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業航母如何應對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
劉貴明
【論文關鍵詞】:規模擴張效益經營管理體制
【論文摘要】:隨著建筑企業規模迅速擴張,經營范圍不再局限于工程承包等傳統經濟活動,項目投資、股權投資、債券基金股票等越來越多地出現于各級公司的經濟活動中,然而舊有的的經營管理模式未能對投資、經營和生產的主體進行嚴格規定。本文旨在論述建立新的經營管理模式,以期大型建筑企業藉借“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取得規模效益,實現品牌優勢向品牌效益的轉變。
1999年成立的蒙牛是中國民營企業快速發展的一個縮影:依靠上市籌集來的資金,采取“公司加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迅速擴張,儼然占據了中國奶制品行業的半璧江山,然而一個三聚氰胺事件,使蒙牛在急劇擴張之路上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擴張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擴張過程中,若過分看重企業的規模,而忽視企業效益的增漲,必將使企業不堪重負而陷入重重危機。
2008年底,為應對全球經濟危機,防止國內經濟下滑,中央政府拋出了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加上各級地方政府的投入,總規??赡苓_到20萬億,憑借著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壟斷性優勢,中國中鐵、中國鐵建、中交等央企無疑是大規模基建投資的主要受益者。大規模投資必將帶動央企航母們業務量急劇增加,面對建筑業的“重大利好”,審視現有的經營管理模式和資源,不禁要問:“面對4萬億刺激經濟計劃,建筑企業航母們準備好了嗎?”
一、建筑企業的“重大利好”
11月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從現在到2010年,投資4萬億元用于十個方面的建設,這是中國政府有史以來力度最大的刺激經濟措施。隨后,鐵道部、交通部相關部門領導分別表態,對未來2年投資額提出各自具體規劃:鐵道部宣布,今后三年鐵路投資規模超過3.5萬億; 2008年鐵路基本建設投資計劃完成3,000億元,爭取超額完成基本建設投資500億元,2009年安排鐵路建設投資6,000億元;交通運輸部規劃司副司長李興華表示,預計2008年交通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將在8,000億左右,同時,在拉動內需措施的推動下,將力爭明后兩年交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年均達到1萬億元的水平;繼鐵道部、交通部之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也陸續拋出未來幾年內的刺激經濟計劃:四川3萬億以上、云南3萬億、陜西1.7萬億、廣東2.3萬億、北京1萬億、上海1.1萬億……, 總金額近20萬億元。
在如此“重大利好”的新形勢下,建筑企業傳統的經營模式是否能適應新的形勢?
二、國有大型建筑企業傳統經營模式
近年來,建筑業央企憑借著壟斷優勢和技術優勢,占有了大部分政府投資項目的合同額,但是急劇膨脹的施工產值所帶來的利潤卻難以盡人意,這固然與建筑業整體行業利潤持續走低有關,但也要探討一下既有的經營管理模式,是否存在著與當前、甚或將來的企業經濟活動不相協調部分。
國有大型建筑企業通常采用的是“三級管理三級核算”的經營管理模式,相應形成了塔型組織結構:處于“塔頂”的母公司是指揮中心,處于“塔身”的二級子公司是利潤中心,處于“塔基”的三級子公司是責任成本中心,這種塔型組織結構,完全適應了單純以完成各種施工任務為目標的組織結構需求,經過多年實踐而證明行之有效,同時,塔型組織結構也促成了施工企業全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經濟承包責任制,是近幾十年來建筑企業的主營業務發展壯大的制度保證。然而隨著企業規模擴大,經營范圍不再局限于工程承包,項目投資、股權投資、債券基金股票等越來越多地出現于各級公司的經濟活動中,在整個體系的運營過程中,業務重疊、精力分散,在資金和人員上未能集中優勢資源,有效推動企業向更高端的領域發展。
1.業務交叉重疊。塔型組織結構雖然確定了各個成員在結構中的職能,但在運作過程中,各個成員的業務交叉重疊:母公司在履行指揮中心職能的同時客串了利潤中心的角色;子公司在履行利潤中心的職能同時,又進行了本應由母公司主導的投資活動;子公司下屬公司更多時候履行的是利潤中心和成本中心雙重職能。業務交叉重疊,分散了各個管理層的注意力,加大了企業的內耗。 2.利潤分散難控。工程施工承包是建筑企業的基石,也是主要的收入來源。工程施工承包大都采取局處兩級管理體制,局級項目部提取一定的費用作為項目部日常開支,大部分利潤實際上是在處級項目部形成,再層層上交。雖然目前各個局級子公司均在項目部大力推行著“責任成本”、“紅線成本”、“分包限價”等工作,以圖將大部分利潤集中于局級項目部,但是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機制,或在核算責任成本過程中不嚴密,利潤仍大量滯留于處級項目部。如果利潤大量形成于局級項目部,母公司只須監管局級項目部,如果利潤大量形成于在處級項目部,母公司的監管則要通過局、處兩級子公司才能到達處級項目部。無論是監管點的數量還是監管的途徑,監管局級項目部要容易有效的多。利潤分散得越廣泛、資金管理鏈越長,則利潤越容易流失。
3. 投資各顯神通。工程施工承包是建筑企業的基石,那么投資則是建筑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由于工程承包積累的利潤下沉,即使在對投資活動權限設置的情況下,各級子公司由于手握一定的資金,在投資領域中各顯神通,四面開花。少數投資項目事前評估不科學,事中運作不專業,加上今年政策變化,使項目未能達到預期收益。企業的投資收益既與企業的規模不相適應,也未形成品牌效應。
三、國有大型建筑企業在新形勢下改革的著力點
在新的形勢下,建筑企業要盡快建立和完善“投資中心、利潤中心、成本中心”新的三級經營管理體制,加強集團管控體系制度建設和體系運行的監督工作,變分散為集中,各司其職、各得其所和各顯其能。
1. 投資中心的目標是使企業在高端領域攫取豐厚利潤。
投資管理的重點在于 “投資主體要集中、投資評估要嚴謹,投資控制要嚴格,投資管理要專業”。投資活動必須集權于企業集團的最高端,集中優勢資源做門檻較高、競爭者較少的項目。
a) 投資主體要集中。投資主體的集中控制,不僅是為了當企業有一定積累時,防止盲目地、過多過濫地投資導致利潤流失,同時為了集中資金優勢,在一些資金需求較大、技術難度較高的項目投資,避免和中小企業的在低層次領域的競爭。通過在政府層面的高端運作,取得優惠政策,獲取某些項目的壟斷經營權,以攫取豐厚利潤。
b) 投資評估要嚴謹。近年來,許多企業在對一些投資項目進行評估時,多采信設計可研數據,這些數據多是政府為上項目而準備。政府上項目可能有多種原因,有些是為了發展落后地區的經濟而建設的開發引導性項目,與企業謀取利潤為第一要素的目標有偏離,因此在對項目的評估時要堅持科學、嚴謹的工作方針,特別是要對收入環節進行科學評估。
c) 投資控制要嚴格。投資控制的重點在建設階段,建設階段較大的成本支出是建安成本、征地拆遷費用以及財務費用,加強對上述三項費用的控制,能夠有效縮減成本,控制投資。
d) 投資管理要專業。傳統建筑企業在整個投資過程中,只在建設階段具備天然的管理優勢,而在立項、融資等前期運作階段,后期運營或出售階段中不具備管理優勢。因此要適度引進一些前期開發、項目融資、策劃營銷、運營管理等方面的專業人士,或是交給專業公司去做,從而確保整個投資活動的科學性、專業性。
在這輪新的投資高潮過程中,各局級子公司是實現規模擴張的主力,各局級子公司必須集中精力于工程承包范圍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擴大新簽合同額,確保利潤指標完成。在強化局級利潤中心定位的基礎上,要縮短資金管理鏈,提高對利潤資金的管控效力。
1)加大對新簽合同額與施工產值完成情況的考核力度;
2)做好新開工項目的利潤籌劃與重要指標的考核;
3)加快項目的工程進度,強化安全質量管理為保障進度掃清障礙。
4)對已簽訂合同尚未開工的項目創造條件盡早開工。
5)加強招標及合同管理的廣度與深度。
6)加強建安成本的測算工作和對三級子公司成本控制的考核工作。
7)加強物資供應集中采購管理。
8)加強勞務分包合同的管理。
9)加強項目資金的集中管理。
3.成本中心的目標是通過實行精細化管理以降低成本。 各處級子公司及其項目部作為責任成本中心,必須以加快完成在建項目為中心任務,并通過實行精細化管理進一步降低成本。
a) 合理組織調配資源,減少窩工、浪費和閑置,加快在建工程的進度,確保在建工程變成實在的效益,提高施工力量的周轉率。
b) 制定操作性強的規章制度和工作指引,使項目部日常管理工作標準化,改善職工工作條件,同時使工地成為提升企業美譽度的窗口。
c)大力推行責任成本制,強化處級項目部的成本指標考核,弱化利潤指標考核,對處級項目部按照經費單位進行管理,適當考慮局、處兩級子公司的利潤分成以利企業滾動發展。
d)對有爭議的項目要抓緊簽證工作,做到盡快簽證,保護自身應得利益不受損害。
e)加強勞務分包的招標與合同管理,加強架子隊的內部核算機制。
f)加強常用施工機械租賃合同的管理。
g)嚴格工程物資消耗量的控制。
4.加強經濟效益審計,防止企業效益流失;
內部審計在企業集團治理結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內部審計監督子公司經營規范化和保證財務數據真實、可靠性。具體方法包括:(1)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審計工作中勇于創新,提高審計效率;(2)以企業經濟活動為中心,集中開展經濟效益審計;(3)以提高企業利潤和強化資產管理為目標,加強對企業的損益情況和資產增值情況的審計;(4)以對子公司的一些工程項目、經濟合同、對外合作項目、聯營合同等開展單項審計為平臺,檢查內部管理制度及其執行效果。(5)加強交流與合作,適當引進外部審計資源開展專項審計工作,對審計方法和成果進行研究,提高企業管理水平。
四、完善公司激勵機制,順利推進新的三級管理體制。
“投資中心、利潤中心、成本中心”三級管理和核算體制,使分散的項目利潤變得相對集中起來,資金管理鏈條也相對變短,但是由于加強了利潤資金管理力度,必將使子公司在資金使用權限上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推進時,必須運用合理的薪酬管理和激勵方式,激發各個管理層和領導人的內在動力,調動他們經營管理的積極性。
五、加速規模擴張,實現規模效益
在整體建筑行業利潤率持續走低的今天,四萬億的投資計劃也許只是一條比較大的魚,只是解決了養活隊伍問題,而管理好利潤和投資才是建筑企業的熊掌,是企業繼續發展新能源。魚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通過經營管理模式中三個中心的精準定位,明確各級管理層的管理目標,壓縮工程成本、提高項目利潤、加強資金控制,改善投資活動、完善內部監督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一定會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取得規模效益,實現品牌優勢向品牌效益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