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民主政治脆弱性要點分析
佚名
摘要:現階段中國社會行政集權體制的存續,以及傳統的官本位文化、小農意識在公民中的普遍存在是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主要障礙,也是當前民主政治脆弱性的重要原因。這就需要我們在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過程中,注意對其進行分階段,有步驟的改革,用民主政治的制度、體制、原則、思想意識等統領中國政治領域變革,同時注重政治主體自身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行政集權體制官本位 民主政治
近20多年來,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在實踐中取得了許多重大進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國家民主制度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共產黨民主執政能力進一步提高,政府民主行政能力顯著增強,司法民主體制建設不斷推進,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形成。城鄉基層民主不斷擴大,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國家在加強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村民自治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設想,等等,這些是基本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中國由于幾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所殘留下的與民主政治南轅北轍的問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又有所轉化或抬頭,成為阻礙中國社會民主政治進程的主要障礙,表現為民主政治的脆弱性。如在集體與個人、多數人與少數人的關系問題上,對個人、少數人的正當權益和合理要求重視不夠;在確保民主政治鞏固與發展的程序方面也存在許多漏洞,等等。究其原因,這種脆弱性與中國社會行政集權體制的存續和中國民眾“官本位”文化、小農意識的繁衍密切相關。本文將就此展開分析,以期探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問題。
一、中國社會傳統的行政集權體制。
(一)行政集權體制的存續
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流血犧牲中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新中國從法律上確定了勞動者的民主權,并建立了初級的民主制。但由于民主制尚不完善,以及小農經濟的普遍存在,在政治體制層面,不得不保留行政集權體制,現實中國政治的主要矛盾都集中于此——民主制與行政集權體制之間的矛盾。行政集權體制,是舊的集權官僚制的體制在新社會的保留,也是初級公有制和民主制的實現形式,當前,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黨委領導和掌控下運行的。它在原則上是民主的,但實行民主的方式和機制,卻延續了舊的行政集權。在初級公有制和民主制建立時,所能實行和運用的體制,只能是對舊制度的行政集權體制在改造中的保留。兩千余年的集權大一統,雖經制度變革,但在社會生活中仍然有其延續性,新政權只能在利用舊體制的同時對其加以改造,這種改造主要體現于各級官員的變換,并體現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但行政層次和級別,以及運行機制等,基本上保留了舊的框架,即中央、省、市、縣、鄉的自上而下的統屬關系。
(二)中國共產黨在領導行政集權體制中,也將自身行政化了。
政黨作為民主權中結社權的集合,其內部的基本關系是黨員個人權利的平等。雖然也會有上下級的區分,但這主要是在組織行為上的,黨員之間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在中國共產黨的創建初期是很明確的,黨的章程上也有明確規定。但是為了適應對行政集權體制的領導,黨組織不能不按行政級別來建制,而所有的行政及執法、司法機構、甚至人民代表大會都要設立相應級別的黨委或黨組,其中負責人也要有行政級別,并據此領取工資。而行政、立法、司法、執行等機構的負責人,不僅要由黨委來提名候選,當選后還要擔任同級黨委或黨組中的副職。由此,黨就在領導和掌控行政集權體制的同時,將自己納入該體制,成為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發展至今,問題百出,某些黨員從個人利益,小集團利益出發,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拋到九霄云外,逐步凌駕群眾之上,逐漸脫離群眾,嚴重侵害了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民主權利。
(三)官員選拔與晉升途徑中存在的問題
在集權官僚制下,主官是以科舉取得資格,并按資格和政績來升官,但衙門中的僚與役等工作人員,卻永遠沒有成為官的可能。在新的行政集權體制下,國家干部,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服務人員,甚至與國家干部有密切聯系的其他領域工作者,都有晉升的可能,這就使除最高領導者一人外的所有人員,都把“進步”與升官升職聯系起來。黨的干部政策上雖提倡以科學化、民主化、制度化為目標,不斷推動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提高干部隊伍的素質能力為核心,在實際上也做到了一些轉變:如從領導職務終身制到建立干部離退休制度;一些部門形成了干部隊伍建設的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在對待知識分子問題上,也從多次反復轉變到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然而事實上,由于黨建初期革命精神的減退和監督力度不夠,個別地區和部門還存在著嚴重的腐敗賄賂,跑官買官,官官相護現象,公務員筆試、面試中的暗箱操作現象,以及任人唯親等實際做法。這與民主制原則下公平,公正、合理的選拔任用代表人民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公仆背道而馳。
(四)行政集權體制對民主政治的阻礙
這樣的行政集權體制,已成一面龐大而密實的網,將全社會都網絡其中,它對于集權行政,統一全國步調,無疑是有其優勢和效率的。而如此龐大的行政集權體制,其驅動力無非兩個,一是革命精神,二是利益,這二者是結合在一起的。在建政之初,革命精神是主要的,但隨著政權的鞏固,革命精神也逐步淡化,利益就成了主要驅動力。這即包括升官,又衍生出發財。在沒有強有力的民主權威監督和制約的情況下,主要靠利益驅動的龐大行政集權體制,其弊端日益突出,個別領導干部以權謀私、腐敗作風、脫離群眾等都表現出來。初級民主制很難駕馭這個體制了,甚至這個體制開始侵害民主制原則。在民主化的過程中伴隨著行政集權體制的固化與膨脹,行政集權體制對民主政治的威脅,使得民主政治在中國的發展更顯脆弱。
二、中國公民傳統的“官本位”文化、小農意識。
(一)“官本位”文化
所謂“官本位”,就是以官為本,權力本位,它突出官權,忽視民權,以官為主,以民為仆,執政者按照本集團的價值觀念來評價、決定和操縱民眾的行為,而民眾只有服從的權利。“官本位”同時意味著社會大眾以是否有官位及官位的高低為尺度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并且皆以追求官位作為人生最重要的理想。“任何一個社會和任何一個人,多少都有點崇拜權勢,但似乎從沒有一個社會和從沒有一個民族,象中國人對權勢這么癲狂,和這么融入骨髓”,即是對中國民眾權威崇拜意識的真實寫照。“官本位”是封建官僚政治體制的產物,是封建官僚集團執政文化中的基本理念,也是封建專制社會的主流文化。雖經政權更替,制度變革,但該意識并沒有隨著封建官僚政治體制的瓦解而煙消云散,改革開放后復雜的社會變革使“官本位”的膨脹有了某些可乘之機,再加上現行的干部體制還沒有完全擺脫革命戰爭年代與計劃經濟時代的選拔任用管理模式,致使“官本位”意識一度轉化、殘存至今,在現實社會政治生活中仍有不小的影響。
“官本位”文化在現實社會突出表現在:(1),“官本位”的價值觀導致“官至尚”心理。在某些地方和單位,爭官位、官級的現象相當嚴重。一些人把官位,官級當作“命根子”。為了爭得一官半職,不擇手段,阿諛奉承,賄賂成風。同時,“官本位”價值觀導致百姓的奴性意識蔓延,敬官、畏官、求官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近些年來,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激增,其中“官本位”意識就是導致該現象的原因之一。(2),個別地方的黨委、政府等領導干部以言代法,以政策代法,以權壓法,憑借權力干擾市場經濟,以權謀私行為嚴重。(3),官僚主義作風嚴重。濫用權力,脫離群眾,文山會海,思想僵化,墨守陳規,不講實效,不負責任,互相推諉,打擊報復,欺上瞞下,專橫跋扈,徇私行賄,貪贓枉法,動輒訓人,壓制民主,幫派意識等等。此外,“官本位”文化與各種不適宜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結構、殘存的體制、宗教等與民主制原則相背離的多方面領域結合在一起,表現為官商勾結、權錢交易等,使壓制民主的基礎更加牢固,導致民主政治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進程更加遲緩,問題變得更為錯綜復雜。
(二)小農意識
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信息社會轉型的過程中,自然經濟在中國的發展還占有相當的市場,農民、小市民階層等依然占有中國絕大部分的人口,這就使得有著幾千年傳統的小農意識在現實社會依然沿襲而發展。多數民眾在小農意識的保守中,自私自利,安于現狀,安貧樂道,只注重小家庭的溫飽富裕,個人物質生活的享受,對政治卻保持消極冷漠的態度,不考慮民族國家的發展,只將自身的利益和權利訴求寄托于政治精英身上,從而助長了官僚主義作風的囂張氣焰,不利于民主政治的發展。低層次小范圍的勤勞精明,與高層次大范圍的懶惰怯懦不僅是小農意識的特征,也是華夏民族的特征之一。小農意識在中國政治主體中的普遍存在,相對于民主觀念來說更加濃厚,使得現代民主觀念的植入具有相當的困難,從而也構成民主政治在中國發展的脆弱性。
行政集權體制的存續和官本位文化、小農意識的普遍存在,是中國現實社會阻礙民主政治發展的重要因素,而民主政治的發展呼喚新的與之相適應的政治體制和政治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建立。
(一) 以民主制的完善來改革行政集權體制。
對集權官僚制的革命,是奪取政權,革命者并不怕社會的動亂,而是在打亂舊秩序中建立自己的政權。而對行政集權體制的改革,與對集權官僚制的革命不同,這是在保持現有民主制度的基礎上,對初級民主制下的體制進行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在改革的過程中要盡最大可能保持社會穩定。對行政集權體制的改革,是占社會主導勢力的民主勢力對實行勞動者權利體制的改革,這種改革所能依靠的,一是勞動群眾的覺悟,二是既有的體制。通過體制改革來變革體制,這似乎是一個不可解脫的矛盾,但在民主權威的制約下,是應該能夠找到適當解決途徑的。這就是分階段遞進式的改革。根據現有的勞動群眾的覺悟程度和民主政治建設狀況,在學習西方先進合理的民主制度的前提下,在總結我國現有制度建設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黨的代表大會制度、群眾監督制度等,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改革行政集權體制。在政治體制改革進程中,制定切實可行的改革階段性目標,由民主權威保證社會生活的基本穩定和經濟的發展,抑制專制勢力的干擾和對抗。在完成第一階段的改革目標以后,再以增強了的民主權威為保證,進行下一階段的改革,如此延續不斷。這種分階段的遞進式改革,也就是充分利用已有的民主權威,控制現行體制,通過這個體制來穩定社會生活,并實行對體制的分層次改革。改革的進程,是提高勞動者素質技能和社會地位的過程,也是逐步明確和強化民主權的過程。由民主權逐步建立完備的法制體制,保障民主政治建設進一步所取得的成就。這樣,以強化了的民主權和增強了的民主的權威,進行下一輪的改革,并進一步在制度層面和意識層面強化民主的權威。這樣,官僚資本勢力存在的條件就會逐步被改造、被削弱,其作用和影響力也逐步縮小。以民主的權威為精神支柱,在社會主義民主勢力總體壯大的同時,振奮起來,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發揮其主導作用,支撐并導引中國政治發展。
(二)政治主體自身建設
1,肅清官本位文化。要徹底肅清官本位文化和權威崇拜意識,就要培育人們的現代法治、人權觀念,打破傳統官本位文化對權力的種種神化,使人們從迷信官權、相信好官的“清官文化”轉而信仰人權,依靠法律。要樹立法治社會新型的權力觀,不單單是要在干部隊伍中樹立官員是社會的公仆、權力為人民服務的觀點,更重要的是,要加深人們對權力自身性質的認識,權力天然具有擴張性和侵略性,如果對它不加以限制、制約以及適當的分權,就會給民眾帶來危害。因此,新型民主法治社會的權力觀,就是要對權力保持應有的警惕,始終不放松對它的監督和制約。任何社會,都需要人做官,然而社會主義條件下,官員的任何權力都是人民賦予的,是代表人民利益的。人民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官員只是為了方便人民生活,必要的組織和管理社會而為民服務的公仆。一旦人們發現官員并不能滿足人民要求,不能代表人民利益時,人民就有權撤銷其權力。任何違背人民意愿、忽視人民權利的官本位文化都將為人民所不容。
2,剔除小農意識。在進一步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條件下,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理論占領人們的思想陣地。堅持不懈的對民眾進行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觀念和高尚的理想信念、價值觀念教育;加強民眾對先進文化的學習運用能力,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逐步提升有關團體和民眾對政權監督的意識和能力,使民眾與領導干部之間形成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政治局面;加強公民和社會團體國家意識、法律意識、民主意識、公德意識等現代公民意識的覺醒。促進民眾由小農意識向現代公民意識觀念轉變,使民眾的思想觀念朝著有利于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方向發展,并能在實踐中進行積極有效的政治參與,使其在民主政治的進程中發揮應有的主體功能。有種觀點認為市民社會政治熱情的高漲不利于政治穩定,尤其在社會轉型期更需要加強政府的強制權威來確保政治穩定。的確,民眾一定的政治冷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權穩定,但現階段我們缺少的不是強制權威,而是公民積極有序的政治參與的擴大;同時政權的穩定并不代表社會矛盾的消除。相反,讓民眾積極合法的表達自己合理的愿望和要求,爭取自身利益在社會矛盾中不受侵害,這本身有助于消解社會在轉型期產生的各種矛盾和沖突,有利用民主政治的鞏固與發展。有關部門應該積極面對矛盾、問題的產生,尋求合理解決路徑,而不是消極逃避或者進行強制性封鎖鎮壓。
3,加強黨內民主建設。改革社會主義政黨組織,努力推進黨組織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制度化。加強黨內民主制度和法規建設,確保黨內民主意識正常發揮能動作用。進一步推動黨政分開、黨內協商、黨內監督,以黨內民主來推進人民民主。提高黨員特別是領導干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加強黨員先進性教育,著力提高黨員及其領導干部的民主法制意識。提升黨員的責任意識、服務意識,自覺改造主觀世界,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理念。提高黨員積極參與決定和管理黨內事物的意識,嚴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管理干部的選拔升職任用途徑,做到公平、公正、任人唯賢、德才兼備,切實保障黨員民主權利。始終堅持用民主的方式處理黨內思想上存在的分歧。支持正氣,支持敢于發揚民主的同志,打擊歪風邪氣。
Analysis on democratic policy of china in recently
Abstract: executive concentrated power system consist in Chinese politic system recently, and traditional bureaucracy nature culture ,farmer’s consciousness wide exist in a lot of citizen, these are barriers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democratic policy, also are the impotent reasons of frail nature of Chinese democratic policy. Then need us reform them carefully period by period, step by step. Use the institution, system, principle, thinking consciousness and so on to lea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politic area, at the same time, need notice improve the citizen’s quality during build democratic policy of Chinese feature socialistic.
Key words: executive concentrated power system, bureaucracy nature, democratic policy
注 釋:
1),《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2005年10月,北京
2),柏楊:《丑陋的中國人》,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第132頁
3),劉永佶:《民主的權威》,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150到151頁,447頁
4),胡獻忠:《論中國執政文化的二元價值取向》,天中學刊,第21卷,第1期,2006年2月
5),周建華:《試論“官文化”殘余與治理對策》,湖南科技學院學報,第26卷,第9期,2005年9月
6),李揚:《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設重在肅清傳統官本位和權威崇拜意識》,中共成都市委黨校學報,第12卷,第4期,2004年8月
7),肖和華,肖艷輝:《論黨內民主意識的內涵及其培育路徑》,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31卷,第5期,2002年9月
8),柳兵:《公民與公民意識》,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第26卷第五期 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