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管理方法與體會
劉莉
【摘要】制定有效的護理風險管理計劃,降低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率,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優質護理的護理經驗。對我院近年來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風險管理進行回顧性分析。
【關鍵詞】顱腦損傷患者 護理風險管理 持續質量改進
為降低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率,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優質護理,我科就顱腦損傷患者病情特點、容易出現的護理風險做出了回顧與分析,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方法
1.1 明確護理風險相關概念及特點 護理風險是醫療領域中因護理行為引起的遭受損失的一種可能性。護理風險是一種職業風險,即從事醫療護理服務職業,具有一定的發生頻率并由該職業者承受的風險,包括經濟風險、技術風險、法律風險、人身安全風險等。護理風險四項具有代表性的特點:難以預測性、難以防范性、與護理行為的伴隨性、后果的嚴重性。
1.2 制定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管理計劃 識別評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實——評價總結。
1.3 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管理計劃在臨床中的應用
1.3.1 識別評估 護理人員在對臨床工作中對顱腦損傷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要有充分認識,明確風險可能發生的因素、可能發生的環節,有預見性的建立護理風險評估表,將“怕出錯”的意識,積極轉變為“哪里可能出錯”,現將顱腦損傷患者易發生的護理風險分為以下四類:控訴事件、意外事件、護理人員因素所致的風險、護理差錯事故。
1.3.2 制定措施
1.3.2.1 投訴事件及控制措施 (1)控訴事件:顱腦損傷患者大多意外發病,且病情危、重、急、險,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環境陌生,極度緊張,對醫護人員既充分依賴又持懷疑態度,此時他們大多希望得到全體醫護人員語言及行動上的重視,此時接診護士稍不注意就會引發護患糾紛,招致患者投訴態度不好、病情觀察不到位、護士操作技術欠缺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護患溝通制度,要求護士態度和藹,禮貌待人,服務熱情,換位思考,體驗式服務。
在搶救過程中,規定開放靜脈通道、準備供氧吸痰裝置、準備床單位、剃光頭(備皮)、備血、陪送急查頭顱CT等需由哪個班次完成以縮短搶救時間,做到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加強與輔檢科室的溝通與聯系,及時得到患者輔檢結果的反饋并及時告知患者及家屬。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 (1)意外事件:顱腦損傷患者有的神志不清,有的神志恍惚,有的躁動不安,陪護人員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患者墜床、跌倒、燙傷或走失,偶爾停水停電也會導致搶救設備如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使用中斷,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裝置出現故障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加強陪護人員的知識培訓,要有預見性護理措施,對顱腦損傷導致精神障礙患者家屬給予高危風險預見性告知,做到班班交接,當班人員熟知備用醫療器械備用現狀,保證特殊情況下及時到位。 1.3.2.3 護理人員因素所致的風險及控制措施 (1)護理人員因素所致風險: 護理人員自身法律意識淡薄、人文科學和社會知識缺乏、專業技術水平低下、專科技術護理操作不當、護理記錄不完整、服務觀念和態度滯后,醫護耦合不當是風險發生的潛在危機。(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業務學習制度,加強醫護與耦合,要求護理人員掌握風險管理4要素:同情、交流、能力、表格化,要求年資高的護士、神經外科學科主任準備有關顱腦損傷患者觀察與護理的課件,并在學習中進行討論,以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提高護士基本素質和識別護理風險的能力,提高醫護溝通效果,增強患者及家屬對護士的信任取得其配合并參與到治療疾病中。
1.3.2.4 護理差錯事故及控制措施 (1)護理差錯事故:執行醫囑給藥不當、執行醫囑錯誤、護理操作不當等給患者造成傷害。(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護理差錯事故管理制度,護理關鍵環節建立標識牌,將護理差錯扼殺在萌芽狀態。安排有關顱腦損傷患者基礎與專科護理知識講座,以加強年輕護士業務能力及應變能力。
1.3.3 控制落實 在臨床工作中,我科護理質量管理小組成為以護士長為核心的風險管理組織成員,其中護理組長負責護理風險的控制與風險管理措施的落實,護士長肩負彈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員,及時行為引導等總監督責任,對風險防患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評估風險措施的有效性,并適時予以糾正。
另外,互患換位思考,相互理解。
1.3.4 評價總結 完善最初建立的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評估,提出整改措施,持續質量改進。
2 體會
醫療護理行為在實施過程中一直都存在各種風險和不測,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冒險行為,我們在進行這項勇敢者的職業的同時,要加強各項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預見性工作能力,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參 考 文 獻
[1]李加寧,宋雁賓.加強護理風險管理的思路與方法.中華護理雜志,2005,40(1):12.
[2]金小華.護理風險管理及質量控制.中外健康文摘,200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