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民主社會主義不適合中國國情
王甜
[論文關鍵詞]民主社會主義 科學社會主義 區別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論文摘要]近來在學術界民主社會主義思潮重新泛起,宣稱有q-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這些思想造成了一定影響。正確認識民主社會主義的歷史演變及其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有利于堅定不移的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斷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當前,學術界出現了民主社會主義思潮重新泛起的形勢。一些民主社會主義者宣稱當前中國進行的改革是走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民主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這些說法完全抹殺了中國共產黨及中國人民的創造力,嚴重混淆了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本質區別。認清民主社會主義本質,劃清與民主社會主義的界限,有利于堅定不移的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有利于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一、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歷史演變
要認清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必須先正確認識民主社會主義的歷史演變。民主社會主義,也稱社會民主主義,起源于19世紀初,是世界各國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所信奉的思想體系與意識形態。它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表現,具體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19世紀中葉,歐洲大陸發生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在革命中發揮影響的有馬克思主義,也有包含社會民主主義的非馬克思主義。這時馬克思筆下的社會民主主義者或社會民主黨人是指法、德小資產階級民主派或小資產階級的杜會主義者。他們主張民主共和制度并不是為了消滅資本和雇傭勞動這兩極,而是為了緩和這兩者之間的對立并使之變得協調起來。
(二)19世紀末20世紀初,社會民主主義幾乎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同義語。但在第二國際后期及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由于修正主義的出現及其表演,社會民主主義才又一次發生復雜變化,成為修正主義和機會主義的代名詞。期間這些機會主義者、右翼和修正主義者雖然打著社會民主主義旗號,但始終不接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終于導致了第二國際的破產。
(三)20世紀50年代,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正式形成對抗。1951年召開了社會黨國際成立大會,在大會通過的宣言——《走向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中,社會黨國際正式確立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體系,來標榜自己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對立。“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簡單的“民主”和“社會主義”相加,“社會主義”前冠以“民主”并不是特別強調民主,而是攻擊社會主義國家的“不民主”。同時它們雖然主張改良資本主義制度,不推翻,但也沒放棄用新的制度代替資本主義。
(四)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格局,也使得社會黨國際一時失去了平衡。它一直表示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尋求“第三條道路”,但落空了,只能身不由己的向“右”轉。因此社會黨國際把自己的指導思想由“民主社會主義”改換為“社會民主主義”,顯示了社會黨不再堅持“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是因為其中包含著“社會主義”這個詞。這是當代社會黨人在政治上向極右擺動的一個突出表現——主動地放棄了任何一種“社會主義”追求。
二、民主社會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區別
民主社會主義同科學社會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思想體系,它們之間的區別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地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待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態度上。民主社會主義不主張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而主張在保留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前提下,通過稅收、建立職工基金等一點一滴的改良,實現“社會主義”。在1951年的《法蘭克福宣言》中,社會黨國際也動用了“公有制”這樣的名詞,但他們所說的“公有制”與共產黨人主張的公有制有天壤之別。他們主張:“社會主義的計劃并不以所有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為先決條件。它同重要生產領域內,如農業、手工業、零售業和中小型工業內私有制的存在是可以相容的。”…現代社會黨人的具體說法就是實行以私有制為主的“混合所有制”。現實中,曾經在西歐許多國家長期執政的社會黨人沒有一個執政的社會黨在自己執政的過程中改變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相反,科學社會主義認為只有消滅或基本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建立生產資料的公有制,社會主義才是真實的。社會主義之所以叫社會主義,最根本的就是存在公有制。世界上并不存在沒有公有制的社會主義社會,所以共產黨人認為公有制為主的經濟基礎的存在是政治權利平等的前提條件,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沒有公有制,任何關于民主的說教都是虛偽的。因此,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中,雖然所有制結構作了一定程度的調整,但仍然堅定的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堅決反對私有化的思潮和做法。這是共產黨人決不放棄的基本原則。
(二)對待無產階級先進政黨在國家的領導權問題上。
民主社會主義各黨在政治生活中是以遵循現實資產階級政黨制度為前提的。他們像某些資產階級政黨一樣,習慣于兩黨或多黨輪流執政,沿著資產階級既定的政治軌道運作,從不威脅和觸動資產階級國家的根本制度。他們認為社會主義的政黨只能沿著資產階級的民主進行改良,與資產階級政黨循環地做上上下下的競選游戲。誰主張打碎這個資產階級的民主,在社會黨人看來就是大逆不道的。他們甘愿處于和資產階級政黨平等爭奪和競爭的地位,不敢或反對提出奪取政權的革命。并以此來攻擊無產階級先進政黨在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地位是“獨裁”或“極權主義”。反之,科學社會主義認為無產階級的整體利益是不可分割的,堅持共產黨在國家的領導地位是保證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不受侵犯的前提條件。無產階級專政的要求就是無產階級先進政黨執掌國家的權利。共產黨的領導地位,是各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作出的選擇,有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的憲法普遍作了明確的規定,是不可動搖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國家決不搞多黨輪流執政。當然,由于社會主義國家革命是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首先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取得政權以后要自律自醒,跳出歷史興亡的周期規律,就得加強黨內建設,充分建設黨內民主,不斷以黨內民主推動社會民主,不斷加強黨內監督和制度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
(三)對待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態度上。民主社會主義者宣稱自己的思想來源是多元化的。用他們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所謂不相信任何指導理論,而要與許多理論并存。
在《法蘭克福宣言》中說:“社會主義是一個國際性運動,它不要求對待事物的態度嚴格一律。不論社會黨人把他們的信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或其他的分析社會的方法上,不論他們是受宗教原則還是受人道主義原則的啟示,他們都是為共同的目標,即為一個社會公正、生活美好、自由與世界和平的制度而奮斗。”表面上看,他們似乎并不排斥馬克思主義,但他們在這種“不要求對待事物的態度嚴格一律”的背后,真正否定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所以說他們的思想體系實際上是一個改良主義的大雜燴,有時打著馬克思主義的旗號,主要是為了吸引工人群眾。與之相反,科學社會主義主張真理一元論,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并在實踐中推動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在實踐中結合國際環境、社會條件和本國實際,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堅持與時俱進。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引入中國,并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運用它和發展它。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實際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現如今,我們又創造性的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所有這些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形成的理論成果指引我們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革命和建設的勝利。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也證明,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堅持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方向,才能取得社會主義的跨越發展,才能不重蹈東歐各國的覆轍。
(四)對待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態度上。民主社會主義在和共產主義沒有徹底分裂前還把社會主義當作自己的實現目標,但這時實際上他們是把社會主義當作資本主義民主的實現手段和方式。而在東歐劇變后,民主社會主義就完全把社會主義目標拋掉,認為資本主義通過改良可以達到完善,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終極形態。例如,英國工黨領袖布萊爾的智囊人物吉登斯說:“過去,社會民主主義總是與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現在,在一個資本主義已經無可替代的世界上,他的取向又當是什么呢?”他所追求的“第三條道路”的意義在于:“它試圖超越老派的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除此之外,民主社會主義自稱自己是資本主義病床邊的醫生和護士,主張資本主義的資本和雇傭勞動的矛盾可以協調,主張改良資本主義的各種弊端。這樣他們就把無產階級斗爭完全限制在資本主義范圍內,即便是執政黨、參政黨也只是使資本主義變得更“人道化”、“文明化”一些。 反之,科學社會主義從社會本質是實踐的,由其自身發展滅亡的規律性出發,從剩余價值中透視出資本主義的固有矛盾不可調和,繼而提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而由新的先進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所代替。后來列寧又根據國際環境的新發展提出社會主義首先在經濟比較不發達的國家建立的論斷,并取得實踐性的勝利。此外,科學社會主義主張社會主義要吸收和借鑒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一切反映現代社會化生產規律的先進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在內的人類文明成果。
三、正確認識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是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殊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但民主社會主義者卻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這實際上是對中國社會制度的嚴重歪曲。它完全否認了中國人民的首創精神,否認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的創造理論。然而,所有的實踐證明,中國從建立再到改革開放這30年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現如今仍然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不斷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推向前進。只有這樣,才能用我們的實踐證明,用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來證明社會主義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更高階段,從而更加有力地回擊民主社會主義對我們的抨擊。這里,我們要正確認識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在經濟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在生產資料所有制上是以公有制為基礎,多種所有制并存。公有制為基礎,這種基礎不僅體現在量上,更重要體現在質上: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領域都掌控在國家手中。所以,公有制為基礎確保了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近年來,雖然我國私有經濟不斷發展,國家也提出要保護和發展私有制、私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但這些私有經濟在量上仍占小部分,并且是在公有制的影響下發展,它們改變不了中國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此外,在分配領域我國是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形式并存,并確立了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使各種有效資源都投入到生產領域。同時,股份制的出現也大大促進了大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股份制是我國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大膽借鑒。黨的十五大報告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從理論的高度對股份制作出了科學的結論:“股份制是現代企業的一種資本組織形式,有利于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有利于提高企業和資本的運作效率,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不能籠統地說股份制是公有還是私有,關鍵看控制權掌握在誰手中。”因此,股份制只是一種經濟經營方式,不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表現。
(二)在政治上,我們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民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特別是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與民主社會主義所講的“民主”不同。民主社會主義不是簡單的把“民主”和“社會主義”相加。因為西方資產階級的價值觀是以個人為本位,因此他們所強調的民主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框架下的民主.是維護財產擁有者資產階級的權利,當前尤其表現在體現中產階級的利益。相反,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代表全體人民的利益,并且有一系列制度的保障,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從根本上確保了國家的權利屬于人民。近幾年來,隨著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的民主政治漸入佳境,人們的政治覺悟逐漸提高,政治意識不斷加強,參政議政情緒高漲。同時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更加民主化、科學化;選舉制度更加完善;黨內民主和社會民主不斷深化;村民自治制度在實踐中也不斷完善。
(三)在文化上,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以社會主義公民道德、職業道德,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堅持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堅持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努力培養四有新人、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同時我們尤其要堅決拒絕思想的多元化傾向,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江澤民在2001年1月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不斷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和全國人民,這也是保證全黨緊密團結和帶領人民共同奮斗的根本思想基礎,也是保持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的根本思想基礎。”“必須堅定不移地鞏固和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決不允許搞指導思想的多元化”。“實踐證明,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反對指導思想的多元化方面,黨的領導集體是堅定不移的。
(四)在社會建設上,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堅持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和諧社會。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實踐中我們要努力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處理好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又快又好的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同時在建設中使廣大群眾都能共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
總之,在世界范圍內社會主義處于低潮,民主社會主義有著蔓延的趨勢,但中國不存在民主社會主義成長和發展的土壤。我們必須堅決抵制民主社會主義思潮的影響,牢牢高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推向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