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反傾銷應訴三種模式的比較分析
安欣慧
論文摘要:中國是世界上遭受反傾銷訴訟最多的國家。加強我國企業反傾銷應訴工作迫在眉睫。國內外學者提出了三種應對模式,即企業自行應對、行業協會組織應對和政府統一應對。這三種應對模式在應對反傾銷的各個過程中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優缺點。我國企業應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在國家的支持下,充分發揮自身力量,贏取反傾銷訴訟的勝利。
論文關鍵詞:應對反傾銷預警機制應訴
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貿易愈加制度化、自由化,隨之而來的便是國際貿易摩擦的愈演愈烈,對于已經發生的來自國外的反傾銷案件,主要由三種應訴模式:即企業自行獨立應訴、行業協會組織應訴和國家部門(如商務部)帶頭組織應訴。
一、三種模式下的應訴實力分析
反傾銷涉案作為一種跨國行為,一方面反傾銷訴訟對手強勁,提起訴訟的往往是國外的一些力量龐大的行業組織或政府反傾銷機構,它們具有強大的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力;另一方面應訴花費不菲,尤其是聘請國外律師、抗辯、申請復審、提起上訴等等國外應訴事務,都需要巨額資金鋪墊。因此,足夠的應訴實力就成了影響企業應訴積極性和勝訴率的關鍵因素。
1.政府組織應訴的實力
國家政府出面組織應訴,從實力上講具有很大的優勢。首先,從經濟實力上看,國家有強大的財政力量做保障,不像許多中小企業對此無力負擔,而行業協會的資金來源歸根也是出自企業,因此也是十分有限的。其次是人力資源方面,國家可以聚集國內最優秀的專業律師進行辯護,比起企業自己尋找律師更勝一籌。再者,在應訴信息的搜集方面,國家也有一定的優勢,比如對國內外的市場、政策的熟知度,對國家各部門內部外貿數據的獲得(如海關、外貿局、商務部),國外使館的外國政策信息等等。這些信息都對應訴十分重要。在實力方面,國家的力量是毋庸置疑的。
2.行業協會組織應訴的實力
行業協會組織應訴,較企業而言,它雖然是民間組織,但從整個行業的角度來看又具有一定的公共性,因此,作為整個行業的代表者,它可以通過由其成員按其在國內的銷售額的一定比例每年交納基金或者收取會費的形式來籌集資金,建立反傾銷基金以專門用來建立信息渠道,配備反傾銷專業人員,聘請律師,組織企業應訴。而且它容易擁有比企業多得多的處理反傾銷案件的經驗以及相關信息,可以利用整個行業的資源來克服單個企業勢單力薄的不足,這就可以解決應訴不及時的問題。另外,無論受益還是損失都由行業內的企業公平分擔,這就可能解決某些企業“搭便車”的問題。行業協會作為企業的代表,集中了本行業的專家,人員整體素質較高,可以充分發揮其人力資本的優勢,專門研究世貿組織的各項相關規定,總結和借鑒糾紛各國在解決爭端過程中的經驗和教訓,以便在遇到爭端時可以積極督促并幫助企業和政府利用爭端解決機制來維護企業和國家的利益。行業協會的實力雖然較企業來說要強大許多,但由于其資金需要企業提供,運作需要有利的組織者和企業的積極配合,實施時難免會出現成本分攤不勻,利益分配不均,企業熱情不高等問題,因此要順利實施亦需要一定的發展過程。然而,相信一旦行業協會機制成熟起來,其實力是不可輕視的。
3.企業自行應訴的實力
企業自行應訴,由于我國出口行業多是勞動密集型行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應訴費用超出了他們能夠承受的界限,面對國外強大的反傾銷機構,我國單個企業應訴亦是勢單力薄的。首先是經濟實力的不足。如在美國僅請律師的費用就高達十萬到幾十萬美元,如此高的費用不是小企業所能承受的,即使實力較強的企業能夠支付相關費用,最后也會大傷元氣其次是專業知識及專業人才的不足。大企業尚可以建立專門的反傾銷應訴部門,配備一定的專業人才,而對于小企業來說,成立這種需要大量資金維持的部門顯然是一種奢望。而沒有專業人才應訴,由于企業對反傾銷法規不了解,對國外政策不了解,即使被訴時臨時尋找律師,也常會錯失應訴時機。還有企業本身影響力的不足問題等等,這就使得企業在應對過程中明顯處于弱勢。尤其是一些小企業,對于應訴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企業自行應訴的力量是薄弱的。
二、三種應訴模式下對爭取訴訟過程中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的比較分析
“市場經濟國家”與“非市場經濟國家”在歐美反傾銷調查中對確定是否存在傾銷行為及計算傾銷幅度的程序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樣的反傾銷訴訟案件,往往因為國家“性質”的不同而產生截然相反的結果。在應對針對中國的反傾銷案件中,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是勝訴的關鍵。以下就三種應訴模式下對爭取訴訟過程中的“市場經濟地位”問題進行簡要分析。
1.政府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政府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是最根本的解決途徑。因為畢竟這是一個大環境的問題,政府應該通過規范政府職能、深化企業改革、建立現代市場經濟制度、完善國內的法律、加大國際宣傳、與外國政府交涉談判等來爭取我國市場經濟國際地位的被認可,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根本的方法。通過中國政府的努力,目前,世界上已有25個國家承認了我國的市場經濟地位。然而,這一過程是艱難而又費時的,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的規定,世貿其他成員在反傾銷案中可以在15年時間內對中國繼續適用“非市場經濟規則”,而在這個爭取的期間必然還會有大量企業會面臨國外的反傾銷訴訟,企業應訴又往往限定在有限的時間之內,以此來應付企業的燃眉之急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2.行業協會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行業協會在爭取市場經濟地位時,可以爭取整個行業的市場經濟地位。它可以打破國家非市場經濟地位的局限,一旦成功,可以使整個行業受益,但是,爭取整個行業的市場經濟地位,相較單個企業市場經濟地位的爭取又是比較困難的。如在2003年的美國對華木制臥室家具反傾銷案中,中國輕工工藝品進出口商會家具分會和中國家具協會就代表中國的應訴企業向美國商務部提出申請,要求美國商務部給予中國應訴企業“市場導向型產業”待遇,但是美國商務部的初裁和終裁都沒有給予中國應訴企業“市場導向型產業”的待遇。 因為“市場導向型產業”測試針對的是產業,而不是涉案產品的生產企業。這就要求申請“市場導向型產業”測試的企業提供包括幾乎所有產業生產者在內的信息。從實踐來看,幾乎在所有的反傾銷案件中,總有一些公司沒有應訴或不合作。因此,如果應訴企業不能提供幾乎所有產業生產者的信息,也無法獲得美國商務部的“市場導向型產業”待遇。而企業的單獨爭取可行性則更高。
3.企業爭取市場經濟地位
對于企業自身而言,它無力改變整個國家或行業的經濟身份,但是根據歐盟的反傾銷政策,“特殊市場經濟國家”的企業如果能充分證明其受調查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完全符合市場經濟條件,則可以享受“市場經濟國家”待遇。美國也規定:如果“非市場經濟國家”的被調查商品的整個產業屬于市場導向產業,則計算相關產品正常價值時就可以適用市場經濟國家待遇。在這種情況下,應訴企業就可能取得一個比較低的稅率,而不應訴企業得到的“統一稅率”往往高于應訴企業的稅率。
三、三種應訴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政府統一應訴的可行性
政府統一應訴具有強大的實力,然而政府不便于直接具體地干預經濟。盡管國家參與反傾銷應訴可以大大提高企業應訴率,給企業以支持,但是,反傾銷行為所依附的國際貿易活動是一種經濟行為,經濟行為就自然要求有一個自由公平的環境,由市場和價值規律來作用和調整,過多的政府干預就會影響經濟活動本身的規律性。而且,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也會對政府的過多干預有所異議。尤其是WTO的基本準則要求政府減少對經濟活動的干預,這一問題由政府出面來解決就更不現實了。再者,政府應對反傾銷容易使企業產生依賴性。雖然企業遭遇反傾銷與國際和國內的大環境息息相關,但是企業自身具體的生產營銷策略才是反傾銷案件中最關鍵的因素,因此,企業理應積極應訴。如果所有企業都由國家統一應訴的話,就很容易使企業對政府產生依賴性,從而不積極應訴,甚至放松對于預防反傾銷的預警和遭遇反傾銷后的應對調整措施,把擔子一并推給國家。所以,直接由政府統一出面應訴,并非妥善之舉。
2.行業協會組織應訴的可行性
在反傾銷訴訟中,行業協會的優勢是很明顯的。首先,由行業協會統一組織應訴可以改變單個企業單槍匹馬、各自為戰的不利局面。其次,行業協會作為談判主體應對反傾銷是一個國際慣例。世貿組織沒有直接干預NGO行為的權利,這就為行業協會提供了充分的活動空間,也就是說,行業協會作為民間組織具有政府所不能的功能,行業協會可以在WTO規則之下對會員企業進行政府所不能的公開保護。如2002年6月,歐盟決定對中國打火機進行反傾銷調查,溫州打火機協會組織涉案的17家打火機企業聯合應訴,最終溫州打火機企業獲得了這宗涉案金額2200萬美元的反傾銷案件的勝利。
3.企業自行應訴的可行性
由于許多反傾銷訴訟都是針對某個具體企業的,而企業的具體情況,最了解的非企業自身莫數。因此,在應訴過程中,資料的準備、證據的提供、配合實地調查等環節,企業本身的角色是無可替代的。但由于反傾銷程序十分復雜,專業性很強,加之每個環節的時限要求又十分嚴格,如歐盟對類比國的評價和建議必須在立案10天內提出、市場經濟地位和分別稅率裁決的申請必須在立案后22天內提出等等,而每個環節對應訴成敗均十分關鍵。小企業應訴資金不足,大企業由于生產產品多樣,企業內部意見不一致,可能不愿為這一個產品出高額的費用。因此單純靠企業自身力量應訴又較為困難,所以很多企業便放棄了應訴。
綜合政府、行業協會和企業在應訴的各個方面的優劣可以看出,應訴過程中,國家是最有實力的,但是依靠國家政府建立專門的部門統一應訴的可行性并不高。企業無可置疑是應訴的主體,但企業的應訴實力又對其應訴具有一定的局限。而行業協會因為相比政府具有更多的靈活性和可行性,相比企業又具有更大的應訴實力,可見,在三種應訴模式中應該是最為合適的一種。因此,我們在應訴時可以確立這樣一種應訴原姒當某一行業遭到的反傾銷涉案企業少、金額小時,行業協會提供咨詢和協助,以企業為主應訴當某一行業遭到的反傾銷涉案企業多、金額較大時,由行業協會組織企業統一應訴。而國家則應該在資金、信息和人力資源方面對協會加以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