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試析
王宇
【摘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新的課題。在新農村的建設中,思想道德建設的有效性在于農民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中國農民道德開始由封閉、迷信走向了開放、科學,宗教色彩逐步淡化,婚姻家庭道德觀轉向了現代化。對新一輪亞文化影響下所出現的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問題,我們必須采取對策加以解決。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 ;思想道德建設
一 、 當代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道德主體性缺失現狀
在市場經濟建設中,經濟利益主體的多元化致使社會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各種亞文化不斷地充斥著人們的思想,影響著人們的道德行為。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主體性明顯增強,其道德觀念也隨之發生了變化。一方面,積極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不斷得以強化;另一方面,消極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有所復生。
第一,我國農村道德觀念已由保守、迷信向開放、科學的方向發展。
1、消極、迷信、保守等思想不斷向積極、科學、開放等思想進行轉變。改革開放前的農民思想有著較明顯的保守與迷信色彩,這與自然經濟的封閉性密切相關。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按市場規則開辟了新的人際交往領域,形成了新思想、新觀念,其思想更加積極、開放和科學。當前,農村的封建迷信活動有所減少,不健康的成規陋俗逐步被廢除。
2、單一的道德觀念開始分化和重組。計劃經濟中農民的價值取向比較單一,這有利于農民克服自私、狹隘的思想,確立高尚的道德目標。另一方面,這種價值取向卻忽視了人們道德思想的層次性,禁錮了農民對正當利益的追求。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的思想觀念有了巨大轉變。傳統農民開始分化成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農民和從事第二、三產業的準市民群體。與之相適應,原有的單一的農村思想道德觀念也出現了分化和重組。一方面,農業農民在市場經濟中形成了很強的商品意識,特別是那些從事專業化農業生產的農民已具有較強的社會化大生產觀念和現代經營理念。另一方面,準市場群體與市場聯系較緊密,具有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競爭意識、時效觀念、創新意識。
3、倫理思想和宗族色彩日趨淡化,家庭婚姻道德逐步現代化。傳統農村倫理思想有著相當強的宗族色彩,族長或家長實行專制控制,以維持社會的良性運轉。在市場經濟中,農民的思想意識發生了明顯變化,倫理道德日益健康,宗族觀念日益淡化。
第二,我國農村道德觀念呈現下滑的趨勢。
1、精神生活貧乏致使道德水平下降。改革開放后,由于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農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精神文化生活中來。但是,農民精神文化生活的貧乏卻給他們的道德實踐帶來了十分不良的影響,賭博等不良風氣在農村盛行,農民道德水平呈現出下滑的事態。
2、亞文化影響使得部分地區宗教思想死灰復燃。由于多元文化的重疊,主流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弱化,亞文化不斷地充斥了人們的思想,腐朽的思想得到了張揚,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卻被扭曲。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逐步瓦解了農村的宗族勢力。但是,由于亞文化影響,部分農村的宗族活動又重新盛行起來。這不僅會引發農村宗族矛盾,還會導致農村迷信活動的盛行,不利于新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
3、農村政府部門道德權利腐敗現象嚴重。在經濟體制轉型的中,由于各種制度不健全,民主法制建設薄弱,以權謀私等權力道德腐敗現象在不少農村干部身上時有出現,對社會影響極壞。這不僅是嚴峻的權力道德問題,而且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4、生態倫理觀念在市場經濟的作用下嚴重削弱。在市場經濟中,在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的驅動下,許多農民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卻濫砍濫伐、亂捕亂殺、亂排亂放,致使農村生態倫理道德水平下降,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后果。
5、集體主義觀念淡化,利己主義思想滋長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集體主義道德觀念受到了極大的挑戰。許多農民在個人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置國家集體利益于不顧,甚至損害國家和集體的利益以維護其自身利益。
二農村思想道德水平低下的原因
當前,我國農村思想道德水平呈現出下降趨勢,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對思想道德建設重要性的認識不到位。其表現為: (1) 流于口頭形式。在政績考察上注重于表面數字而忽略思想政治工作。還有的地方把精神文明建設錯誤地理解為經濟建設的 “依附”,使精神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不能并駕齊驅。 (2) 對“兩個文明”理解錯誤。過分強調經濟建設的重要性,甚至于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去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有時,地方政府所制定的政策與我們所提倡的理想、價值、道德規范大相徑庭。
第二、農村思想道德失范。其主要表現為思想道德價值評判出現混亂、標準不一,使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道德評判無所適從。這是由于:傳統的道德體系被打破,順應時代要求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規范尚未得到相應的確立;不自覺地把經濟建設中的功利性移植到思想建設中,使思想道德建設帶有明顯的功利色彩;社會輿論導向沒有形成合力致使道德約束力弱化,腐敗現象蔓延。
第三、思想道德教育仍然薄弱。當前,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都無法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這是由于: 思想道德教育的內容缺乏連貫性、完整性、系統性; 單一、陳舊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與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思想道德教育陣地建設發展緩慢,少數地方停滯不前,甚至萎縮倒退。
三農村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作為社會存在的反映,本身具有滯后性。我們必須正確面對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中所出現的新問題,并予以解決。
首先,我們應從農村的具體實際出發,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不斷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削弱亞文化在主流意識文化領域中的消極作用。我們應著眼于現實,應該強化道德教育,把這項工作當作是一個工程來抓。我們必須積極引導農民思想和正確規范農民行為,并把說理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其次,教育工作者應該切實轉變思想教育觀念,采取多種教育、多渠道教育。在教育中,不應以教師主動、學生被動的狀態去說教,應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平等對話,這樣會產生良好的效果。要對農民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切實幫助農民明理、釋疑、解惑。要不斷強化集體主義的教育,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好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還應充分發揮網絡文化傳播的優勢,在一定范圍內營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良好環境。
最后,思想道德建設應堅持以人為本。在教育中要充分發揮農民思想道德的主體性作用,從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努力創建一個有中國特色的、道德學習型的、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1]《建設新農村》
[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兩個重要意義》今日中國論壇,2006
[3]《中國新農村建設的幾個基本問題》寧波黨校學報,2006
[4]《韋伯文化理論中的方法的比較》社會科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