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白皮書:論員工關系
張京宏
卡爾 馬克思《資本論》的新發展
《資本論》無疑是一本偉大的著作。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二十余年,寫好之后,第一次傳播到中國,是源于五四運動時候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的介紹,但是那時沒有完整的《資本論》全文翻譯。從1919年開始,陸續有人立志翻譯《資本論》,但都很少有完整完成的,直到1938年,王亞楠等人在上海,在日本侵華戰爭的炮聲中,完成了《資本論》第一次完整的翻譯工作。雖然完成了馬克思經濟學巨著的翻譯,但王亞楠等人并不是共產主義ABC成員,不是共產黨??箲鹌陂g王亞楠等人到南方會見中國代表董必武 等人,董必武對王亞楠說,你們(黨外人士)做了我們還沒有做的工作。
《資本論》是以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為指導,通過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規律,同時也使唯物史觀得到了科學的驗證和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顿Y本論》運用唯物史觀的觀點和方法,將社會關系歸結為生產關系,將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從而證明了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然歷史過程。
然而,在《資本論》的觀點傳播的過程中,在中國大地上,也多次受到質疑。
陳公博:中共一大代表對《資本論》的否定與《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
陳公博是中共一大代表,1892年出生,其父陳志美是廣西提督。陳公博在接觸馬克思相關觀點后,又比較和接受了其他資本主義改良觀點,最終選擇了改良道路。
1928年初,陳公博發表文章,出版書籍,全面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思想。這在國民黨內和社會青年知識分子中產生強烈反響。在一些粵方委員的組織之下,出版了幾十種刊物,大做宣傳。陳公博還創辦了《革命評論》雜志。在這個刊物上,陳公博發表了一系列文章,提出一整套“改組國民黨”的主張,希望恢復孫中山“十三條改組精神”。一時間,陳公博大出風頭,吸引了相當一批在大革命中迷失了政治方向的青年。陳公博在上海還發動創辦了大陸大學,為“改組派”宣傳主張,培養干部。
陳公博所鼓吹的主張及其改組國民黨的政治活動,引起蔣介石的不滿?!陡锩u論》和大陸大學先后被封,但它們為國民黨“改組派”的形成,做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1928年冬,陳公博等宣告成立“中國國民黨改組同志會總部”。“改組派”組織成立后,陳公博多方活動,與蔣介石形成尖銳對抗,掀起了“護黨救國運動”。汪精衛、陳公博聯絡各種勢力反蔣,造成軍閥大混戰和各種政治勢力相互傾軋。但經過幾個回合的斗爭,陳公博領導的“改組派”敗下陣來,被迫解散。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翻譯出版的美國教授韋慕庭編、陳公博著的《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 一書,全面展現了陳公博對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觀點。
《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是中共一大代表陳公博1924年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寫的碩士論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韋慕庭(C?Martin wilbur)為這篇論文寫了很長的序言,和論文一同發表。
韋慕庭的緒言包括五個部分:論文的作者、關于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論文、感想、注釋、參考書目。緒言長達72頁。
陳公博的論文《共產主義運動在中國》包括八個部分:緒言(中國經濟的基本變化)、第一章(中國辛亥革命的真正原因)、第二章(中國共產黨的先驅)、第三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1)、第四章(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2)、第五章(國民黨的新計劃及其最近的趨向)、第六章(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結論)、附件(六個附件)、參考書目。
陳公博的論文中,有四個真實的附件文件是當時沒有公布的,包括:《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1921)、《中國共產黨關于黨的目標的第一個決議》(1921)、《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案》(1922)、《中國共產黨組織章程》(1922)。
陳公博的父親在陳公博小的時候,以大清朝廣西提督的身份參加了反清幫會,后來1907年想造反,被清政府發現逮捕入獄,此時開始16歲的陳公博家庭失去收入,經濟拮據,主要依靠養豬等謀生。后來陳公博到北京讀書,想學哲學,來到北京大學讀書,受到李大釗等人的思想影響,毛澤東回憶文章說陳公博是北大新聞學會會員,而毛只是一個圖書管理員,毛每月只有八塊錢工資。陳公博參加一二大,對一大的關門政策、二大的開門政策,一大的黨綱、二大的黨章均有親自參與的經歷,但后來因為他到廣東組建共產黨組織,用陳公博自己《寒風集》中《我與共產黨》的回憶錄中的話說,俄國人不給一分錢,黨沒有固定的會議地址,黨員也沒有薪水。非常艱難,求生存的情況下,陳公博辦《群報》,和二譚一起,與當時陳炯明將軍交往較好,陳炯明將軍曾經表示每月可以給《群報》每月三百塊大洋,陳公博拒絕了,因為要保證報紙獨立性,不想成為某一方喉舌 。后來廣東發生孫中山和陳炯明不合,陳炯明炮擊中山艦,共產黨要表態,支持孫中山,反對陳炯明,曾經要求陳公博不要和陳炯明來往。陳公博為此和黨內發生了沖突,并說孫中山的三民主義雖好,但孫博士本人不是稱職的領袖,應當退休。后來陳炯明當廣東省長時候陳公博當秘書,陳炯明下臺后,陳公博就到美國去留學了。
陳公博在論文中,始終用經濟學的觀點來詮釋歷史和社會運動,這是其論文的核心思想。陳公博在論文中說,共產主義是十九世紀的一種產物,是人民處在極端悲慘凄涼情況下的最后手段。陳公博引用共產主義會議的宣言的話說,“中國三萬萬的農民,乃是革命運動中的最大要素”,并研究規律后說,共產主義在中國能發展多大,取決與帝國主義的壓迫程度有多大,工農階級握手革命的力量有多大。最終的結論就是:共產主義在地球上永遠不可能實現。
1924年論文完成后,1925年陳公博回國,作為廖仲愷的信徒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當過農業部長等職,從此走上了資產階級改良的道路,后來參加汪精衛政府,擔任立法院長,在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后,被以漢奸論處,于1946年6月在蘇州處死。處死之前,陳公博寫給典獄長的最后一副對聯是:
大海有真能容之量
明月以不常滿為心
寫完之后,就被執行處決了。
共產主義集體所有制下的員工關系和下崗改制
1956年完成社會主義改造之后,工農分開,工業實行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方式進行經營。經過四十年的經營,發現存在實踐中的一些核心問題,效益和體制等等,遠遠被資本主義經濟拋在后面。集體主義經濟的弊端越來越多暴露,最后促成了九十年代大量下崗。
偉大的鄧小平先生和私營經濟下員工關系問題的突出
鄧小平的偉大之處,在于承認了人性在經濟層面的自私,并為此確定了改革開放的總政策,明確提出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亞當斯密的《國富論》中明確指出,看不見的手,就是市場,市場背后的人性假設基礎,就是人性是自私的,是無限追求個體效益最大化的。
在以前的國有企業管理體制下,配套的文化系統宣傳的是工人階級是國家的主人,在國企工作不存在打工論或被剝削的想法,是當主人公的,那種情況下,員工關系在工會、組織部等各種機構的管理下,非常平穩。
但是隨著私有經濟的發展,絕大部分人服務在私有企業中,用通俗的話講,就是給私人老板打工。這種雇傭關系和勞資關系的直接突出表現,就是思想上的不認同,到私營企業里來,就是被剝削的。根據資料,上海截至2011年的100萬家企業中,私有企業超過90%,吸納了超過70%以上的就業人口,這使得員工關系問題和矛盾突出。
價值觀的滯后和企業老板的煩惱
長期的集體主義教育使得員工感覺,在私有經濟組織中工作,就是給資本家打工,就是被剝削,因為現在的實際勞動關系和過去中學政治課本中批判的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剝削情況一模一樣。從思想觀念上,首先產生了不認同,這是文化層面的一個極大問題。
從企業老板的角度講,常常的煩惱是,為什么我從來沒有想虧待員工也確實沒有虧待過員工,為什么經常被員工訴訟或勞動仲裁?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的施行和《社會保險法》等的施行,企業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但員工總是抱怨工資太低,團隊穩定性低,流動性過高,對企業運營也有一定的影響。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面對當前私有經濟組織從業人員占總從業人員超過七成的這種情況下,研究新情況下的員工關系,就顯得非常重要。并且,這種研究也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和社會生產力階段的真實寫照,對未來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問題解決的可行性方法探討
面對日益突出的員工關系問題,解決方法有許多。
第一是重新回到共產主義,大家都當股東,都是主人公,這種社會利益分配機制在經過幾十年實踐和大量職工下崗之后,已經宣告失敗,最核心的一個關鍵,就是無視人性經濟上的自私本性。
第二是實行股份合作。這種合作在企業發展的某一些階段可能是可行的,但對絕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條件不具備,股權結構越簡單,企業效益越容易搞好。能實行股份合作的企業,占不到總數的10%。
第三是重建企業文化和企業價值觀,配套以管理制度、利益分配制度和適合的流程。這是針對90%以上的絕大部分中小企業,占社會總從業人口70%以上的大主體進行的,核心是構建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包括企業倫理、企業道德等。
某種意義上,這種構建,如果能起到說服作用,能夠構建認同,企業的生產潛力和發展潛力將會被激發出來,取得雙贏的概率將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