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圖書館隨書(刊)光盤管理方法探析
佚名
作者:張昱 王威 賈向春 李娜
【關鍵詞】 圖書館; 隨書光盤; 光盤管理
隨著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基于光電技術的電子出版物大量涌現,特別是醫學、計算機、外語等專業不斷推出附有光盤的書刊。而目前圖書館界對此類出版物還沒有統一的著錄標準和管理模式,如何規范而有效地管理與利用隨書(刊)光盤逐漸成為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必須面對的一個新課題[1]。
隨書(刊)光盤是書刊的輔助工具,按照光盤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三種[2]。一是整書(刊)的電子文本,是對圖書(期刊)全文的單一拷貝。二是對書刊中的圖像、操作技能等方面內容的演示,是圖書(期刊)內容的必要補充,醫學類圖書的隨書光盤大多屬于此類。三是圖書(期刊)內容的必要組成或輔助說明,讀者可以通過隨書光盤的閱讀,加深對書刊中內容的理解,語言類圖書的隨書光盤基本屬于此類。
1 隨書(刊)光盤管理方法介紹
1.1 書刊與光盤不分離,集中藏于流通部或閱覽室 優點:隨書(刊)光盤與書刊用同一個分類號,經采編部加工后,作為一個整體典藏到流通部或閱覽室,書刊與光盤一起借閱流通。這種管理模式比較簡單、傳統,隨書(刊)光盤既得到了合理利用,又極大地方便了讀者。缺點:①增加了流通工作量;②不利于光盤保管。由于光盤載體形式的特殊性,光盤瀕繁地上架、下架容易遭到人為損壞;而讀者歸還附盤書刊時,如果工作人員檢查不仔細,容易發生光盤丟失或被更換的情況;③書庫和閱覽室一般達不到保存光盤所需的溫度和濕度要求,而影響光盤壽命;④書刊與光盤同時借出后,影響其他讀者使用,大大降低了資源利用率。
1.2 書刊與光盤不分離,集中藏于電子閱覽室 優點: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減輕,隨書(刊)光盤也得到了妥善保管,讀者在電子閱覽室既可以閱讀書刊,也可以利用計算機瀏覽光盤,提高了書刊與光盤的使用價值。缺點:①讀者必須來電子閱覽室才能閱讀書刊和瀏覽光盤,限制了閱讀的自由;②書刊與光盤的不斷增加,給電子閱覽室帶來越來越大的空間壓力。
1.3 圖書與光盤分離,分別藏于流通部和電子閱覽室 將書刊與光盤取相同的索取號,著錄在同一條書目記錄中,書刊與光盤同時貼上標簽,分別存放于流通部(書)、閱覽室(刊)和電子閱覽室(光盤)。讀者在借閱書刊的同時,如果需要光盤,就到電子閱覽室瀏覽或者借出。優點:既方便了其他讀者,又降低了光盤的損耗,延長了光盤的使用壽命,提高了使用效率。缺點:①讀者借到書刊后,如果想看光盤,就必須到電子閱覽室,給讀者帶來一定不便;②書刊與光盤分開管理,容易出現讀者借到書刊卻借不到光盤,或者借到光盤卻借不到書刊的情況。
1.4 圖書與光盤分離,光盤實行網絡化管理 將隨書(刊)光盤的內容制作入專門的光盤管理系統或制成ISO、BIN、NRG、IMG、MCD等格式的鏡像文件,放于網絡服務器上供讀者下載、瀏覽、查閱[3]。優點:①實現了資源的最大共享,使光盤得到充分利用;②讀者可隨時登錄圖書館網站下載隨書(刊)光盤,大大方便了讀者;③有利于保證隨書(刊)光盤資料的完整性;④減輕了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工作量,提高了圖書館的工作效率。缺點:①技術人員的前期制作工作量大;②下載鏡像文件的讀者,需要具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和網絡終端條件。
上述四種方法各有利弊,圖書館可根據各自情況及讀者需求而采取適合的管理辦法。
2 光盤管理的難點
2.1 缺乏統一的管理規則 隨書(刊)光盤管理難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及與之相適應的管理辦法,造成圖書館各自從實踐中摸索,采取的處理方法也五花八門、參差不齊。
2.2 內容上的附屬性 隨書(刊)光盤不同于獨立出版的電子出版物,它們在內容上或是整本書(刊)的全文拷貝;或是對書刊的圖像、動畫等內容的演示,是書刊內容的必要補充;或是書刊內容的說明。正因為其內容上的不獨立性,使得在處理時尺度難以掌握[4]。
2.3 光盤的特殊屬性 光盤特有的質地屬性,使其必須借助于電腦等設備才能識別,而且在使用過程中容易磨損、損壞、劃傷甚至丟失,所以管理起來較棘手。
3 我館隨書(刊)光盤管理的實踐
我館是一個醫學專業圖書館,對隨書(刊)光盤的管理,我們采取了書刊與光盤分離、光盤的網絡化服務和館內閱覽相結合的雙重管理模式。光盤由圖書館技術人員制作成鏡像文件傳送到網絡服務器上,供讀者下載瀏覽;對加密的光盤數據資源,由于制成鏡像文件后無法使用,我館則直接提供館內閱覽,如有需求,可外借服務。服務器上的鏡像文件我們選用了ISO格式,因為ISO是以ISO9660格式保存的最為通用的光盤鏡像格式,能夠被大多數刻錄軟件及虛擬光驅軟件所支持,并且ISO格式文件經解壓后可直接使用。讀者可以根據題名、關鍵詞、分類號等檢索途徑在圖書館服務器上查找所需鏡像文件,并下載到本地使用。
實踐證明,對于醫學院校圖書館來說,光盤實行網絡化服務和借閱雙重管理是一種有效的管理方法,雖然前期光盤拷貝工作量相對較大,但給讀者帶來足夠的方便,同時也大大減輕了工作人員的后期服務壓力,較好地體現了圖書館“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