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及對我國信用制度建設的啟示
任俊生 遲鐵
摘要:次貸危機是多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任何單獨指責某一個人或某一項政策的看法都是片面的。為應對由于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動蕩,世界各國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努力。美國次貸危機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深遠的經濟和社會影響,對我國信用制度建設也有重要啟示。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泡沫;信用制度
一、次貸危機及全球范圍的合力應對
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始于2007年4月,以美國第二大次級房貸公司新世紀金融公司申請破產保護為標志事件。其后,次貸危機就從房地產市場擴散、蔓延到信貸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保險市場等各類金融市場,并且從美國擴散到全球,從而演變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本次危機成因主要來自三方面,即美國政府的政策取向、長期的低利率政策以及金融機構經營中為獲利不計風險。次貸危機不僅對美國經濟造成重創,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對經濟和社會都構成很深遠的影響。為應對由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范圍的經濟動蕩,2009年4月世界主要國家在倫敦召開G20峰會。這次峰會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歷史性的全球應對經濟危機的努力,世界各國在經濟危機背景下所表現出來的團結令人贊賞。會議主要討論了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范圍的經濟動蕩的原因、影響,并且提出了應對經濟危機所需要采取的策略。如,會議提到2010年前,這20個國家將提供約合5萬億美元的財政投入,用于刺激全球范圍的經濟復蘇;世界各國增加IMF的資本金,為全球金融市場提供流動性,以幫助那些中等收入家庭、新興市場以及低收入國家應對危機;同時,需要加強金融監管,完善和健全金融體系等。特別是在會議期間,我國國家領導人所表現出來的承擔實際范圍內的經濟和社會責任的決心和勇氣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
二、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
(一)美國次貸危機顯示了新自由主義理論的失效
1981年,里根政府上臺,開始推行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新自由主義形式的資本主義的特征是:放松對經濟和金融的管制,允許自由市場的存在;政府不再對宏觀經濟進行積極調控,追求低通脹率而非低失業率;社會福利急劇減少;大型企業和政府打擊、削弱工會力量,勞動市場格局改變,資方完全控制勞方;自由、殘酷的競爭取代了有節制的競爭;商品、服務和資本在不同國家之間相對自由的流動。支持新自由主義理論的政客和學者宣稱:如果沒有國家的管制,市場會更有效率。于是里根政府實行小政府、減稅、消除金融管制、自由貿易和私有化等經濟政策。新自由主義時代是沒有金融管制的時代,金融行業成了投機和冒險性的行業。資本從生產性行業流入金融行業;原本保守經營的金融機構為了利潤敢于承受更大的風險。就像馬克思所說: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潤),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因此,在沒有管制的市場是很容易發生危機的,而且危機會非常嚴重。新自由主義的另外一個結果是產業資本的支配地位下降,取而代之的是金融資本。金融資本家們控制經濟、影響政客們的政策和規則,于是政策總是向金融資本傾斜。這些都為最終金融危機的發生埋下伏筆。
一些主流經濟學家也開始檢討美國過去新自由主義經濟犯下的錯誤。在格林斯潘任職的18年半間,他一直奉行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但自次貸危機發生以來,格林斯潘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開始受到指責;斯蒂格利茨在《評論匯編》(Pro-ject Syndicate)上發表文章題為《新自由主義的終結》;美國紐約大學教授塔布(William K.Tabb)說:“新自由主義就其所許諾的目標而言,已經失敗了。它沒有帶來快速的經濟增長,沒有消除貧困,也沒有使經濟穩定。事實上,在新自由主義霸權盛行的這些年代里,經濟增長放慢,貧困增加,經濟和金融危機成為流行病。”當然,對此觀點也有另一種聲音。經濟學家Stan J.Liebowitz認為次貸危機是政府刻意提倡“房產夢”,壓低購房貸款標準造成的,即是國家干預的結果。w.E.Williams教授也說:國會威脅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要他們向高風險的住房買家和企業發放更多貸款,這些貸款就是次級貸款。這些銀行和金融機構得到的甜頭是“政府資助企業”Fannie Mae和Freddie Mac將會購買這些高風險的債券。
(二)美國次貸危機顯示出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不容忽視
美國前副國務卿佐利克提出希望中國成為國際社會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此后,“中國責任論”就在國際舞臺受到追捧。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在接受英國《金融時報》的專訪時,聲稱“國際金融危機的部分成因是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高儲蓄率導致全球經濟失衡,而充盈的資金又導致美國投資者購買高風險的資產。”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巴塞羅那的國際貨幣會議上講話說,“新興市場的經濟體凈儲蓄供給的顯著增長導致了美國房產市場繁榮,以及更廣泛地說,即次貸危機的爆發。”但“中國責任論”的反對者也聲勢浩大。央行研究局局長張健華表示,這種“中國責任論”是極其荒謬和不負責任的,屬于“強盜邏輯”,是為自身經濟政策失誤的開脫之辭和今后出臺貿易保護主義措施或對中國進一步施壓的借口。本人也同意這樣的觀點,美國次貸危機的出現,主要源于其經濟沒有明確的、可持續的增長點,倚重消費,依靠虛擬經濟,最終產生經濟泡沫是必然的。指責中國及東亞國家是沒有道理的。美國評論家懷特尼也說,“儲蓄因素和這個沒關系,伯南克僅僅是想通過責怪中國,來逃避責任。” 三、次貸危機對我國信用制度建設的啟示
(一)信用道德建設任重而道遠
當前的次貸危機表明,美國正經歷著的不僅是一場金融意義上的信用危機,更是一場道德意義上的信用危機。次貸危機像是一場集體欺詐,涉及欺騙的人與機構數量多,身份復雜。美國《僑報》也曾發表文章指出次貸危機中各個參與者,如放貸機構、投資銀行、估價人員、評級機構都從事不同程度的欺詐活動,提高資產價值,隱藏真實風險。因此,我們要在充分認識信用制度建設的重要性的同時,充分認識信用制度(尤其是信用道德——非正式信用制度)建設的艱巨性和長期性。對信用道德的培養和教育一刻也不能放松。尤其在我國社會經濟生活中信用缺失現象還相當嚴重、信用意識、文化、制度都很薄弱的情況下,信用道德建設就更會是一個浩大的、耗時長的系統性工程。我們要有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二)信用基礎性數據準確可靠的重要性
從次貸危機的房貸欺詐中不難看出,基礎數據的真實性至關重要。信用中介機構的數據處理、信用評分和最終的信用報告都是基于基礎數據做出的。如果基礎數據不真實,則再好的信用運行機制和信用管理體系都不能避免信用危機的發生。美國信用危機啟示我們,在建立信用體系的初期,在征集、形成基礎性數據庫時,就要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和有效的制度安排來遏制企業造假,保證基礎數據的真實性。同時,也要實現征集數據的標準化,這有利于各信用系統間的信息共享和交換,有利于信用信息的采集、儲存、加工及使用,有利于信用數據的及時更新,讓信用數據隨時隨地保持準確、可靠,使信用體系能夠高效運轉。
(三)保證信用中介服務機構是獨立、公正、平等的第三方
信用中介服務機構必須是獨立、公正、平等的第三方,必須堅持獨立、客觀、公正的基本原則。否則信用中介機構的信用報告就沒有任何參考價值,信用中介機構的提示風險、預警危機的功能也就不存在了。比如在美國次貸危機中,因為評級機構的收入來自包銷商而不是投資人,他們的收入是包銷商出售債券的一部分。利益的一致性決定評級機構難以保證其評級意見的獨立性。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信用評級機構經常與設計抵押貸款證券的包銷商進行合作,這種合作確保這些證券獲得比較高的評級。合眾國際社的首席國際專欄作家馬丁·沃克也認為,信用評級機構確實存在利益沖突問題:“它們與銀行談判評估的級別,并為做出評估從銀行收取費用。利益沖突的趨勢很強。”因此,我國在建立信用體系之初,一定要保證信用中介機構由獨立的第三方而不是由政府或市場中居于壟斷地位的利益集團來主辦。要防止表面上是信用中介機構市場化而實際上信用中介機構只是行政壟斷或利益集團壟斷的一種工具的局面。
(四)金融監管的事前監管和功能監管
從次貸危機中,我們關注到,在MBS—RMBS—CDO—CDS一系列的金融產品的創新中,房貸金融機構、投資銀行、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等都處于很大的風險暴露中,監管處于真空狀態。這是我們在進行信用制度建設過程中必須杜絕的現象。金融監管一定要與金融發展和開放相適應,不能留下任何金融產品或金融創新衍生產品的監管空白。金融監管的規則、方式方法要隨著金融市場創新產品與創新服務的出現而不斷調整,監管規則也要不斷修改和補充。現代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的高杠桿性、高關聯度、高不對稱性決定金融監管絲毫不能放松和輕視任何一個環節,否則潛在風險將后患無窮。具體來說,首先要重視“事前監管”。也就是在危機發生之前,監管者要提前研究創新產品的風險性,以及提出有效的監管措施,盡力消除風險隱患。做到對風險早了解、早防范、早準備。其次,要轉向“功能監管”。即同一特定類型的金融業務由同一監管者進行監管。功能監管可以減少監管的盲區,提高監管的效率,“可以實施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的協調,這不僅能夠減少監管職能的沖突、交叉重疊和監管盲區,而且基于相對穩定的金融功能所設計的監管體制也相對更為穩定和連續,有利于金融機構形成穩定的監管預期”,國務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如是說。
(五)強化對商業銀行的管理和業務規范
次貸危機的源頭,是美國房地產金融機構在市場繁榮時期放松了貸款條件,忽視了貸款人的信用風險。而在經濟發展減速,房地產市場衰退的階段,潛在的風險終于促成危機的爆發。因此,我國商業銀行必須以此為戒,審慎經營,科學合理地設計信貸產品。必須嚴格保證首付政策的執行,杜絕出現零首付的現象。同時,必須進行嚴格的貸前信用審核,避免虛假按揭的現象,將貸款者的信用風險減至最低。防范信用風險,關系到商業銀行的生死存亡。并且,商業銀行還要高度關注貸款抵押物的價格風險。同時,我們也必須加強監管,杜絕銀行系統的操作風險。在發生次貸危機之前的幾年里,美國經濟處于增長階段,貸款需求旺盛,因此,商業銀行內部的資金蠢蠢欲動,渴求利潤。但同時,美國貨幣市場又處于流動性過剩,想分得更大的一塊蛋糕,必須在與同行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商業銀行在兼負盈利和競爭的壓力的情況下,出現了大規模的違規操作,包括為貸款人編造收入證明,偽造工作單位和稅表等等。我國的商業銀行一定要加強監管,在任何時候都要恪守原則與標準,杜絕銀行系統的違規操作風險。