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旅游業 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郭巒
[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文章探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意義,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四方面的基本內涵,提出旅游業具有強大經濟和社會功能,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發展旅游業可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關鍵詞]發展;旅游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利用旅游業的強大經濟和社會功能,發展旅游業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利于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保證經濟社會協調快速發展,順利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的重大意義
(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命題的提出,是我們黨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法,整合我們黨自改革開放以來對馬克思主義進行理論創新的思想精華,為構建一個比較完整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歷史和社會發展規律的、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思想的理論體系架構奠定的一個歷史性的基礎。它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發揮極為重要的指導作用,是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深化認識的體現
任何一個政黨執政,不僅要有經濟基礎、政治基礎、階級基礎,更重要的是要有社會基礎。執政黨的職能不僅要管理經濟,而且還要管理社會。執政黨管理社會的目標是實現社會的良性運行,使社會既充滿活力又保持穩定有序的和諧狀態。只有在和諧的社會下,執政黨才能更好地領導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人民才能夠真正實現安居樂業,才從鞏固黨執政的社會基礎、實現黨執政的歷史任務的高度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我們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實需要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新的歷史性課題不斷地提出,需要理論去指導實踐。目前,我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遇到了一系列社會問題:產業結構的急劇變動;利益關系愈顯復雜;政治經濟需要提高;國內收入差距擴大;失地農民、下崗職工就業形勢嚴峻引起社會不穩定;城鄉統籌發展、區域統籌發展、經濟社會統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等問題都是中國實現小康必須逾越的障礙,否則就有可能產生某些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我們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需要,是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關鍵時期的重要理論基礎。
(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是我們黨治國理政追求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完美結合
早在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更是經常運用“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和諧”作為一種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它對我們處理大至當代國際、國內事務,小至家庭事務、同事關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賦予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諧”精神新的時代特征和政治意義,正是我們黨根據我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創造性地提出的一個新概念,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我們黨治國理政追求的完美結合。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涵
馬克思認為,人是社會的主體。自人類誕生之日起,人類就必須在互相依賴協作中從事各種活動,這種互相依賴協作的總和就是社會。社會是人類活動的產物,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勞動方式的變化和人們活動的結果,不僅形成了不斷變化的社會關系,還形成了客觀的社會結構。因此,和諧社會,實際是指以人為主體的社會和諧發展狀態。它包括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四方面的基本內涵。
(一)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個體自我作為具體的存在是這個總和的聚焦點,并由此展示其豐富性。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每個追求自己的目的的人的總和,而個人的活動的目的就是使個人獲得某種發展。社會的發展要以個人的自主發展為前提和基礎,社會正是在無數個人有目的的活動中展開的,社會發展的規律也是在這樣的活動中形成展開和實現的。只有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社會充分實現了對人的需要和利益的關懷,個體才能達到自主與和諧發展,個人與社會的矛盾和摩擦才會得以消除,各盡所能、各得其所的目標才會得以實現,社會才會和諧。因而,和諧社會中,人們應當能夠各盡其能地勞動,各得其所地生活。
(二)社會結構和諧
和諧社會還包含著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江澤民同志在建黨80周年的講話中明確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新的變化,出現了民營科技企業的創業人員和技術人員、受聘于外資企業的管理技術人員、個體戶、私營企業主、中介組織的從業人員、自由職業人員等社會階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強化了人們的經濟意識和利益觀念,使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變得更加明朗和更加具體,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會不同利益主體隨之出現。同時,不同社會利益主體在收入和利益分配上的差距不斷地擴大,社會矛盾、摩擦和沖突也就隨之產生。雖然各階層成員之間的利益關系有相容互補的一面,但是,矛盾是客觀存在的,對這些矛盾如果不及時加以協調和化解,任其尖銳和激化,就有可能導致社會動蕩。因此,必須確立不同社會利益群體在經濟和政治上的平等地位,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促成不同社會階層之間關系的和諧發展,才能實現社會和諧發展。 (三)經濟發展和諧
社會的發展首先決定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必定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和諧社會的繁榮和興旺,是需要經濟基礎來支撐的。只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只有經濟的充分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從而實現我們黨更好地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我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既是經濟發展的關鍵期,又是社會矛盾的凸顯期。當前,我國社會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居民收入不協調,貧富差距幅度拉大;城鄉發展不協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區域發展不協調,地區差距擴大;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等。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在堅持以經濟為中心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薄弱環節,把握社會矛盾全局,抓好政治、文化、社會建設,有效促進各種社會矛盾解決。
(四)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一個突出的矛盾就是自然資源的耗費和生態環境的破壞更加嚴重。關注生態倫理,推崇可持續發展,日益被人們所認同。我黨十六大也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生態環境的改善、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人們能夠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中工作生活,人與自然達到和諧與共生是和諧社會最為基本的特征。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存在的物質基礎。人與自然的和諧,就是說,人能動地適應自然規律,與自然界互利互惠,共生共榮。一方面,在自然允許的范圍之內開發、利用和改造自然,使之為人類提供必要的物質資料,滿足人類在學習、審美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人必須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界平等的一員,自覺地維護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促進自然界按其自身規律發展,當人的利益與自然界發展的整體利益發生沖突時,要控制人自身的利益,維護自然界的整體利益。
三、發展旅游業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構建
旅游業是當今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產業,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產業。旅游業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它不僅具有經濟發展功能,而且還具有強大的社會功能。它能夠推動中西部和農村的脫貧致富,縮小區域經濟差距;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增加就業和再就業;改善居民的生活,更新思想觀念;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保護和傳承文化,融洽社會關系;樹立新的資源觀、發展觀,形成保護與發展的良性互動,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可見,旅游業的發展與構建和諧社會有著內在的同一性。它能促進社會個體的和諧發展、社會結構和諧、經濟發展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等,從而能夠促進整個社會的和諧。因而,大力發展旅游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內在必然要求。
(一)樹立科學的旅游發展觀,繼續推進旅游業持續健康快速發展
科學發展觀具體表述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立新的旅游發展觀。科學的旅游發展觀要求以人為本,在旅游開發、經營、管理方面,注重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并舉,通過特色化的產品、人性化的服務、柔性化的管理、多元化的經營,充分滿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動旅游業從流量增長型向質量增長型轉化,使旅游業走上城鄉旅游良性互動、區域特色旅游協調發展、經濟社會與生態效益并重、國內旅游與國際旅游并舉、旅游與人和自然和諧發展的旅游產業發展新道路,真正凸現旅游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積極作用。
(二)提升旅游業的旅游經濟功能,實現經濟的和諧發展
由于強大的輻射效應與乘數效應,旅游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和當地經濟發展。我們應當在旅游業實現脫貧致富和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上,進一步提升它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經濟功能。一是通過“農家樂”、“漁家樂”等形式的鄉村旅游開發,加速農村地區的旅游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緩解“三農”問題,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二是加速經濟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的旅游業發展,通過國內旅游,增加旅游收入,實現國民收入的再分配;通過國際旅游,注入外匯收入;通過提升旅游區域知名度,吸引國內外經貿投資,縮小中西部和東部地區的經濟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三是加強旅游業的關聯帶動功能,刺激區域內會展產業、文化產業、信息產業等服務產業的發展,調整和優化區域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系統的升級;帶動區域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區域經濟建設和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環境,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挖掘和擴展旅游業的社會功能,實現個體和社會結構的和諧發展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挖掘和擴展旅游業強大的社會功能。一是充分挖掘旅游業的就業功能,增加旅游業與相關產業的就業機會和職位,促使人們能夠各有所職,各盡其能,緩解個體間以及與社會的利益矛盾,促進個體的和諧發展。二是擴展旅游業的社會交流功能,促進當地居民與游客直接和間接交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信任;促進區域間文化的交流,實現先進理念和知識的區域間流動,促使社會關系能夠和諧發展。三是提升人們生活質量。旅游需求是一種高層次的精神需求。1980年的《馬尼拉宣言》已經將旅游看作人類的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旅游已成為我國居民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目前,我國旅游主體多為城鎮居民,農民旅游者甚少。一個占國家居民人口絕對多數的農民旅游需求缺位的旅游產業與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相比,顯然存在著較大差距。因此,建設和諧社會,還必須啟動農民旅游市場,真正實現城鄉社會生活的全面發展。
(三)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的旅游開發理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從資源利用的方式和特點看,與工業發展相比,旅游業發展本身對環境造成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尤其是以自然旅游資源為基礎,以可持續發展為理念的新型旅游方式——生態旅游,非常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同時,旅游環境是旅游生存之本,其本身就是一種旅游資源,因而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保護和美化生態環境,提高人們對自然環境科學利用和保護的認識,促進自然生態環境良性循環;同時,生態旅游的發展,培育了旅游者的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的意識,促進了生態觀念的擴散和生態行為的產生。正因為旅游業具有與社會、自然和諧相處的基礎性特征,被稱為“環境產業”、“綠色產業”、“無煙產業”。因此,在加快發展旅游業這一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和支撐點的同時,更加重視堅持以人為本,以游客滿意為中心,以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為前提,樹立可持續旅游的理念,加強對旅游者和旅游地居民的管理,加強旅游的規劃管理,促進人的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