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素質教育對策淺析
高品潔
摘 要: 高職旅游專業的發展不能只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從而步入“技能至上”的誤區,而應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既會做事,更會做人,從而對提高旅游行業從業人員素質,拓寬學生就業面,提升高職院校學生層次發揮重要作用。 在2009年,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國發[2009]41號)提出,要把旅游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與旅游行業快速發展相適應,高職院校也大力發展旅游類專業,積極輸送專業性、技能型人才。僅以江蘇省為例,截止到2010年底,設置有高職旅游管理類相關專業的院校共計52所,2010年全省錄取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5924人。然而,目前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卻出現與市場需求不對接的現象:一方面旅游行業人才匱乏,另一方面畢業生們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或選擇從事其他行業。這些主要是由于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職業素質、身心素質等都存在不適應產業競爭需要的問題。因此,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切實提高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具有更高尚的道德品質、積極的人生態度、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獨特的創新能力,是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發展的重中之重。 1.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現狀 1.1文化素養和人文知識欠缺。 旅游業是應用性、綜合性很強的行業,它既是一個重要的經濟產業,又是一項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事業。因此,它所需的人才除了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和實踐知識外,更需要有豐富的文化知識與良好的藝術修養,以為游客提供更高層次的服務內容。而目前,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通常文化基礎較為薄弱,對文史哲藝術等方面的知識本身就知之甚少,同時,面對巨大就業壓力,以及社會上功利性價值取向,許多學生更注重專業技術、技能的學習,而對于理論、人文科學等課程及相關活動不感興趣。 1.2就業觀念陳舊,專業思想淡薄。 目前,在旅游管理專業高職生中仍普遍存在就業觀不科學,對專業存有偏見的主觀思想。許多學生認為,旅游業屬于服務業,是吃青春飯的,專門伺候人,尤其一些城市孩子的父母更是不愿意孩子學習旅游、酒店等專業。同時,部分學生存在就業準備不充分、期望過高、定位不準確等問題,只愿意從事一些管理類的工作,而不愿意在能夠充分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的生產、服務第一線的崗位工作,這使學生的就業現實與理想產生了較大的偏差,表現出來的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質令人擔憂。 1.3個人主義傾向嚴重,功利性明顯。 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社會利益的再調整及經濟的全球化,新一代的高職學生在道德觀、價值觀取向上也更趨向于多元化。目前高職學生多為“90后”,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性格上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重視自我價值的實現,做事往往只考慮自己而較少考慮他人、集體的需要,有強烈的反叛意識,喜歡通過各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在平時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容易斤斤計較,重索取輕奉獻,想問題做事情過于追求功利化,不愿意學習或做一些不能帶來實際經濟利益的事情。 1.4學生能力單一,學習及創新能力不足。 部分高職院校由于缺乏師資,在專業及課程的設置上,只能適應傳統旅游業態,對不斷呈現的旅游新業態反應遲滯,適應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新專業、新課程的開設幾乎處于空白狀態。在教學方法上,仍然以教師講述,學生記錄為主,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不能靈活地運用知識來解決一些突發問題。在對學生的考核上,只注重考證等職業技能的訓練,對學生交際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的培訓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這些情況都限制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1.5身心健康問題突出。 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全是高職學生進入社會的必要條件。但現實情況顯示,高職學生的身心素質仍存在不少問題。在身體素質方面,大多缺乏鍛煉,部分學生的身體素質完全無法達到旅游行業的從業要求。在心理素質方面,多份有關高職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材料均顯示,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近30%,其問題主要體現在心理素質不健全,不能正確面對挫折,自我調節能力較差,人際關系敏感。 2.加強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對策 2.1注重道德引導,加強思想道德素質。 大學期間是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關鍵時期,因此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任務極為重要。在對高職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既要堅持利用“兩課”對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的教育,幫助他們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又要注重改進教育方法,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載體,例如社會公益活動、文化藝術表演、道德知識競賽等更為貼近學生、更平易近人的手段,讓學生從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事中領悟做人的道理,使教育成效更為顯著。 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還體現在文明行為習慣的養成上。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學生文明習慣、學習習慣、衛生習慣不甚理想。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固然有學生家庭、社會等外來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學校在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時不能切實考慮高職院校學校的特點,脫離學生實際,從而形成立意很好,形式不錯,效果不佳的局面。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一點對于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2.2優化課程結構,突出職業素質的養成。 課程的結構決定學生的素質結構。課程教學是人才培養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徑,也是加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重點。目前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堅持專業素質、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辯證統一的原則,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并重的高技能人才,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上,既要強化學生專業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對基礎課、專業理論課、專業實踐課的安排上確定不同的比例,又要進一步拓寬專業范圍,淡化專業界線,即做到“寬基礎,廣復合”和“一專多能”。 同時,還要針對高職院?!耙跃蜆I為導向”的辦學理念,加大有關職業素質方面課程的比例。一是把工學結合作為職業素質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點,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促進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進;二是加強學生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專業技能,積極推進學生就業、創業指導課的創新,鼓勵學生以創業帶動就業;三是增設選修課,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水平、職業理想和學習興趣選修適合自己需要的課程,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能動性,全面、系統而又有重點地掌握知識,切實提高綜合素質。 2.3注重校園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課堂只是傳授文化知識的途徑之一,優秀的校園文化是人文素質教育的良好平臺,有利于開發智力,提高文化素養,完善知識結構,對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深刻影響。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大校園文化建設的力度,在硬件設施上,創造文明、整潔、優美、有序的育人環境,加大經費投入,增加教學設備和相關圖書資料,為學生素質的提高提供更加有利的環境氛圍。在軟件設施上,可以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定期舉辦各種人文講座,組建人文社團,開展大學生文化藝術節,用積極向上高雅的校園文化氛圍感染教育對象,使廣大學生在各種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質水平,陶冶情操,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2.4加強實踐鍛煉,提高學生的創新素質。 加強實踐教學、突出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育區別于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職教育的優勢所在。旅游管理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因此,在課程教學中,不僅要使學生能夠吸收理論知識,而且要強化對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方面的訓練,使學生會做,會靈活地做。要會發現、發掘和強化學生的創造潛力,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改變傳統老師教、學生記的授課模式,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進行獨立思考和提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思路,通過學生做、老師評來檢驗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要著力培養學生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和素質,應該允許學生在理論學習和技能訓練中提出質疑,也允許學生在創新活動中犯錯誤。 此外,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也是加強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學生完成社會化,樹立基本的社會意識,掌握基本的社會技能,有著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職院校一方面可以選聘一些既有豐富實踐經驗,又有一定教學能力的一線專業人員為兼職教師,以便于學校及時了解社會需求發展狀況。另一方面應該主動與旅游企業聯系,加強校企合作,使學生能夠在專業崗位上檢驗知識,強化技能,展示才華,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2.5重視情感教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健康的體魄和健全的心理是學生為社會服務的基本前提,也是他們適應社會和戰勝自我的基礎。首先,要注重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旅游行業對從業人員身體素質要求較高,以導游工作為例,這是一項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高度結合的工作,流動性強,體能消耗大,沒有健康強壯的體魄是無法適應工作需要的。因此,在教學中可以突出學生耐力、意志力、堅持性等意志品質訓練,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同時,可以通過各種文體活動,吸引學生積極參加課外體育鍛煉,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其次,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針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著重培養他們開拓進取、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對挫折、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老師應以表揚式教育代替批評式教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能夠以樂觀的心態去面對各種困難和失敗,以百折不撓的精神去實現理想和價值,在激烈的競爭中受挫不驚、進退自如。 3.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旅游業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必須適應市場的變化,把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培養獨立的見解,提高競爭意識、服務意識和創新精神,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努力提高我國旅游服務的質量,為社會輸送優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