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溫泉資源開發與溫泉旅游綜合效應分析
楊英
摘要:溫泉資源的利用在我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但是作為被廣大國內旅游者普遍接受的新型旅游形勢,溫泉旅游近年才興起。溫泉旅游在重慶旅游整體發展戰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目前對溫泉旅游帶來的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學術研究還很少見。重慶溫泉旅游資源獨具特色,開發呈上升趨勢,然而,溫泉旅游資源的開發又給當地的經濟、生活和環境帶來了積極的或消極的影響。
關鍵詞:重慶溫泉資源 旅游開發 經濟效應 環境效應 社會效應 對策
1 重慶溫泉旅游發展概況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發展旅游業以來,重慶就開始開發溫泉旅游資源。最初開發的是四大名泉,即東西南北溫泉。隨著溫泉旅游的不斷發展,重慶新開發了統景溫泉、天賜溫泉、梨樹灣溫泉、海棠曉月、海南云天等新的溫泉區。2005年重慶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年內按照“三、四、七”格局,通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多方投入、市場運作,把重慶打造成“溫泉之都”的戰略決策,使溫泉成為重慶的四張“城市名片”之一。2006年,重慶溫泉旅游接待游客298.3%萬人,收入為2.13億元,不到全市旅游收入的1%,根據規劃,2007年重慶有希望達到溫泉旅游接待人次年增長率15%以上。按照發展規劃,“五方十泉”將在2009年整體建設完工,至2010年,溫泉年收入將達30億元,進入市場競爭的溫泉項目將有50家左右,初步樹立重慶“溫泉之都”整體品牌形象,基本實現溫泉產業化。
2 重慶溫泉資源開發的旅游綜合效應分析
2.1 重慶溫泉資源的經濟效應 重慶溫泉資源開發的經濟效應是溫泉資源開發對重慶產生的現實和潛在的影響。重慶市旅游局提供的數據顯示:1998年至2002年,境內外游客來重慶觀光旅游的年平均遞增率達16.26%,旅游收入年平均增長19.43%,其中境外旅游的外匯收入年遞增率達19.8%。2006年僅春節“黃金周”期間,統景、天賜、東西南北幾大主要溫泉共接待游客11.92萬人,其中天賜每天游客量近一萬人。而僅完成一期工程的統景溫泉,2004年10月動工至2005年4月竣工,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創下市場奇跡,直接旅游收入達2500萬元,并帶動全鎮農家樂、農副產品等銷售增長40%。溫泉資源的開發增加了巴南區、北碚區、渝北區等溫泉資源區居民的收入水平,為當地的經濟和生活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2 重慶溫泉資源開發的環境效應 旅游是復雜的社會經濟活動,與環境之間的作用關系是雙向的交互過程。一方面,環境資源為旅游產品的生產提供關鍵性的生產要素,即自然或人為的可供旅游者欣賞和放松于其中的各種條件。另一方面,旅游也生產出許多令人反感的副產品。這些副產品被直接排放到環境中去,從而改變了環境的固有狀態,這便是所謂消極的環境外部性問題。重慶溫泉資源開發對環境具有正反兩方面的效應,包括現實的和潛在的。
2.3 重慶溫泉資源開發的社會效應 重慶溫泉資源開發的社會效應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說人際關系、人文活動、不同文化的交流與溝通、社會生活節奏等等方面,這些都為重慶的溫泉資源區帶來了不同的社會影響。重慶的溫泉文化促進了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改善了一些落后地區(如巴南區、九龍坡區等)的基礎設施的建設。溫泉旅游的興起,擴寬了溫泉資源區居民的視野,為他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按照發展規劃,到2020年重慶溫泉的年接待量將達2000萬人次,將解決5萬人就業。但同時,溫泉資源的開發也產生或會產生一些消極影響,如當地的文化和風俗會隨著旅游活動的深入而發生改變,過多的旅游者的涌入增加了人們生活的密度,增加當地基礎設施的使用,使得舊基礎設施的超負荷使用,一些旅游者的越軌行為也會導致對歷史文物、古跡和文化遺址的破壞等等。
3 重慶溫泉旅游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對策
3.1 重慶溫泉旅游存在的問題
3.1.1 功能雷同,開發檔次低。由于缺乏對溫泉輔助要素和文化要素的深層次利用和開發,重慶溫泉旅游產品檔次偏低,旅游附加價值偏低,溫泉旅游經濟效益沒有充分體現。“新四泉”由于開發商各自為政,每個溫泉的功能雷同,不能成為帶動重慶溫泉發展的龍頭。
3.1.2 多頭管理、政企不分。重慶各溫泉點所有權、管理權和使用權常常混同,由此造成溫泉開發和管理復雜混亂,效率低下。以北溫泉為例,因為溫泉公園同屬于北碚區建委、環保等多個部門。而其經營執行者——景區管委會實際上是政府的直接下屬機構,在經營管理中往往政企不分,很難界定真正的決策者和經營者,因此導致北溫泉一直未得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
3.1.3 開發不當,資源保護工作不到位。在經濟利益驅動下,當前重慶溫泉旅游多呈現粗放式的開發狀態,資源保護并未得到足夠重視。溫泉利用的規范化措施不完善、科學化程度低等問題依然存在。甚至為片面迎合溫泉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長,個別溫泉密集區資源開發已出現破壞性開發的苗頭。
3.2 重慶溫泉旅游發展對策
3.2.1 改革經營體制,引進先進管理模式。要遵循“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多方投入、市場運作”的原則,確定統一的管理部門,合理分離各溫泉景區的管理權與經營權,走市場化道路。形成政府出資源、企業出資金的市場化運作經營模式。政府部門不直接參與具體的經營事務,成立監督機構加強對開發者的監督力度。
3.2.2 加強資源保護工作。溫泉旅游屬于資源依賴性較強的旅游類型。資源破壞和衰竭將對溫泉施加毀滅性影響。因此,重慶在開發溫泉資源的同時要做好資源保護工作:①加強對溫泉資源開發利用過程中的監控力度,引導溫泉資源科學的開發和利用;②制定相關法規制度,以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引導溫泉資源的有效開發;③加大資源保護宣傳,加強資源保護意識;④科學勘探溫泉資源,實現資源允許開采量與實際開采量的相對均衡狀態。
3.2.3 實施溫泉產品差異化策略。重慶現階段溫泉旅游地開發模式單一化,多以洗浴、休閑和療養為主,以康體、觀光和娛樂為輔的功能組合,產品雷同。溫泉旅游具有明顯的淡旺季差異,如果想要更好的激發市場需求,在淡季也能為游客提供豐富的溫泉體驗,開發商應該注重產品的差異化。開發一系列如健康、美容、瘦身、風韻等新型或有創造性的溫泉旅游產品。
[1]張藝兵,蒙慧敏.龍勝溫泉景區的優勢及其發揮.中共桂林市委黨校學報.2002.2(3):21-24.
[2]胡志毅.重慶溫泉旅游資源及其開發戰略探討.西華師范大學學報.2005.3.
[3]唐善茂,張瑞梅.區域旅游資源開發極限效應研究.廣西民族學院學報.2006.28(3):106-110.
[4]張建.我國溫泉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資源開發與市場.2004.20(5):387-389.
[5]朱笑虹,孫棋峰.星子溫泉開發的旅游效應及倫理分析.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