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休閑旅游資源“魚型”劇場開發模式探析
王志文
論文關鍵詞:休閑旅游旅游資源開發“魚型”劇場開發模式
論文摘要:休閑時代是小康社會發展的一種主要社會形態。入境旅游和國內旅游的迅猛發展為生態旅游資源的開發帶來了機遇和挑戰,生態旅游資源的“魚型”劇場開發模式為旅游景區在休閑時代中不斷地吸引游客提供了新的借鑒模式。
前言
旅游本身是一種體驗,但休閑時代的體驗對旅游提出了新要求,即旅游應突破原始的表面層次的被動式的體驗,而達到一種被動式的經歷與主動感悟相結合的真正意義上的體驗,這就需要誘導人們進入體驗的過程,以使人們在這個體驗的過程中有所感悟和收獲。
中國旅游資源的開發重點也在逐步移向海濱海島、山岳景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乃至生態環境更加脆弱的敏感區,休閑旅游作為一種時尚正在迅速發展_l J。然而,人們對生態旅游概念及內涵的理解并不準確,利用與保護措施在政府、企業及旅游者三個層面上明顯脫節,也缺乏相應的科學基礎研究和可操作的具體規程。
一、休閑旅游資源“魚型”劇場開發模式的構建
“魚型”劇場開發模式是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念的支持下,從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的轉化,從條塊分割的個體經營向全面發展的和諧社會轉化,從關注眼前經濟利益向可持續發展轉化的新型休閑旅游景區建設新模式。以往的開發模式可看成是在自然區域進行的以觀賞自然為目的的旅游,它關注的是自然景觀的開發和游客的觀光休閑,其旅游效益較為單一;而“魚型”開發模式一方面強調開發活動中對景區生態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旅游活動中對生態文化與體驗的獲??;另一方面要強調旅游活動對景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對社區發展的關愛。“魚型”開發模式要求人們將旅游產業與資源環境、企業經營者與廣大游客、旅游社區和政府管理結合起來,目標指向整個生態旅游系統的高效和諧及可持續發展。
通過東道主在生態旅游資源場景下的表演、東道主在掮客的作用下與客人的互動以及客人的參與等一個個具有空間約束性的旅游情境串聯組合在一起并伴隨著時間流而發生的心理調適和激變過程,而達到旅游者高質量的旅游休閑、生態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以及系統、高效環境的良性循環。
我們可以用以下公式說明休閑旅游過程:“旅游=演出”;“游客=觀眾”;“旅游線路=編劇”;“旅游目的地=劇場”;“旅游服務=使游客獲得美好而難忘的經歷與體驗”。休閑旅游是客人與主人角色互動的產物。
從東道主(包括經營者、當地政府、居民等)的前期準備和籌劃及掮客的牽針引線到客人(旅游者)愉悅的生態旅游體驗感知,在休閑旅游資源開發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于其中,東道主在旅游資源開發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適宜的景觀開發和游覽規劃;最佳的生態旅游資源文化與生態的劇場展示和對游客的關愛服務和對社區發展的貢獻。傳統的旅游開發中,或過度人工雕鑿與城市化,破壞了自然景觀的原貌;或缺乏必要的生態文化展示,嚴重影響到游客的文化認知和生態體驗,直接影響到生態旅游的展示。
從客人角度,即旅游者的角度來講,是指客人支付一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所獲得的滿足其旅游欲望的經歷和體驗。旅游者通過對旅游產品的購買與消費,獲得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旅游者眼中的旅游體驗,不單單是其在旅游過程中所購買的一個飯店的床位,一個飛機或火車的座位,或是一個旅游景點的參觀游覽,一次接送和陪同服務等等,而是旅游者對所有這些方面的總體感受,是一次經歷和休閑。
同時,旅游者在休閑旅游體驗來說也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旅游資源的感知與體驗;對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與責任;對社區文化的認同和對發展的貢獻。以往的旅游活動,由于忽視了生態文化的認知和生態體驗的獲取,致使旅游需求滿足程度不足,旅游者感受和體驗效益下降;由于忽視對生態旅游資源環境的保護和責任破壞生態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影響到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休閑旅游標志著傳統旅游正在逐步擺脫傳統的觀光模式,向著深層的生態文化與休閑為主體的方向發展。休閑旅游是一種創造難忘經歷的活動,在旅游活動過程中,旅游者已不滿足靜態的觀賞,而是希望通過視覺、味覺、嗅覺和聽覺等全方位的參與,充分認識和理解生態旅游區的文化內涵和特色,獲得豐富的生態知識、親身經歷和精神享受。
二、漓江·古東景區“魚形”劇場開發模式實證研究
(一)漓江·古東景區在“魚型”劇場開發模式上的實現
漓江·古東景區內旅游資源豐富,從旅游觀賞途徑的實現、旅游交往途徑的實現、旅游模仿途徑和旅游中的游戲四個方面來對景區內的旅游資源開發和管理進行分類歸納分析,從不同層次分析景區內的休閑旅游資源在“魚型”劇場開發模式中的應用。
1.旅游觀賞途徑的實現。古東景區位于漓江以東,屬于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景區面積8 220.83畝,森林覆蓋率為95%;山溪碧流,蜿蜒曲折;溪中亂石堆積,谷內飛瀑高懸;山坡陡險,石多土少;生境濕潤,森林別致。
瀑布源頭距景區4km,其中涌泉大水窿巖溶泉為源頭,水流像趵突泉一樣出露翻涌。反映巖石形成于淺海及海陸交互的環境。漓江古東景區是廣西首家綠色環保教育基地。景區內通過各種微縮實景及圖文資料以獨特的視角向游客展示了人與環境的關系,使人們在穿越廣場時不經意間受到了環保教育,一些國內外的環保專業人士也給予景區很高的評價。
2.旅游交往途徑的實現。“古東”之稱,實為壯語地名的遺存,是古壯字“格楗”的漢語注音,意為“叢林深處”。壯族先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游客也可以領略到壯族歷史的悠久和文化的燦爛。 古東森林屬北亞熱帶叢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混交林。林中80%以上為楓香樹,是目前已發現的全國最大的紅楓純林,每至深秋,楓葉燦若紅霞,成為桂林及南方觀賞紅葉的好去處。
3.旅游模仿途徑的實現。位于環保廣場內雕塑群以其形態各異的造型,向旅游者說明環保與人類的關系;大門照壁上變形的蛙圖案(俗稱“蛙孕”),寓意壯族祈求人丁繁衍,六畜興旺.向旅游者展示了古老壯族文化的圖騰;3億年的觀音神像,完全符合佛家弟子的信仰,頂禮膜拜是順理成章。
4.旅游中游戲途徑的實現。漓江·古東景區在不同的游覽路段開設了專項的游戲來調動旅游者的積極參與性,其中有:劉三姐歌圩;走瀑戲浪(古東景區的瀑布是可以攀爬的瀑布,可以觸摸的瀑布,一改傳統的你指我看方式);森林劇場化(利用自然景觀和自然材料結合日常生活設計多個參與性小品,使游客在林木穿梭中開懷暢顏,享受森林浴的美妙與樂趣)、紅楓節、拓展活動等。
(二)漓江·古東景區在“魚形”劇場模型開發中的運用
利用劇場理論來分析這個舞臺出現的各個角色。整場戲劇的導演、監制和編劇——景區各個部門員工扮演的主人角色,在休閑旅游開發方面充分體現了休閑理念。漓江·古東景區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在陸地資源景觀類,景區一方面合理的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充分地利用現有生態旅游資源來展示大自然的美與崇高;另一方面以期在最大限度保護生態旅游資源的前提下刺激旅游者的游覽興致,充分的利用每一塊土地來展示大自然的秀美和環境保護知識。在水域資源景觀類,通過與水的接觸、水與文化的融合來集中游客的注意力,使其全神貫注地融入自然,享受自然,暫時忘卻日常生活的喧囂而挑戰個人的極限。
整場演出的線索(旅游線路的設計)是從景區人口少數民族建筑、圖騰、小吃和手工藝品的展示,到一進景區在青山秀水間與三姐的對歌;從嬉戲在飛流直下的瀑布到頗具游戲性質的拓展運動;從在百米之上的吊橋欣賞紅楓樹林到下山途中一步一看的桂林方言;從六人一架的馬車返回到一人一匹的南方馬試騎,都體現了景區在設計旅游線路時的良苦用心。每一個環節環環相扣是整場戲劇高潮迭起的主要原因之一。
景區的可持續綠色管理為休閑生態旅游的開展鋪平了道路,也為劇情的推動奠定了基礎。
隨著戲劇帷幕的徐徐拉開,演員和觀眾——旅游者閃亮登場。在這里旅游者扮演的角色既有演員的參與部分也有觀眾的欣賞部分。無論旅游者在這里是要尋求審美體驗、遁世性旅游體驗、認知性旅游體驗而或極端旅游體驗,都有其展示的舞臺和其獨特的視角。無論旅游者在這里是要欣賞大自然的幽美或崇高,或與朋友溝通感情或結交不同的朋友,而或尋求生命的刺激參與到大自然的游戲當中,都有其不同的實現方式。在這里與單純的游山玩水和以觀賞自然景觀為目的旅游不同,在表演中讓旅游者們通過自己的感受和體驗去尋找保護生態、保護地球的答案;并通過旅游者親身參與,使參與者了解自然的純潔和秀美,親歷文化,引發反思,產生共鳴,從而使休閑旅游超越單純觀光旅游的形式與結果。
總結
隨著《國民休閑計劃》慢慢拉開帷幕,作為休閑旅游的旅游資源如何能給旅游者留下深刻的體驗效果,帶來愉悅的休閑目的?!棒~型”劇場開發模式為旅游資源的開發和景區建設搭建了一個模型,使其在以后的休閑旅游過程中,能夠充分地觀看自然、感受自然、傾聽自然、體驗自然、閱讀自然、欣賞自然,同時保護自然,以實現休閑旅游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