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鄉村:桂西北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模式探討
耿少龍
[摘要]以廣西右江文明河谷部分農村為個案,從“文明鄉村”——破解“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的視角進行研究。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綜合研究的角度出發探討新農村建設,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一些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地區文明鄉村建設的典型模式。
[關鍵詞]桂西北;文明鄉村;模式探討
[作者簡介]耿少龍,廣西大學政治學院2005級碩士研究生,廣西創造學會會員,廣西南寧530004
[中圖分類號]F3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8)07—0085—03
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廣西西部、北部的百色地區、河池地區,許多農村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較差、群眾收入比較低,新農村建設任務艱巨,是廣西新農村建設的難點地區。本文緊緊圍繞著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以“文明鄉村”——破解“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舉措為切入點,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綜合研究的角度出發,希望探索出一些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地區新農村建設的模式。
一、適合桂西北地區的鄉村經濟發展模式
一定的經濟基礎是實現鄉村文明的根本,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當地的精神、政治和生態方面的發展水平。特別對于桂西北貧困落后地區,“經濟”的問題不能代表一切問題,卻是最主要問題。
(一)特色種植養殖模式
地處桂西北高寒山區的西林縣渭歸村央洪自然屯,就是靠特色種植業富起來的。他們依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出了“山頂林木化、山腰果茶化、山腳糧油化”的立體種植模式發展思路:在山頂開荒種植杉木、松木,在山腰種植椪柑、八角、茶葉,在山腳種糧食、油茶等。短短幾年間,央洪屯種植各類經濟林、用材林2萬多畝,包括杉木、松木、油桐、茶葉、八角、板栗等等,就是幾乎覆蓋了全屯所有山地的經濟林木,成了央洪屯的主要經濟來源。
廣西橫縣農民更是靠茉莉花種植發家致富。當地政府注重引導茉莉花茶加工企業進行標準化生產,引導農民發展無公害種植,提高花茶質量。同時,加大宣傳力度,努力引導市場消費,拓展銷售渠道,推進茉莉花茶產業健康發展。現在橫縣被稱為“中國茉莉之鄉”,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全國茉莉花交易會。
(二)旅游產業拉動模式
具體而言,就是要依托當地旅游資源,以農民為經營主體,以旅游活動為內容,以旅游配套服務為補充,取得綜合經濟效益,并通過農村旅游促進文明鄉村建設。
發展旅游產業首先要挖掘當地旅游資源,形成旅游產業品牌。這種資源既包括自然資源,也包括人文資源。比如桂林市在大力宣傳漓江優美景色的同時,又挖掘了“劉三姐對歌”的歷史故事,推出了《印象·劉三姐》大型實景演出,進一步提高了當地旅游業的經濟收入。其次要改善旅游條件。最重要的是創造便利的交通條件,另外也要搞好與旅游相配套的娛樂、住宿、餐飲等基礎設施建設。最后是要逐步改變村民的觀念,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通過對旅游景點的開發建設,還可以帶動旅游景點周邊村莊的發展,形成規模效益。
(三)勞務經濟帶動模式
具體而言,就是轉移過剩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進城務工,并形成一定的規模。發展勞務經濟要講究規模經濟,只有形成規模才能稱得上模式,才能創造更大的效益。發展勞務經濟還需要政府的指導和培訓,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農民工的自身素質,更好更快地適應城市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使農民工避免上當受騙。同時通過政府的力量促使勞務經濟規模的形成。這部分農村勞動力除了可以改善自身及家庭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發展的壓力,而且可以將獲得的一部分收入投入到農業生產和農村建設中,反哺家鄉,反哺農村,直接或間接地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推進新農村建設。
二、具有桂西北風格的精神文化建設模式
近年來,廣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獲得了巨大發展。通過大力推行文化產業化,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各要素的內在機制創新,完善基層和農村文化服務的設施和網絡,從而使文化活動的形式和內容更加豐富多彩,走出了一條精神文化發展的特色之路。
(一)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半小時文化圈”
右江百里文明河谷全長150公里,面積300平方公里,曾是全國18個“老少邊山窮”連片貧困地區之一。2001年,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文化部等部門的領導以及全國20多個省市宣傳文化戰線的代表先后在百色召開“百縣千鄉宣傳文化工程”工作座談會、全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座談會。高度評價“右江百里文明河谷”的創建是全面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舉措,探索了一條欠發達地區建設“兩個文明”的新路子。從百色城區乘汽車,經田陽、田東、平果三縣,大約每隔半小時就會看到一個文化宣傳站。它們是右江百里河谷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半小時文化圈”。
1.建立健全鄉鎮文化站、村級文化室、村屯文化中心戶的“三級宣傳文化網絡”。建成了21個鄉鎮宣傳文化站,84個村級宣傳文化室,334個村屯宣傳文化中心戶。基本上實現了沿河谷、沿公路的鄉鎮“十個一”,即每個鄉鎮有一座升國旗臺、一個廣播電視室、一條宣傳文化長廊、一支文藝宣傳隊、一個宣傳文化站、一所綜合培訓學校、一片綠地、一個籃球場、一個舞臺、一個職工食堂。
2.開展“六大創建活動”。從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人手,開展創建文明城市(縣城)、文明單位、文明鄉鎮、文明村屯、文明行業和文明樣板路活動。在此基礎上開展“文明新風進萬家”活動。內容涉及理論知識、道德風尚、文明禮貌、科學技術、法律知識、衛生體育、婚育新風、交通安全等方方面面。
3.整體推進“五大工程”。一是以弘揚革命傳統教育為特色的思想教育工程,營造“紅色河谷”。二是以縣鄉宣傳文化陣地為依托的文化道德工程,營造“文化河谷”。三是以科技法律為主要內容的科技信息工程,營造“科技河谷”。四是以紅棉樹林帶為標志的生態環境工程,營造“生態河谷”。五是以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生產為重點的平安暢通工程,營造“平安河谷”。
(二)其他模式
廣西的精神文明建設可謂多姿多彩,這里還有四種具有典型示范意義的模式:一是“陽朔模式”,即以大型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為品牌,推進當地旅游業發展的文化項目帶動型,他們將桂林山水和劉三姐的傳說有機融合,成為陽朔縣文化產業的龍頭,該活動不僅傳承了民族文化,而且使參與演出的近300名當地農民取得了可觀的經濟 收入;二是“恭城模式”,即以發展民族民俗娛樂文化為特色,開發生態旅游建設富裕家園的休閑文化旅游型;三是“橫縣模式”,即依靠圖書館等文化資源幫助農民增長科學技能的文化知識致富型;四是“靖西模式”,即以繡球和壯錦等民族文化產品為依托形成的項目化、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態文化型。
三、體現村民意愿的基層民主自治模式
曾經有許多學者在談到農村的民主政治問題時,認為中國自古缺少民主的傳統,而農村更甚。實際上,中國農民缺乏的是愿意為他們提供公平、公正、公開的社會外部力量,并不缺乏對民主政治的熱情和對鄉村政治文明的向往。村民的民主自治核心價值的實現,其前提是農民自由、自主、自治地開展社會活動。
一個不容置疑的事實是,離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市近的地方,其新農村建設的起點水平一般都會高于周邊地區。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農村政治文明的程度越高,新農村建設的水平就越高,文明鄉村的建設就越好。
(一)以“公推直選”為代表的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成功模式
1.民主選舉制度的創新即公推直選。嚴格遵循宣傳動員、公開報名、資格審查、當眾演講、民意測驗、按章依法選舉和按程序報批七個比較嚴密的程序,保障公推直選的真實性。
2.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制度的創新。在全區范圍內逐步取消縣(市、區)委書記辦公會,擴大全委會權力,全面推行常委會向全委會報告工作制、重要人事任免實行全委會票決制,積極探索重要人事提名全委會推薦制、委員視察督察制度等。凡涉及縣(市、區)中長期發展規劃,黨的建設方面重大問題,關鍵部門、重要崗位的人事任免和監督,重大經濟社會發展項目,以及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項、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問題等,要直接提交全委會進行討論決策等等。這些內容都涉及到民主決策和民主管理方面的重大制度創新。
3.民主監督制度的創新。一是明確黨代表的職責,規定其職責主要是審議當地黨委、紀委的年度工作報告,在換屆期間選舉當地黨委委員、候補委員和紀委委員,選舉出席上級黨的代表大會或黨員代表會議的代表,聽取上一次黨的代表大會決議事項的落實情況以及黨代表提出的提案、意見、建議的辦理情況。二是規定黨代表大會的召開,既可以每年一次,也可以根據需要不定期舉行。三是規定10名以上的黨代會代表聯名,就可針對黨員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向當地黨委以及轄區內的各級黨組織提出提案或質詢。
(二)民主懇談模式
民主懇談模式由浙江省臺州市首創,通過這種方式,群眾可以公正平等地表達自己的利益需求,依靠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現人民的利益,有效地維護了群眾的利益,并增強了群眾民主意識能力,而且使干部的民本意識得到回歸,民主懇談作為直接的民主制度和形式。給基層群眾介入政治過程、實現個體及集體的利益開拓了一條通道,具體做法有:建立市、縣、鄉三級的“懇談日”制度,不限對象、不限話題、不限時間,由領導帶頭面對面與群眾拉家常,形成“民事民提、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民事民辦、民事民評”的制度,及時了解群眾訴求,幫助解決民憂。
四、富于地方特色的生態環境建設模式
生態建設模式以桂北山區的恭城瑤族自治縣為典型代表。過去恭城縣缺煤少電,居民一日三餐靠燒柴為主,但當地山區為喀斯特地貌,樹木生長困難。至20世紀70年代末,山上樹木越來越少,石漠化問題較為突出。近年來,恭城縣堅持發展“豬—沼—果”生態農業,培育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建設“富裕生態家園”,成為“國家可持續發展試驗區”和“全國生態農業示范縣”。其主要措施有:一是實施生態能源工程,大力推廣沼氣,改變傳統生活用能方式。二是從全面保護生態環境人手,治山興林。近年來,全縣水果種植面積達40萬畝,水果年總產量約46萬噸,人均水果種植面積、產量和收入均居廣西前列。三是發展生態工業和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引導企業開展ISO14000環境認證,推廣清潔生產。在招商引資中堅決杜絕新上污染環境項目。在原來生態農業發展模式基礎上,延長產業鏈,形成“養殖、沼氣、種植、加工、旅游”五位一體的生態產業模式。發展生態旅游與生態工業,形成有機水果(柑橙、月柿、沙田柚、桃李)產業體系、綠色飲料產業體系、毛竹加工產業體系、茶油產業體系、食用菌產業體系、中藥材產業體系、養殖產業體系、旅游產業體系八大產業體系。四是搞好村容村貌。采取政府、集體、群眾相結合,共同出資出力,加強“五改”——改水、改路、改房、改廚、改廁,實施“十化”——種植高效化、養殖良種化、生活用能沼氣化、飲用水無害化、住宅樓房化、廚房標準化、廁所衛生化、戶間道路硬化、村屯綠化美化、群眾生活用語文明化,以“富裕、生態、文明、和諧”為目標建設富裕生態家園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