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王錦棟等
〔摘要〕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內涵明確、內容嚴整、理論嚴密的邏輯體系,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靈魂,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在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要重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 〔關鍵詞〕 核心價值體系,意識形態,和諧文化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表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對于團結、引領全體社會成員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內涵 在長期共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一個國家、民族和社會必然要形成一定的價值體系,在這個價值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導和統領作用的就是其核心價值體系。核心價值體系,反映社會意識的本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和方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支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屬性,是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指導方針,是激勵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維系全民族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是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核心。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馬克思主義是我們黨的根本指導思想,這就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旗幟。只有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認識經濟社會發展大勢,正確認識社會思想意識中的主流與支流,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中看清本質、明確方向。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第一位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總是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是堅持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才能真正發揮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作用,馬克思主義才能真正成為我們的行動指南。這就要求我們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自覺地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自覺做到兩個“堅定不移”、兩個“不能含糊”: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這一點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貫徹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堅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這一點也要堅定不移,不能含糊。把握了這一點,就把握了和諧文化建設的性質和方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持崇高的理想,堅持理想與現實相結合,使崇高理想成為我們黨、我們民族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加強理想教育越來越具有重要意義。胡錦濤同志指出:“理想信念,是一個政黨治國理政的旗幟,是一個民族奮力前行的向導”。理想是有層次的。對于共產黨人來說,最高理想是實現共產主義。在現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我們全社會的共同理想。這個共同理想,既實在具體,又鼓舞人心,昭示了我們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繼續奮斗幾十年,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個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國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建設者、愛國者的利益和愿望,具有很強的廣泛性和包容性。這個共同理想,把國家、民族與個人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強調了國家要基本實現現代化、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人民要過上寬裕的小康生活,有利于調動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來共同為之奮斗。這個共同理想,既體現了現階段黨的奮斗目標,又體現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要求共產黨員把為最高理想而奮斗同為現階段共同理想而奮斗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把握了這一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題。 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胡錦濤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在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創新的時代精神。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包括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民族優良傳統;包括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優良傳統;包括了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形成的“64字創業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青藏鐵路精神等優良傳統。這一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五千多年來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是中國人民在未來的歲月里薪火相傳、繼往開來的強大精神動力。偉大的事業需要并產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撐和推動著偉大的事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的凝聚、激勵作用越來越突出,已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中華民族富于進取的思想品格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實踐相結合的偉大成果,已經深深地融入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成為各族人民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強大精神力量。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旋律。把握了這一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 社會主義榮辱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基礎。榮辱觀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內容,樹立正確的榮辱觀是形成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基礎。只有分清榮辱,明辨善惡美丑,一個人才能形成正確的價值判斷,一個社會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在我們這樣一個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既需要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需要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需要倡導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也需要確立起人人皆知、普遍奉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形成維系社會和諧的人際關系和道德風尚。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明確了當代社會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涵蓋了人生態度、社會風尚的方方面面,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它旗幟鮮明地指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應當堅持和提倡什么、反對和抵制什么,為全體社會成員判斷行為得失、作出道德選擇、確定價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在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和諧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把握了這一點,就把握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