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當前我國通貨膨脹成因及政策建議
袁春煜
[論文關鍵詞]通貨膨脹;流動性過剩;貨幣政策;匯率政策
[論文摘要]通貨膨脹是一國經濟健康穩定運行的大敵,鑒于我國自2007年上半年來物價指數的不斷攀升,通貨膨脹壓力增大的現實經濟運行情況,文章就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的特點、成因進行分析并以此提出相關的建議。
我國自2007年3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超過3%以來,物價指標一直高位運行,2008年2月一度達到8.5%的高點,無論是群眾還是政府都感到了CPI上漲帶來的巨大壓力。因此,保持物價穩定,實現經濟又好又快增長已經成為我國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本文就目前通貨膨脹的特點、形成的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議。
一、當前通貨膨脹的特點
首先,通貨膨脹具有非平衡性。居民消費價格的上漲主要集中于食品價格特別是豬肉、禽蛋、食用油等,截至2008年5月各類食品價格比上一年度同期上漲了21%,其中肉禽及其制品上漲達到43.5%①,但是非食品價格漲幅極其有限,有些項目甚至出現了下降。
其次,固定資產投資增幅明顯,投資過熱的現象沒有得到有效抑制。僅今年1~5月,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完成4026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5.6%②。 在經濟高速增長、固定投資過熱的情況下,長期困擾我國經濟的投資與消費比例結構和三大產業結構問題不僅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而且日趨嚴重。在這樣的狀態下,過高的經濟增長和過快的投資增長會成為出現通貨膨脹的動因。
再次,住房、土地價格持續走高。2008年第1季度,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屋銷售價格上漲11%,房屋租賃價格上漲2.1%,土地交易價格上漲16.5%③。由于我國在計算CPI時沒有將住房計入,因此房價上漲沒有在CPI指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但是房價的快速上漲已經對居民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最后,由于物價水平的上漲導致人民幣實際購買力的降低,這樣一來就形成了人民幣對內貶值,但是在國際市場上對美元等主要貨幣出現升值。由此可見,我國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通貨膨脹但有明顯的結構性特征。剖析通貨膨脹出現的原因,并采取相應措施避免明顯、全面通貨膨脹的爆發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當前通貨膨脹的成因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通貨膨脹主要有三種類型:需求拉上型、成本推動型和結構性通貨膨脹。另外,在開放的經濟環境中,通貨膨脹的國際間傳遞也是一國(地區)出現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筆者認為,當前我國出現的通貨膨脹不能簡單歸為某一類,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具體分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食品價格特別是肉、蛋價格的上漲主要受生產成本上升、自身產業特點、市場周期、供求結構的影響
首先,受價值規律的影響。2006年上半年,生豬市場價格一直低迷導致養豬業處于虧損狀態。下半年價格開始上升時,生產開始恢復,但整個繁育養殖周期需要一年左右,因此目前的生豬價格仍處于周期性的上升階段。其次,生產成本的增加。玉米、糧食等原料性商品的價格上揚,豬飼料糧的價格隨之攀升,養豬成本大幅上升,生豬價格自然就高。再次,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增長,國內豬肉消費量一直呈增長趨勢。再加上動物疫情的影響使得養殖量減少,這一上一下的變化抬升了市場價格,拉高了CPI,加大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二)全球資源性商品價格上漲形成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的同時對我國也形成了輸入型通貨膨脹壓力
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多以美元計價,由于次貸危機及美元貶值的影響,國際各大投資機構紛紛運用大宗商品投資對沖美元貶值的風險。因此,在弱勢美元格局未變的情況下,全球能源、原材料價格將有可能長期居于高位。而國際商品市場資源性商品價格上漲正是我國通貨膨脹的誘因。首先是國際油價的上漲。2007年底以來,國際油價一路飆升不斷創下歷史新高,至2008年7月已經突破140美元大關。油價上漲推動了生產領域的成本上升,企業在正常情況下會通過提高產品價格把增加的成本轉移出去,這將直接導致通貨膨脹的上升。2007年我國原油消費量為3.46億噸,其中凈進口原油15928萬噸,我國原油對外依存度高達46.05%。因此國際市場的油價變化對我國商品價格的變化有著直接的輸入影響。今年6月國家發改委已經上調成品油的出廠價格,但是國內油價與國際油價倒置的局面沒有根本的改變,國內油價還有上升的空間,由此可見國際油價的高漲無疑會增加國內通脹的壓力。其次是全球范圍內大宗農產品價格上揚對我國食品價格上漲形成壓力。由于全球市場對乙醇和生物柴油的需求旺盛,而玉米、棕櫚油、食糖和其他谷物都是生產這兩種產品的原料,新需求改變了大宗農產品市場原有的均衡,使這些原料性商品的價格上揚,并通過飼料的傳導作用推動肉類和奶類等食品價格上揚,甚至進一步影響到軟飲料等產品生產成本的一再被推高。世界各國的食品價格均出現了迅速上漲的態勢,我國的農產品價格在此刺激下也大幅攀升。
(三)流動性過剩沒有根本性的改善
按照貨幣主義學派的觀點,通貨膨脹是貨幣現象,貨幣供應量的變動是引起物價水平發生變動的根本性原因。現階段物價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動性過多造成,而我國流動性過剩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外匯占款是造成流動性過剩的直接原因。2002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大幅度順差。為了維持匯率的穩定,中央銀行不得不干預外匯市場,買進美元,投放人民幣。這樣一來在外匯管制條件下,貿易順差帶來的凈利潤變成了人民幣發行量的增加。央行為了穩定幣值同時在公開市場上發行票據進行對沖,希望通過這種辦法對沖掉經濟體系中增加的貨幣量。但在實施過程中多發行的貨幣很難完全被完全收回。2007年由于外匯占款發行的貨幣為30807.9億元,而同期央行票據發行和兌付本息的數額分別為40721.28億元、36922.87億元,對沖掉的貨幣為3798.41億元,2007年央行10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凍結約2萬億元,于是因外匯占款而放出的貨幣為7009.49億元①。 這樣一個巨大的差額就是基礎貨幣的投放量。在經濟體系中,這部分增加的基礎貨幣才是造成長期物價上漲和通貨膨脹最根本的原因。
2.如果說外匯占款帶來的過剩流動性是直接原因,那么我國經濟自身經濟結構的失衡則是造成這一原因的根本。具體地說,就是投資和消費的比例長期處于一種不平衡的狀態。一方面,投資的高速增長形成過剩產品和產能;另一方面,消費的持續萎縮導致內需不足。過剩產品和產能在國內找不到出路,就必須在國外尋找出口,于是,也就形成了經濟中另一個長期的結構性矛盾:外貿失衡,出口大于進口。此外,我國的出口生產部門競爭力相對較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的領域。為了保護眾多企業的利益,維持匯率穩定、堅持結售匯制度就成為我們相當一段時間內的選擇。與此相適應,央行不得不采用銀行票據、利率、準備金等政策工具來調整流動性。出口部門的順差額減去當日央行票據對沖量就是一天流動性新增量。但是除了發行央行票據可以對增量流動性進行對沖外,其他的貨幣工具只對存量流動性有效。在其他貨幣工具無效的情況下,單靠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無法完全對沖新增的流動性。這樣就形成了一方面央行不斷使用政策工具造成工具成本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流動性過剩的問題也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因此,我國的貨幣流動性過剩問題不僅僅是一個貨幣問題,而且是更深層次的經濟結構問題。
3.貨幣需求的變化也成為流動性過剩的一個新源頭。長期以來,我國的貨幣增長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長速度。按照貨幣數量理論,貨幣供應量增長速度高于GDP的增長速度,其差額將轉化為通貨膨脹。我國近年來貨幣供應速度遠遠大于GDP增長速度而沒有引起惡性通貨膨脹,很大程度上由于多余的貨幣執行了貯藏功能,新增的貨幣供應由于沒有找到有效的投資渠道,也沒有形成有效的消費而被居民作為儲蓄存款沉淀下來。僅今年1至4月居民儲蓄存款就增加了4萬億。公眾這種被動增加的儲蓄存款被經濟學家們形象地比喻為“籠中老虎”。這只“虎”實際上就是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隨時等待釋放。現階段,我國銀行存款利率長期處于負數的情況下居民持有儲蓄存款的意愿會下降,一旦有更好的投資場所很容易出現“存款搬家”的現象。但是43萬億元存款的閘門一旦打開,資金洪水會奔流而下,在各種資本工具供應不足的情況下,資產價格就會瘋長,泡沫膨脹在所難免,這無疑是給已經過熱的經濟雪上加霜。 (四)房地產價格持續上漲增加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房產市場的價格是衡量一個經濟體是否過熱、通脹是否存在的一個重要指標。但是房地產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它既是消費品又是資本品。由于房地產市場價格的不斷攀升,房地產市場已經成為除了資本市場以外大宗資金投資和炒作的場所。這更助長了房價的攀升。房價的攀升帶動了資本的進入,資本的進入又推高了房價,這種惡性循環的結果就是工資的漲幅遠遠低于房價的漲幅和資本的獲利。作為資本產品房價的上升,直接帶動了作為消費品的房價上漲,同時還擠占了作為消費品房產的供給。可以說,房地產增長過快得不到調整,特別是一些城市的地產泡沫不能擠出的話,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銀行信貸增長過快,居民消費價格攀升是不可避免的。
三、政策建議
通貨膨脹的惡化將動搖一國經濟健康增長的基礎。現階段快速上漲的CPI不僅給低收入階層生活帶來了困境,而且還擴大了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因此控制通貨膨脹不僅關乎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還關乎社會公平正義。鑒于我國既要防止通脹,又要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運行,筆者認為緩和當前通脹局面應采取“一攬子”措施,實施匯率、貨幣、財政政策相互配合的“組合拳”為宜。為此,提出以下相關建議:
(一)從匯率政策看,加快人民幣匯率自由化進程,以緩解人民幣流動性過剩
事實證明,“雙順差”換回的外匯儲備的增加已經造成并繼續造成了國民福利的損失。一方面要承受來自美元貶值導致的外匯儲備實際購買力的降低和美國次貸危機后外匯儲備遭受美國證券資產信用風險帶來的嚴重損失;另一方面,國家為了保持匯率穩定不得不加大基礎貨幣投放力度,造成了流動性過剩。從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人民幣匯率變動雖然已經有了很大的彈性,但距離人民幣自由匯兌及人民幣匯率以市場為基礎有管理的自由浮動仍有一段距離。由于擔心匯率浮動對我國的進出口貿易帶來負面影響,因此我國政府在匯率自由化問題上一直持謹慎態度。但是從三年多的實踐來看,人民幣升值對中國出口的打擊并不像我們設想的那樣嚴重,貿易順差連續數年超過了升值前的歷史記錄。因此,筆者認為在當前解決物價問題已經刻不容緩的時刻,政府有必要對目前的外匯管理制度進行適當改革,逐步放松強制結售匯制度,并在此基礎上理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同時加快外匯產品的開發來配合外匯市場的發展以促進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的形成。這樣一來,人民幣會有大幅的升值,經常項目的順差將會出現大幅下降;而資本項目方面,由于人民幣升值到位,大量熱錢對人民幣升值的炒作也將冷落一段時間,資本項目的順差現象也將得到緩解,國際收支將趨于平衡。人民幣基礎貨幣大量被動投放的現象將由于央行減少外匯購買行為而得到有效的控制。這樣我國的貨幣供應量才能夠穩定下來,從而為我國政府治理通貨膨脹奠定良好的貨幣環境。
(二)賦予貨幣政策更大的獨立性,實施單一目標的貨幣政策
當今世界,無論在理論界還是政府決策部門,都將貨幣政策目標確定為穩定幣值。但在2002年前后,我國經濟開始進入上升時期、經濟出現過熱苗頭時中國人民銀行仍將促進經濟發展作為第一目標,執行了寬松的貨幣政策。在某種程度上說,今天我國經濟運行中過剩的流動性正是中央銀行促進經濟增長、以政府的貨幣政策取代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弊端的集中表現。因此,明確將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目標為穩定幣值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是十分必要的。現階段,可以考慮的政策組合是:頻繁小幅升息,盡快實現正利息率,有效抑制資本、房產等投資領域的泡沫;繼續提高準備金率和銷售央行票據,以對沖央行干預外匯市場導致的過剩流動性,控制基礎貨幣和廣義貨幣增長速度;指導商業銀行的貸款投向國家產業政策支持的領域;促進貿易結構和產業的升級優化。
(三)實行穩健財政政策,并針對特殊行業采取相應的稅收政策以調整供需結構
現行財政政策應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調整財政支出,優化支出結構,在增加對社會保障、衛生、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出的同時,適時適度調整財政投資規模、結構和進度,并適量縮減國債發行規模。另外,筆者這里所說的特殊行業是指對通貨膨脹壓力的產生起主導作用的行業。如房地產行業建議采取以下措施:首先,針對部分大中城市房地產價格持續快速攀升的現象,可以嘗試征收物業稅(主要針對擁有多套住房的業主)。其次,可以通過降低土地出讓金、減免房產企業一部分稅費、政府給予一部分資金等方法加大對住房保障體系的支持力度,加大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低檔住房的供求矛盾。
(四)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雖然僅是農產品價格上漲且不會持續很長的時間也不會引發全面的通貨膨脹,但是直接影響到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特別是低收入階層的生活。因此,政府必須高度重視民生,采取必要手段加以控制。通過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等方式減少物價過快上漲對低收入群體造成的沖擊,采取提供(或增加)食品補貼、建立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與物價的聯動機制等措施來增強低收入群體抵御通貨膨脹壓力的能力;加強市場監控和調節,利用政府管理這只“看得見得手”引導肉、蛋、禽產業科學布局和發展。
[
[1]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分析小組. 二○○七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R].2008-02-22.
[2]徐傳諶,劉凌波.對當前價格變動與通貨膨脹壓力增加的幾點認識[J].財貿研究,2007,(5).
[3]宋超英,夏 蕓.當前我國通貨膨脹現象的成因與對策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8,(4).
[4]余永定.當前宏觀經濟的新挑戰[J].國際經濟評論,2007,(9).
[5]張海平.2007 年中國通貨膨脹的內外原因及政策建議[J].中國集體經濟,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