有68.6%的學生更加關心環保,31.4%的學生開始關心環保;在環保行為取向、習慣方面,有94.3%的學生表現有進步。
實踐證明:將環保意識融入到地理教學中確實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為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提供了機會,利于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該積極參與教學改革,深入探討和躬身實踐探究性教學,促進學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