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實加強素質教育 適應旅游業大發展
未知
目前,我國、我省、我市的旅游業已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旅游職業教育正成為有識之士關注的焦點。面對旅游業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作為中國21世紀旅游業發展中肩負著歷史使命的旅游職業教育,應該以怎樣的姿態迎戰,這是旅游職業教育工作者應認真思考和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
一、旅游業發展要求旅游職業教育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有人認為“素質教育”是普高的事,因為與“素質教育”對立的“應試教育”只在普中存在,這種觀點失之偏頗。實施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是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正如江總書記指出的“一個沒有創造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民族之林”。作為參與國際旅游競爭的需要,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是決定競爭勝負的首要條件。尤其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旅游中心校培養的學生,是未來國際旅游業競爭中的中國隊的隊員。旅游職業教育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下個世紀我國成為世界旅游大國的先決條件。在這一背景下,旅游職業學校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必須把創新意識與創造能力的培養放到重要的地位。為此,旅游職業教育要建立與旅游業大發展相適應的發現式、創新式的教育模式。要做到這一點,最關鍵的在于三個方面:
1、變“教程”為“學程”。
當務之急是要改變旅游職業教育中沿襲(或多或少)普通中學“應試教育”那一套的狀況。由于幾乎所有的旅游職業學校均是由二、三流的普中改制而成的,教師重教書、講書---滿堂死灌,甚至叫同學背題、劃書---硬背死記的現象多有存在。學生學習常常停留在知識的表層,面對蘊含在知識中的智能價值則不很重視,其素質的提高也就成了空中樓閣。這種現象不改變,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旅游職業學校改變“穿新鞋,走老路”的現象,摒棄“普中”“應試教育”那一套,可從根本上解放學生的思想,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學生接受能力、思維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等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正是激發學生創造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
因此,在中等旅游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中應十分重視:將基礎知識與學生的潛能開發相結合,發揮學習的主體性,互動學習、自我教育、學會學習,將知識的智能內化為學生的科學與文化素質,憑借它開拓創新意識、創新智慧,開辟新的領域,適應新的事業。
2、變“埋怨”為“激勵”。
考入旅游學校的學生,一般有較好的容貌,卻大多考分偏低,基本技能、生活能力、社會活動能力很差,思想貧乏、孤陋寡聞、興趣不廣、境界不高、抱負不大,有的甚至連文明禮貌、生活習慣和社會道德等方面都存在嚴重缺陷,且相當一部分人缺乏自信心。面對這一現狀,不少旅游職業學校的領導和教師往往持這樣的觀點:“生源決定學生素質”。這話不錯,但生源卻不能決定教育教學效果。事實上教育教學效果好不好,不僅僅取決于被教育者,它還取決于其他諸多因素,諸如教師的素質和能力,學生的特點,其追求的目標,教育的環境(社會、家庭、學校)等等,其中學生主體的追求目標尤為重要。國際上諸多教育家有一共識:“教育一定意義上講,就是培養人的希望”,足見激勵教育、激勵制度的重要性。面對二流三流,甚至四流五流的學生,我們應少“埋怨”多“激勵”,以激勵教育點燃每個學生心中熊熊燃燒的火焰,使之迸發創新火花,激發學生努力克服發展中的一個個障礙,從而獲得主動發展,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3、重“智商”更重“情商”。
自主而全面的發展才能造就真正的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在談及“學會做人”時,強調一個基本原則:教育應當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展,即身心、智力、思想性、審美意識、個人責任感、精神價值等方面的發展。為此,教育不能忽視人的任何一仲潛力:理解、控制、傳遞信息的能力,美感、體力和交往能力等,而這些可視為“情商”(與“智商”)的能力,首先要從培養學生自主能力入手。
中國城市學生最突出的弱點是獨立性差,依賴性強,這自然嚴重影響他們情意知識,人格發展;城市考入旅游職校的學生最突出的弱點,也是主體性差、情意性差。而旅游業因其行業特點,對從業人員的主體性,情意、知識(價值觀、審美觀、興趣和愛好等)方面的要求特別高,要求與現實的高落差,唯有通過重視情意領域的教育來彌補。
以導游專業為例,正如世界上沒有兩張葉子是一模一樣的,世界上沒有哪兩次旅游接待中的天時地利人和是一模一樣的。面對瞬息萬變的旅游市場,面對變化莫測的旅游的旅游條件,面對千姿百態的旅游對象……理性地分析處理紛繁復雜、紛至踏來的問題,甚至經得起突發挫折的考驗,應當成為旅游從業人員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旅游職校務必有計劃、多方位的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之走向社會即有抗挫折、抗誘惑的能力。著重培養他們開拓進取、自強自立、艱苦創業的精神,以及對挫折、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在激烈的競爭中受挫不驚、進退自如。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
4、重“技能”更重“技藝”。
現代心理學把技能分為兩類:實際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亦稱心智技能)。當前,很大一部分人(包括職業教育的各級領導和各校師生)把職業技能單純理解為前者,從而把職業技能單純理解為實際操作技能,過分地強調了“考工”的合格率,這是不全面的。心智技能是在學習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將知識運用于原先的學習環境相類似或完全不同的新環境中解決實際問題時形成的。學生形成這類技能,對于解決工作中的難題,創新性個性品質的養成以及進行業務上的革新和創造將有很大的作用。
鑒此,我們的技能教學,嚴格意義上講應稱為“技巧教學”或“技藝教學”。與此觀念相匹配,我們應注意:
(1)要重視心智技能訓練。
未來社會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將變得越來越小。未來我國的旅游業勢必與世界接軌才有活力,這就要求旅游人才素質由單一的操作型向復合的智能型轉化,智力技能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學結構中的職業技能訓練,應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不僅實踐性教學主要進操作技能和智力技能訓練,而且理論性教學環節乃至每一門學科,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技能訓練,主要是指智力(心智)技能的訓練。
(2)要注重產教研的一體化。
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是在解決難題的過程中發展的;創造性能力,也是在參與創意性的策劃,創造性的活動過程中養成的。因此,旅游職業教育要結合專業課教學,為學生開創各種類型的實踐練習活動和經營管理活動,為學生提供以社會和產業為背景的實訓基地,把能力培養與產、教、研緊密結合,互動并進;發展能力,發展個性;整體優化,增加后勁。
二、旅游業大發展要求旅游職業教育的課程不斷更新且呈綜合化。
1、要優化課程結構。
課程是宏觀的教育理論與微觀的教學實踐相互聯系的結合點,是一切教育活動得以展開的核心,也是實現教育目標最根本的手段。先進的教育理論、思想和觀點,都必須通過課程這座橋梁才能最終實現;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旅游大國、旅游大省地位確定,對旅游人才的高素質要求,也只有通過課程這個中介才能付諸實施。因此,課程體系的改革和完善,是改革教學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所在。
與世界旅游業逐步接軌的中國旅游業需要有綜合能力的通過,只有專業操作技能是遠遠不夠的。為此,務必改變目前為數不少的旅游職校的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知識面過窄、過專、過偏的現象,進一步拓寬專業范圍,淡化專業界線,即做到“寬基礎,廣復合”和“一專多能”。在課程設置中要削枝強干,加強綜合性強、適應面廣、有較強的遷移價值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教育與訓練,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旅游發展新趨勢的反應能力與創造潛能。以旅游職業教育的英語學科為例,按上述要求,就需十分重視開足課時,在教材的選擇上就不應囿于《飯店情景英語對話》,而應注意英語范文(名篇、精品)的精讀、泛讀,在此基礎上,扎扎實實提高英語讀寫水平和口語會話的能力。
總之,在優化課程結構中,應體現現代職教課程觀:即從傳統的“教程”向“學程”轉化,從傳統的“教育專家導向”向“消費者需求導向”轉化,從傳統的“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轉化。以此現代職教觀(即創新教育的理念和理論),與旅游教育實踐相結合,系統地進行課程結構整體和局部的優化。
2、要增加先修課程。
中等旅游職業學校,過去先修課開設較少,有些學校甚至沒有,這顯然不符合我國旅游業異軍突起對所需人才的高要求。增加選修課程、校本課程,且允許學生跨專業選修課程,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對知識技能的自主選擇權,使他們擺脫被動客體地位,這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發揮能動性,全面、系統而又有重點的掌握知識,切實提高綜合素質。
目前,我國的旅游業已基本形成了融山水自然風光、歷史文化古跡、宗教文化、休閑娛樂,甚至影視文化等于一體的特色。為旅游業輸送后備軍的旅游職業教育務必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審美能力培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以適應“大旅游”格局的旅游產業對人才的高水準要求。學校應開足歷史、地理、哲學、音樂、美術、體育等課程,還應得視以上課程與旅游從業相關的交叉學科課程的開發,如增開地方史、各國風俗、形體訓練(健美課、韻律操等)、口語訓練、禮儀禮節、烹飪古籍、烹飪英語、圖表制單、財務ABC、旅游得要法規講座、營銷技巧、小餐館的運行和管理、太湖水資源保護、楹賞析、古詩文鑒賞、飯店背景音樂選擇與服務質量等課程或講座。
注重人文、社科和藝術課程的教學,能達到如下目的:發展學生的口頭和書面交往能力,增進學生關于人類文化及相互影響的知識,促進學生對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的了解,提高學生對社會交往形式的承受能力和藝術中的自我表現能力。
3、要強化創業教育。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人才進入市場,優勝劣汰的競爭日趨激烈,這就要求人才的知識、技能和能力結構具有更為廣泛的包容性。強化就業適應能力、就業轉換能力和重新創業能力,強化旅游職業學校的創業教育,迫在眉睫。在職業教育基礎上實施創業教育就成為旅游從業人員通向21世紀的一本新的“護照”。
鑒此,旅游職業學校必須開好“就業與創業”這門課,選派有經驗的優秀骨干教師任教。創業教育必須緊密聯系實際,針對學生在職業選擇、職業適應和職業發展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啟發、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認識自我,不斷提高和完善自身的職業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特別要強調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心理品質,掌握創業知識和創業技能,成為適應未來旅游業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業人才。
學校優秀畢業生愛崗敬業、自主創業、開拓事業的先進個人、先進群體的事跡是旅游職業學校進行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的寶貴的教材。應通過畢業生跟蹤調查、畢業生先進事跡介紹、畢業生成功個案調研分析等形式進行生動、活潑的創業教育。
三、旅游業大發展要求旅游職業教育有高素質的師資隊伍。
為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適應國際旅游業激烈競爭的要求,適應21世紀對旅游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的高水準要求,也就需要一支高素質的旅游教育師資隊伍。而目前,毋庸諱言,旅游職業教育師資水平參差不齊,教育觀念、教師知識結構也不盡合理,實踐動手能力還較弱,這勢必影響教學、教研水平的提高。加強教師隊伍素質的培養與提高,是當前中等旅游職業學校的首要任務。目前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對教師進修培訓工作已予以高度重視,旅游職校的領導要配合上級主管部門組織好廣大教師參加暑期各級各類的業務培訓以及平時的各種業務進修,應組織人力、物力進行教研課題的探索實踐。此外還應結合旅游職業學校的特點,注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切產提高教師的素質;
1、優化教師的知識結構。 旅游職校師資知識結構中應有一個基本要素:即通曉與專業知識、基礎知識交叉的學科知識,其中尤為突出的便是掌握一門以上外語。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對教好本專業學科與基礎學科的幫助很大;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對上好與涉外旅游業相關的交叉學科(即開放的選修課)幫助很大;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并以之拓展旅游教育與國際接軌,才能培養出真正為涉外旅游業歡迎的人才。總之,知識結構的優化,有利于教師以簡馭繁,觸類旁通,更有效地實施素質教育。
2、培養一大批一專多能的教師。 旅游職業學校的教師,在以本學科教學為主的前提下,還應根據學校專業特點和培養目標,結合自己的特長和興趣,選學一至兩門與本學科相近或相關的課程進行系統學習,做到學有專長,一專多能。這有利于實施素質教育,培養一專多能的有創新精神的旅游從業人員。
3、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 從事旅游職業教育的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要有豐富的實踐知識和較高的技能水平,應是“行家里手”型的,應是有“絕活”、“絕招”的,且在教學中要能突出實踐教學五一節,強化對學生進行分析處理問題及動手能力的培養。要做到這兩點,產、教、研結合是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子。其次,隨著整個世界旅游業的逐年發展,旅游教育也已成為國際上共同關注的熱門話題,廣為探索的研究課題。從大量文獻資料來看,歐美發達國家,新加坡、日本、韓國、泰國以及香港、臺灣地區均有可供借鑒的教育培訓經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的旅游職業教育,應充分利用這些現成的經驗,以此提高旅游從業人員的素質,增強打入國際市場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