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市餐飲業服務人員預防艾滋病干預效果評價
佚名
作者:曲琳 崔春霞 王英 李 霞
【摘要】 目的:評價對餐飲業服務人員的艾滋病相關知識、態度、行為等干預的效果。方法:在包頭市某一食品一條街以飯店為單位分為干預組、對照組,干預組對餐飲服務人員開展綜合干預工作。在干預前后分別對兩組開展1次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艾滋病相關知識、行為狀況等,并進行比較。結果:經過干預,調查對象艾滋病知曉率在傳播途徑、非傳播途徑和預防知識方面分別從59.0 %、42.3 %、39.5 %上升到86.2 %、88.2 %和83.7 %;在當家人感染HIV時,歧視情況明顯改變;最近一次與固定性伴和商業性伴安全套使用率明顯增加。結論:針對餐飲業服務人員的干預促進了餐飲業中流動人群對艾滋病知識的掌握和安全性行為的采用。
【關鍵詞】 餐飲服務人員;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干預性研究;評價研究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n catering service workers' AIDS-related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s. Methods: 10 medium and small restaurants in a food street in Baotou were p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was carried out.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as made of general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IDS-related knowledge and behavior status among the catering service work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ith a comparison of data made.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respondents' awareness rate of the channels for AIDS transmission or non-transmission and the prevention knowledge came up, respectively, from 59.0 %, 42.3 %, 39.5 % to 86.2 %, 88.2% and 83.7 %; 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the family member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when they were infected with HIV; the condom use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1) in the most recent sex with the fixed sex partners and commercial sex partners. Conclusion: The intervention performed among the catering service workers greatly contributes to their acquirement of HIV/AIDS knowledge and the measures to have safe sex.
Key words Catering service workers;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Intervention studies; Evaluation studies
目前在流動人群中的艾滋病宣傳教育上,除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批發零售業外,餐飲業中的流動人群也不應忽略。國內現有的資料很少見對這一群體艾滋病知識、態度和行為方面的干預效果評價的報道。為能更好的深入有效地開展流動人群中餐飲業服務人員艾滋病防治工作,2008年3-6月在包頭市進行了相關的研究,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包頭市餐飲服務較集中的食品一條街,以其大中10個飯店的服務人員(包括管理人員、后廚和前廳服務員)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干預組5個飯店(360人)、對照組5個飯店(340人),兩組的選擇以飯店為單位,要求相距較遠,人員構成、住宿條件、內外環境相似。干預組和對照組一般情況特征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結果見表1。
1.2 方法
對干預組發放宣傳材料、挑選和培訓同伴宣傳員、專家講座、艾滋病自愿咨詢,活動持續3個月,對照組不干預;于干預開始前及3個月后,分別對兩組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并對調查結果進行比較。兩次問卷均在調查員的監督指導下由研究對象匿名獨立填寫,并事先承諾對填寫內容嚴格保密。
1.3 資料統計
用Epidata 3.0建立數據庫并錄入,用SPSS 11.5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與分析。表1 研究對象特征生率較高,而安全套每次使用率較低,是HIV感染的脆弱人群。
從干預組的效果來看,他(她)們對艾滋病的認知有了明顯提高。但我們也要看到,本次調查的知曉率的結果與《中國遏制與防治艾滋病行動計劃(2006-2010年)》[3]中的目標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調查對象對非傳播途徑和預防知識的知曉率較低,與大多數研究結論一致[4-6]。同時我們還要看到,盡管我們對干預組的人員進行了干預,雖在態度方面有改善,但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要進一步加強對餐飲服務人員艾滋病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注重將艾滋病的預防與控制知識與餐飲業崗前培訓、在崗教育等緊密結合,開展多種宣傳方式(如宣傳欄、宣傳單等)、同伴教育和行為干預工作應是當地在餐飲服務人員中預防艾滋病工作的重點。
(致謝:本次調查得到了包頭市艾滋病防治協會的積極支持和配合,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